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i 需要重新聚焦点对点交互,强调无许可性,并重塑早期去中心化金融所倡导的透明度。
要实现真正的大规模普及,去中心化金融(DeFi)必须回归点对点(P2P)交易的本源,通过无许可的交互赋能用户,并重塑早期DeFi承诺的透明度。
观点作者:SmarDex联合创始人Jean Rausis
去中心化金融(DeFi)最初承载着一个清晰的愿景:建立一个基于点对点(P2P)交易的全球无许可金融体系,摆脱传统金融(TradFi)的束缚。早期的借贷平台完美实现了这一理念,使借贷双方可以直接协商条款,摆脱传统金融体系的限制。
然而,遗憾的是,大多数DeFi协议逐渐偏离了最初的初心,放弃了真正的P2P交互,转而依赖流动性池、外部预言机和高度自动化的做市商(AMM)机制。这些设计虽然释放了流动性,但却以牺牲用户控制权和透明度为代价,也使系统暴露在可以被中心化操控的"预言机"风险之中。如今,用户被束缚在预设的流动性池中,无法自主选择抵押资产,也难以把控风险敞口。
更为可悲的是,即使是所谓的DeFi领军者,也已经背离了去中心化的基本原则。最近,Hyperliquid交易所通过操控预言机数值进行干预,其锁仓量(TVL)从5.4亿美元暴跌至1.5亿美元。这一事件彻底撕开了行业的遮羞布。
显然,DeFi已经迷失方向。要想破局,必须回归本源。
回归P2P的初心
当DeFi首次进入主流视野时,P2P借贷是其根本。用户无需通过银行或中心化交易所(CEX),可以直接通过智能合约约定抵押物、利率等条款完成借贷。这种透明、无需信任的模式本应是一次革命性的突破,但随着流动性需求的增加,开发者逐渐转向了资金池系统。
流动性池确实提升了资本效率:借款方可以即时获取资金,出借方也无需等待手动撮合即可赚取收益。但这种设计牺牲了DeFi最宝贵的特质——真正的P2P自主性。在资金池系统中,用户再次沦为僵化规则的被动接受者。
当新一代DeFi协议忘记初心时,它们所抛弃的不仅是P2P精神,更违背了去中心化的核心原则,最终与它们所宣称要颠覆的中心化体系殊途同归。
去中心化的幻象
Hyperliquid事件彻底暴露了"伪去中心化"的脆弱性。该交易所虽声称采用独立的预言机,但仍保留了凌驾其上的定价干预权。这种紧急干预或许避免了更大的损失,但却彻底粉碎了其去中心化的承诺——能够事后改写规则、操控价格的平台,本质上依然是中心化的产物。
DeFi预言机本应是由验证者网络共同维护的公正存在,而不是伪DeFi团队在危机时随意操控的工具。这样的事件只会加剧公众的疑虑,使得真正坚守初心的建设者更难获得信任。如果DeFi继续名不副实,最终将沦为自我标榜的空洞口号。
大众化需要用户主权回归
这正是DeFi必须回归P2P本源的深层逻辑。在现代化的P2P体系中,用户可以自主约定固定条款、选择抵押资产、摆脱脆弱的预言机定价,从而实现真正的透明和抗脆弱性。无论是资产选择、直接借贷还是无中介交易,每个DeFi用户都值得拥有一个开放、安全且用户主导的系统——只有重建控制权和透明度,才能实现真正的大众化应用。
这种模式将同时吸引加密原生用户和新入场的用户。值得庆幸的是,尽管市场震荡,DeFi需求从未消退:元老级协议Aave的锁仓量突破了400亿美元的历史峰值,Uniswap更是成为首个累计交易量达到3万亿美元的去中心化交易所(DEX)。这些并不是行业衰退的征兆,恰恰证明市场在压力下正走向成熟。
要实现全球范围的持久采用,DeFi需要提供更优质的产品选择。未来的成功不在于更复杂的机制,而在于回归P2P与生俱来的特质——简洁、灵活、尊重个体主权。
观点作者:SmarDex联合创始人Jean Rausis
相关推荐:跨境合作推动数字资产发展的必要性本文仅供信息参考,不构成法律或投资建议。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并不代表或反映Cointelegraph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