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加密犯罪激增,被称为“超级周期”。以下是推动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
退休的美国缉毒局(DEA)特工Bill Callahan在接受Cointelegraph采访时表示,尽管犯罪分子可能会犯下许多错误,他们依然能够“赚取可观的利润”。
网络安全专业人士指出,监管的滞后、错失恐惧(FOMO)以及日益增长的用户采用率正在推动加密犯罪现象的“超级周期”。
截至2025年上半年,加密犯罪造成的损失已创历史新高,超越了2022年之前的记录,损失几乎相当于2024年全年的总和。
Callahan补充道,他不完全认为目前的现象可以称为犯罪超级周期,但他强调,缺乏监管以及市场的炒作和FOMO为犯罪活动提供了便利。
“新型加密资产,特别是模因币(memecoins)的快速普及,结合零售投资者的大量涌入和有限的监管,给包括盗窃、虚假投资计划、诈骗和其他欺诈行为在内的犯罪活动创造了机会。”
Callahan指出,加密诈骗吸引犯罪分子的原因在于其提供了匿名性以及实施诈骗的便利条件。
“我们需要认识到,坏人有时间、资金和资源来不断优化他们的犯罪手法,他们不需要每次都成功,依然能够获得丰厚的利润。”
区块链安全公司CertiK在其发布的《H1 Hack3d报告》中指出,2025年每次安全事件的平均损失达430万美元,而中位数损失为103996美元。
CertiK的高级区块链调查员Natalie Newson表示,多个因素的汇聚使得犯罪分子的胆量愈发增强。
“影响者和关键意见领袖不断推出意图值得怀疑的代币,通过操纵等策略获利,让普通投资者面临风险,”Newson说道。
市场监测公司Solidus Labs在其5月发布的“拉盘抛售”报告中提到,代币发布平台Pump.fun上有98.7%的代币显示出拉盘抛售(pump-and-dump)模式的特征。
同时,Newson指出,各国执法机构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资源不足、跨区域执法的复杂性以及网络犯罪的技术壁垒。
区块链分析公司Chainalysis在2024年7月的一份报告中强调,洗钱手法给执法机构和加密服务提供商带来了特殊挑战。
“结果是非法行为与问责之间的鸿沟不断扩大,造成合法用户和开发者的环境愈加敌对。”
她推测,提升智能合约的安全性和加强用户教育或许能够改善局面,但承认无法完全阻止犯罪分子的活动。
Kronos Research的首席执行官Hank Huang认为,监管机构目前的态度是“从过度干预转向了反应不足”。
虽然早期的执法一般较为严厉,但如今的情况却出现了相反的局面,使得问责显得太少。
“这种不平衡为看似加密犯罪的超级周期创造了良好的土壤。解决办法不是进一步的打压,而是实行智能、针对性的监管,以找到平衡从而推动更大规模的采用。”
与此同时,全球执法机构正在加大力度,努力将坏分子驱逐出加密市场,最近的执法行动尤其针对全球的暗网市场。
然而,Huang表示,尽管打击活动有所增加,加密犯罪造成的损失永远不可能降至零,因为匿名参与者的去中心化市场“总是会吸引好人和坏人”。
他强调,与其试图彻底消除加密损失,不如将重点放在减少用户风险上。
“其他行业也遭受攻击,但加密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可接触性使其格外脆弱。这些攻击与其说是针对加密,不如说是在考验新兴系统的极限,”Huang总结道。
相关推荐:加密市场是否进入新的超级周期?以下是判断的五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