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欧盟与香港在稳定币监管上策略各异:美国强调合规优先,欧盟推行嵌入式监管,香港采用技术中立框架,监管竞争正重塑全球数字金融。
全球稳定币监管竞赛:美国、欧盟、香港地区各走不同路径。美国、欧盟和香港采取的稳定币监管策略各不相同:合规优先、嵌入式监管以及技术中立框架。这场监管竞争正在重塑全球数字金融的格局。
三个要点:
美国《GENIUS法案》优先落实合规优先策略,建立联邦与州双重监管框架,要求授权的稳定币发行人提供全额储备支持并严格许可。
欧盟的MiCA法规将稳定币监管纳入现有金融体系,实施代币分类,并通过主要交易所的退市强制执行严格的合规措施。
香港采纳技术中立的监管沙盒方法,关注结果而非具体的规定,确保维持综合监督和消费者保护。
因各金融中心对数字货币管理策略截然不同,全球稳定币监管体系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分化。
美国实施“合规优先”策略,欧盟采取“嵌入式监管”,香港则探索“技术中立”架构。这种监管差异加剧了不同机构之间的竞争,同时重塑了数字金融的未来。
这一战略多样性不单是偏好选择,它反映了对数字金融主导权的一场深层斗争。每个司法管辖区均押注于其独特的策略,以期在快速发展的万亿美元稳定币生态系统中吸引更多的创新、投资与市场份额。当前的风险高昂,今天的监管决策将决定未来哪些金融中心将主导数字经济。
该场监管竞赛的时机显得尤为关键。在经历了多年的监管不确定性后,2024年和2025年,三个地区逐步趋向于明确的监管框架。然而,每个地区并未趋同于类似的模式,而是加倍努力,各自反映其独特的监管理念与竞争优势。
美国的《GENIUS法案》代表了一种独特的监管方法,此法案于2025年5月以66票赞成获得参议院批准。该法案建立了联邦与州的双重监管框架,强调合规优先,显示出美国对清晰规则和严格执行机制的偏好。
在GENIUS框架下,只有获得许可的支付稳定币发行商才能合法运营,而未经授权的发行将构成联邦犯罪。该法案设立了明确的监管层级,其中联邦监管机构负责监管市值超过100亿美元的大型发行商,州监管机构则监管规模较小的发行商,且其框架须与联邦要求“基本一致”。
合规优先的方法超越了简单的许可要求,稳定币发行人必须持有美元或美国国债的全额储备,接受定期审计,并遵守全面的报告要求。此法案明确规定,支付类稳定币既不是证券,也不是商品,从而消除了困扰行业多年的监管模糊性。
美国的做法特别强调消费者保护与金融稳定,而非仅仅促进创新。
该监管框架包含严格的资本要求、运营韧性标准及紧急干预规定。这一保守立场反映了美国监管机构向来偏爱稳定而非冒险,尤其是在经历过加密货币市场动荡后。
欧盟通过其加密资产市场监管采取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径,相关法规将于2024年12月全面生效。欧盟没有为稳定币单独设立监管架构,而是将数字资产监管融入现有的金融服务体系中,利用数十年建立的银行和证券监管制度。
嵌入式方法将稳定币分为资产参考型代币和电子货币代币。这样的分类允许监管机构根据基础资产结构施加不同的要求,而非一刀切的规定。当资产参考型代币达到“重要”地位(定义为持有者超过1000万或每日交易超过10亿欧元)时,需遵守更严格的要求。
欧洲实力的执行力已显现,各大主要交易所如币安、Coinbase与Kraken均已将不合规的稳定币USDT从欧盟市场下架,迫使发行方要么遵守法规,要么退出市场。这种积极的执法行为明确表明欧盟对其监管愿景的坚定承诺。
此外,欧盟的嵌入式监管战略超越了单纯的合规要求,包含更广泛的政策目标,如金融稳定、消费者保护与市场诚信。欧盟当局表示,稳定币监管是数字金融治理的试验场,其经验教训将对未来全球加密资产的监管产生影响。
香港通过《稳定币条例》将自身定位为较具创新友好的司法管辖区,该条例于2025年5月在立法会上通过。香港的“技术中立”方法侧重于结果而非特定技术的实施,在保持监管监督的同时为发行人提供灵活性。
香港框架引入了“指定稳定币”的概念,指由香港金融管理局指定的官方货币或经济单位。这一灵活的定义不仅鼓励了创新,同时又确保对系统重要性代币的监管控制。该条例适用于在香港发行的稳定币以及以港元作为基准的稳定币,尽管其发行地点不在香港。
香港的监管沙盒成为吸引国际参与者的重要优势。首批参与沙盒的机构包括渣打银行、电讯盈科等大型机构,以及京东数科和圆创科技等科技企业,展示了香港兼顾传统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创新者的策略。
技术中立理念在技术要求方面同样体现。香港监管机构不设定具体技术或运营模式,而主要关注资产支持、赎回机制以及消费者保护等结果。这种灵活性使发行人在明确的框架内进行创新,同时确保符合监管目标。
这三大主要司法管辖区之间的监管差异,导致了竞争压力加剧和市场分化。每种监管方式对不同类型市场参与者有各自的优缺点,从而促使稳定币发行者与用户在不同司法管辖区间进行战略性选择。
美国的合规优先模式提供了高度的监管确定性,吸引了规避风险的机构投资者和传统金融机构。然而,严格的要求和高昂的合规成本可能抑制规模较小的创新者和实验项目。Circle等大型发行机构已公开赞赏《GENIUS法案》,认为清晰的监管使其获得了与监管较宽松的竞争对手相比的竞争优势。
相反,欧盟的嵌入式策略充分利用了现有的监管基础设施,并提供全面的消费者保护。分类系统允许进行比例监管,这可能降低小型发行人的门槛,同时保持对系统重要代币的严格监管。但对不合规代币的强力执行给全球发行人带来了实施上的挑战。
香港的技术中立框架在完善监管的同时,为创新提供了最大灵活性。沙盒模式促使在全面实施监管之前进行实验,进而可能吸引在其他地区下行趋势中的前沿项目。然而,关于此模式的推广以及这种灵活性是否影响消费者保护,仍然存在疑虑。
美国、欧盟与香港在稳定币监管方面的区别,反映出在日益多极的世界中,各国对数字金融领导权的更广泛竞争。每个司法管辖区均寄望其方法能在吸引全球市场份额的同时,有效平衡创新、稳定和消费者保护。
这场监管竞争正在重塑全球稳定币市场。尽管Tether的USDT目前为市值最大的稳定币,但因合规问题,已在欧盟市场受到限制。与此同时,像Circle的USDC这样的合规稳定币在受监管的司法管辖区内逐渐获得市场份额,表明监管框架直接影响竞争格局。
当今的市场分化给全球金融机构和跨国稳定币发行者带来了巨大挑战,后者需要协调多个监管框架。发行者在满足不同司法管辖区的合规要求时,成本和运营复杂性会显著增加,这可能有利于那些能够承受跨国合规负担的大型机构。
展望未来,每种监管方法的成功将取决于未来市场的表现。创新率、消费者接受度、金融稳定性和市场份额增长等因素将决定哪种框架最为有效。然而,鉴于每种方法背后的根本理念存在显著差异,短期内不太可能实现显著趋同。
相反,全球稳定币格局可能继续演变为多极结构,不同的监管模式共存并争夺市场参与者。这样的竞争最终可能更有利于更广泛的数字金融生态系统,因为它鼓励监管创新,为不同种类市场参与者提供多样选择,尽管这也可能加剧全球数字货币市场的复杂性与分化。
相关推荐:Coinbase正式起诉域名仿冒者:山寨网址涉嫌非法牟利
下一篇:BTC与USDT链上收益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