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跨境互操作性和市场创新的挑战,香港和阿布扎比的监管机构强调与业界共同学习进步,利用技术强化监管能力,在原则性和规则性之间寻求动态平衡。
在应对跨境互操作性和市场创新带来的挑战时,香港与阿布扎比的监管机构强调与行业共同学习、携手前行。双方致力于通过技术赋能监管体系,在坚持原则的同时制定规则,寻求一种动态平衡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市场分析 本文内容经授权转自吴说Real,作者:吴说区块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此次内容源自2025年11月4日在香港举行的Finternet亚洲数字金融峰会,两场专题讨论形成了这份洞察。第一场围绕“从香港到中东的数字资产监管演变”展开,由香港金融发展局总监及政策研究主管董一岳(Rocky Tung)主持,嘉宾包括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FC)中介机构主管黄乐欣(Elizabeth Wong)和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金融服务监管局高级执行董事郭纬临(Wai Lum Kwok)。第二场关注“香港的突破、创新与守护”,由OSL集团执行董事兼法规事务主管刁家骏(Gary Tiu)主持,嘉宾为香港证监会中介机构部执行董事叶志衡(Eric Yip)。
大会由超过十家机构共同支持,包括香港投资推广署、香港金融发展局和数码港等,秉持“链通理想,共筑未来”的核心理念。
在这之前,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FC)于11月3日发布通知,首次允许本地持牌虚拟资产交易平台与集团在海外的关联机构共享订单簿,也即是将香港与海外市场的挂单合入同一流动性池,实现跨境撮合交易。这意味着香港投资者未来可以直接与国际市场进行交易,享受更深层次的流动性和接近国际行情的价格环境。
香港数字资产监管思路的变化
Rocky:自2021年以来,金融服务发展委员会开始关注加密货币,而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FC)早在2018年就已介入监管。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不能忽视这项新兴领域。2021年,我们决定将监管从只限专业投资者逐步扩展到公众投资者范围。
在此背景下,香港在数字资产的监管思路不断调整,SFC的监管范围也在扩大。Elizabeth,您如何评价SFC在数字资产监管方面的转变?
Elizabeth:SFC自2018年起开始管理数字资产,目标是建立安全、稳定的数字资产生态系统。起初采取保守策略,通过构建封闭生态以控制风险。随着市场成熟,我们意识到封闭体系限制了对全球流动性的接入。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我们近期发布两份通知,允许本地持牌平台与海外关联机构共享全局订单簿,推动香港融入国际市场。
制定这些政策花费了不少时间,主要是为了与行业密切合作,理解潜在风险,确保监管措施科学合理。我们希望借此提升市场合规性,增强行业信任,从而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阿布扎比的监管框架变革
Rocky:大约两年前,我访问ADGM(阿布扎比全球市场)时,那里对数字资产的关注尚不明显。现在看来,阿布扎比在这一领域已取得显著进步,前瞻性规划值得称道。请问当时的情况是否属实?又是什么促使了这一变革?
Wai L:2021年您来访时,的确尚未将加密货币作为重点,尽管其重要性无可否认。早在2018年,我们推出了一套监管框架,借鉴日本FSA和纽约金融服务局的经验,旨在应对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的风险,同时逐步将传统金融监管扩展到数字资产领域,将其视作一种新类别资产。
我们的核心目标是融合传统金融与新兴金融,虽增加了技术企业的准入门槛,但也带来了跨界融合的趋势。如今,许多证券、数字货币经纪和交易公司只需单一许可证,即可涉及多个领域业务。
市场结构也在演变。从2018年起,初期多为面向个人投资者、提供价格发现和交易服务的公司。FTX崩盘后,机构投资者对托管、质押与借贷等服务表现出更大兴趣。托管技术成熟推动了行业发展,银行、借贷平台等逐渐形成生态系统。我们观察到传统金融机构(TradFi)与去中心化金融(DeFi)开始部署各自的战略部署。这为监管带来了新机遇,也强调了与行业的紧密合作的重要性。
Rocky:我觉得ADGM与香港的监管体系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都具有国际化背景,同时又有独特的本地特色。在推动市场发展时,我们希望稳步而非激进地开放,避免出现某些参与者快速撤退、市场崩溃的风险。你们看到了哪些共性,又存在哪些差异?对于市场中的参与者而言,如何更好地利用其他地区的机会?
Wai Lum:我认为,两地的监管框架在不断融合。我们主要从传统金融角度出发,关注投资者保护和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从这个角度看,香港、新加坡和阿联酋等地的监管趋于一致,诸如资产隔离、市场滥用等方面的措施得到了广泛采纳,这有利于企业全球扩展。尽管起点不同,随着时间推移,差异会逐渐缩小。
Elizabeth:我也认同这点。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活动相同,风险相似,监管一致”的原则,各国监管正朝这一目标努力。我们都在传统金融框架下推动数字资产生态系统建设。公司在选择总部地点时,也会考虑监管环境的稳定性与透明度,从而增强投资者信心,促进在国际市场的布局。
关于代币化资产,全球监管机构也趋向共识:只要资产符合证券定义,就按证券法规监管。这一态度获得广泛支持,尤其是对金融科技公司(FinTech)来说,擅长合规实施。无论是加密货币市场还是传统金融,大型企业都在不断完善数字资产生态环境,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Rocky:建立完善的传统金融与数字资产的生态系统是我们的目标。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首个OSL牌照的发放。为何审批程序如此漫长?未来如何在监管完善的同时,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Elizabeth:确实如此,香港虚拟资产平台的牌照审批流程相对较长。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在起初尝试与OSL合作时,监管机构首次深入了解数字资产行业的实际运营情况。我们与企业紧密合作,花费大量时间理解他们的业务模型和资产特性。很多公司仍对“来自加密货币行业”与“传统金融”的差异有一定的“观念障碍”,需要时间逐步适应监管体系的要求。
目前,我们联合政府发布了两个咨询文件,意在完善香港的数字资产生态。正在考虑为虚拟资产经纪商和托管机构发放许可证,确保全过程合规,建立可持续发展基础。未来,我们也在积极探讨扩大监管范围,包括虚拟资产顾问及资产管理服务,以吸引更多国际资本与企业入驻,助力市场繁荣。
Rocky:在跨境交易和资金流动方面,ADGM采取了哪些措施确保过程安全、高效、可追溯?如何实现交易的完整性和透明度?
Wai Lum:成为行业领跑者的挑战很大,但我相信变革势在必行。我们一贯提前与行业沟通,积极融入创新生态,利用传统金融的架构解决互操作性和效率问题。保持与行业的密切合作,是确保未来适应性的重要保证。我们通过行业参与者提供的产品和商业实践,不断完善监管框架:如稳定币、资产Token化、借贷平台等都在不断优化中。而且,这些企业大多支持合规,积极合作分享经验,帮助我们了解其他司法管辖区的挑战和解决方案。我们定期参加国际座谈和合作,包括金融稳定委员会(FSB)、稳定币联盟等,确保监管政策符合全球趋势。未来,我们希望通过编码和智能合约,将规则嵌入技术架构,实现自动化、实时监管匹配。
Elizabeth:我们在今年2月发布了《数字资产战略路线图》,重点涵盖虚拟资产衍生品、借贷等创新领域,持续加强与行业的交流对话,理解市场动态,并制定更为合理的监管策略。我们还在探索技术手段,以实现对市场活动的实时监控和风险控制,确保监管措施的前瞻性和适应性,尽管短期内仍在推进中,但已取得一定初步成效。
如何避免香港加密政策与市场实际脱节?
Gary:作为政策制定者,您怎样确保香港的监管政策具有前瞻性,能适应市场快速变化,避免政策过时?
Eric:其实,追求“完美”未必总是最优方案。正如我常说的,过于苛求完美可能适得其反。监管亦然。如果过于追求细节规整,可能阻碍创新。我们的经验告诉我们,采取包容且不断调整的策略更为有效。香港的监管措施源自渐进式建立,从2018年开始逐步完善体系,并不断吸收行业反馈。与其试图追求“静态的完美”,倒不如在动态中持续优化,提升政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我们通过规则、指南及持续对话,确保监管灵活,而在某些方面,也会优先制定原则性政策,为行业成长留出空间。随着市场的成熟,我们会逐步引入更多原则导向的监管框架,以便应对未来更多变局。香港正朝着高质量发展迈进,这一策略是行之有效的。
银行在原则与规则之间的平衡
Gary:身为曾经的银行从业者和监管者,您怎么看待该行业在制定政策时在原则性和规则性之间的取舍?是否有不同的思路?
Eric:我个人经验丰富,曾在多个领域工作,也曾学钢琴,管理股市,走过不少转型路。作为监管者,我非常重视有计划、有步骤的管理方式。就像演奏乐曲,不能指望一夜之间弹出“月光奏鸣曲”。需要积累、学习,逐渐达至高峰。同样,数字资产行业也是如此。我们推动的许多创新都经过反复验证,避免了行业的重大失误,例如FTX倒闭事件的教训,促使我们更谨慎地规范行业发展。
在香港推动“快速失败”及创新的策略
Gary:我觉得快速试错是创新的重要驱动力。你在香港设想的“快速失败”机制是怎样的?是否应该让更多项目在早期进入市场,未达预期就退出,以促进整个生态的良性循环?
Eric:我认为,两者都可以,但要根据实际情况调配。加快试点、快速退出的策略,有助于识别潜力项目,减少资源浪费。我们推行“以小步快走”的方式,既允许一些项目试错,也设置退出门槛,保障整个生态的健康。关键在于监管要灵活,给予企业合理空间,同时确保风险控制。未来,我们希望在政策上更加强调阶段性评估和动态调整,推动行业持续创新,避免固步自封。
香港在坚持与灵活间的平衡点
Gary:那么,你希望未来香港的加密市场在产品和创新方面取得哪些突破?你认为多久可以看到成熟的产品推向市场?
Eric:我建议,企业首先要做充分的准备,“功课做足”。我们已经有明确的产品路线图,包括虚拟资产衍生品、模块化融资和借贷等创新方向。昨天我还在和团队讨论虚拟资产衍生品的资本管理问题,进展紧张。市场的节奏很快,但上市推广需要时间,香港的监管以原则为导向,强调市场参与者的专业与成熟。我们合理推动政策,期待市场逐步跟进,或许在未来几季度,就可以看到相应产品陆续落地。行动的关键是与市场同步,帮助企业成长,形成良性循环。
总结:香港的金融科技未来充满可能,持续创新、合理监管、共赢发展,将是我们的共同目标。相关推荐:香港金融管理局发布“金融科技2030”战略,推动40余项措施助力金融代币化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