2024年比特币减半压缩矿业利润,2025年成本跃升30%以上。矿企借并购、AI、绿色能源与再融资转型,本文从重组、政策、盈利模式视角剖析应对与趋势。
比特币(BTC)减产后,矿业利润不断减少。公开矿企通过重组、并购、AI技术应用和绿色能源的布局,市场格局正经历着结构性的变化。
自2024年比特币减半以来,挖矿奖励减少了50%,而网络算力不断创新高,导致矿业单位收入(hashprice)从约0.12 USD/TH降至0.049 USD/TH,利润压力大幅上升。尤其在2025年上半年,挖出一枚比特币的成本预计同比上涨超过34%,达7万美元以上。
成本压力推动了行业的调整。英国Core Scientific最近可能被AI云计算公司CoreWeave收购,股价因此上涨18.5%,展现出矿企对并购和资本注入的强烈需求。在美国,若收购成功,将实现垂直整合与运营协同,成为典型的转型路径。同时,Riot、CleanSpark等矿业巨头也在借助融资扩张或购买算力资产。
矿企在资本市场的动能明显增强。例如,由特朗普之子Trump Jr与Eric Trump发起的American Bitcoin Corp近期融资2.15亿美元,用于采购矿机和比特币资产;传统矿商如Mara、Riot、CleanSpark自2024年起已筹集超过37亿美元。此外,Gryphon Digital、Bitdeer等公司在公开市场活跃,推动行业整体资本的补充。
技术升级成为矿企应对成本压力的关键。一方面,新一代ASIC效率提高了35%,降低了单位成本;另一方面,矿企大规模采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如水电、风电与天然气余能,实现了能源成本的优化。
更为显著的趋势是挖矿设施与AI数据中心的协同布局,矿企在运营挖矿设备的同时,为AI任务提供算力基础设施服务,从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在美国,支持矿业发展的政策不断落地。政府在多个州提供电价激励与税收优惠。同时,对华采矿设备的关税促使部分制造商(如Bitmain、Canaan)加速在美国设厂,以规避高税环境。
然而,监管与民意的警示并存。在德克萨斯州、宾夕法尼亚州等地,采矿噪音和电力占用引发了居民的诉讼与抗议,甚至被指责对居民造成失眠等影响,凸显出挖矿与社区环境之间需要在增长与社会成本之间取得平衡。
面对利润逼压,矿企正在探索多种路径:
结构整合:通过并购提升规模与资源协同;
资本市场:借助IPO融资、公开发行完成扩展;
绿色能源与AI布局:降低边际成本并提升收入弹性;
政企协同:加速本土化制造与政策红利相结合。
未来的挖矿产业将不再仅仅是算力的竞争,而是能源、技术、资本与政策高度融合的综合平台。预计未来矿企将进一步利用AI任务槽位、碳中和认证及碳信用的发展,构建矿—AI—算力—供应链一体化系统。
到2025年,挖矿行业正经历从“成本困境”到“模式多元”的关键变革期。资本并购、再融资的推动、绿色能源与AI的融合、政策的助力,以及设备本土化发展,共同塑造了行业的新格局。如果矿企能够在多元路径上抢占先机,将能在这种结构调整中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相关推荐:FATF的加密货币清单暗示下一轮监管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