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DeFi >   正文

Web3 求职现状:牛市复苏,岗位却稀缺

岗位像漏斗一样逐渐收紧,而求职者则如潮水般源源不断地涌入。

岗位数量正在减少,但求职者却如潮水般涌来。

Web3 求职真相:牛市来了,工作没了分析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TechFLow 深潮,作者:Ada,Liam,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随着币价飙升,求职却陷入冰点。

当比特币突破11万美元、以太坊再创历史新高,社区纷纷高喊“牛市来了”;然而在招聘市场上,却是一片冷清。

媒体称“1万人挤28个岗”,这虽然显得有些夸张,却真实反映了Web3求职的现状。许多项目方正在裁员,岗位骤减,而求职简历则满天飞。

Web3猎头公司Nancy在朋友圈也无奈地表示:“今年的招聘标准越来越严格,不仅要有学历和英语水平,还必须具备特定的项目经验。

表面繁荣的背后,是Web3职场的收缩与残酷。尽管加密市场的牛市效应和行业的“破圈”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和Web2转岗者,但他们很快发现:岗位并没有想象中的多,薪资也未必那么高。

为何“牛市喧嚣,职场寒冬”?

在薪资神话与幸存者偏差的影响下,多少新人能够在这个表面热闹、实则暗流涌动的Web3求职市场中立足?

币价腾飞,就业寒冬

Web3的招聘市场,实际上是行业最真实的晴雨表。

尽管比特币和以太坊的价格飙升,媒体上满是“牛市来了”的声音,但就业市场的现实却是冰冷的。

Web3招聘社区abetterweb3创始人Antoniayly对此反差深有体会:“就业市场已经恶化很久了,求职人数虽然在增加,但招聘职位却在下降。”

过去abetterweb3主要发布招聘信息,如今却更多地成为了“求职信息墙”。例如,在8月22日至27日间,新增加的招聘信息仅有14条,而求职信息则多达24条。

这些数字反映出残酷的现实,项目方正在进行大规模的裁员:即使是以太坊风口上的质押协议Lido,今年也裁减了15%的员工,曾风光无限的元宇宙领头羊Sandbox裁员高达50%。

一级市场持续萧条,许多曾经风光的加密VC要么关闭,要么选择沉默。没有了外部的VC支持,依赖融资为生的项目纷纷倒闭,或者转向AI领域求生。

就业市场的情况可谓“僧多粥少”:岗位急剧缩减,但求职者依然络绎不绝。

供需严重失衡的情况下,项目方对招聘的要求变得前所未有的挑剔。

“自去年以来,许多客户在招聘时提高了要求,不仅需要互联网大厂的背景,还要求最近的经历必须是在知名的Web3项目方或交易所。”

Web3猎头公司Talentverse的创始人James表示,“在工作内容上也会有要求,例如涉及智能合约、代币经济学或链上交互的职位,需要候选人具备相关的工作经验。”

然而,即便满足这些硬性要求,也未必能通过面试。

“我见过许多来自大公司的候选人,他们的技术实力非常强,但对Web3的理解却停留在表面。”专注于海外市场的Web3猎头Yulia分享了一个案例,“某大公司的P8级别候选人面试时被问到‘如何设计抗MEV的DEX’时,他愣了一整分钟。”

硬技能只是入门条件,招聘方更看重一些看似“玄学”的特质。

“积极的心态、行业热情、强烈的好奇心、快速学习能力、自驱力、独立思考能力和抗压能力……”James一口气列出了七八个要求,“这些条件虽然看似虚幻,但在候选人背景相似的情况下,往往成为筛选的关键。”

海外团队对于候选人的要求更为苛刻。Yulia透露,她的客户(主要是欧美项目方)不仅要求英语流利,还要在“文化认同感”上达标。“他们会在面试中讨论meme文化和加密朋克精神,如果你没有理解这些,就基本没机会了。”

招聘需求减少的背后,是创业公司正经历大规模的裁员

antoniayly对此感同身受,“在2021年之前,从基础设施到应用领域,钱包、DeFi、社交等各种加密公司都有持续的招聘,现在几乎只有交易所、大公链和大型DeFi应用在招聘,似乎行业的小微企业都在消亡。”

在招聘趋势上,交易所的策略也发生了变化。除了传统的技术和产品岗位,越来越多的运营岗位开始要求Web2的增长经验。在竞争激烈的增长市场中,擅长小红书、B站、以及私域引流的候选人成为新宠。

最值得注意的是年龄问题。

“相较于之前的周期,这一周期的年龄限制反而宽松许多。”James的观察让人惊讶。在互联网行业中,35岁就可能遭遇“优化”的今天,Web3却对部分中年人敞开大门。

这一变化合理而现实,随着Web3与传统金融的融合加深,行业需要的并不仅是会写代码的年轻人,更需要具备资金运作、拥有广泛人脉、能处理监管事务的资深从业者。

“Web3正走出草莽时代,朝着专业化发展。”James总结道,“过去只用勇气就能淘金,而现在则需要专业能力、行业认知以及资源整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预期错位

Web3真的缺人吗?

“缺,又不缺。”这个结论在受访者中达成了一致。

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正暴露出Web3人才市场的结构性问题:一方面有大量求职者投递简历,另一方面交易所和项目方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猎头Nancy常驻新加坡,为头部交易所服务。她观察到,运营岗位实际上属于典型的“虚假繁荣”。

“每次发布运营岗位,收到的简历能把邮箱塞爆。”Nancy苦笑着说,“但真正符合要求的,可能不到1%。”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许多人误以为运营仅仅是发发推特、搞搞活动。”Nancy解释道,“但交易所需要的是垂直领域的专家。例如合约运营,候选人需要了解合约机制、风控逻辑和做市商思维;而社区运营则需掌握DAO治理、代币经济学和激励机制设计。”

一个真实的案例是,某交易所招聘“DeFi产品运营”,要求候选人能独立设计流动性挖矿方案。结果收到的几百份简历中,真正理解无常损失(Impermanent Loss)的不到10人。

“大部分候选人都在用Web2的思维方式申请Web3岗位。”Nancy总结道,“他们只看到‘运营’这两个字就投简历,根本不去思考是内容运营、用户运营还是产品运营。这种‘广撒网’的策略在Web3行不通。”

加密求职最微妙的错配,发生在期望与市场现实之间。

Evan手头上的一些Web3项目方的客户,其创始团队大多出自顶尖投行或交易所,团队高度精英化,因此对人才的要求极高,能够满足条件的候选人少之又少。

“我在市场上寻找了三个月,面试了50多位候选人,结果没有一个人完全符合要求。”Evan无奈地说,“最终我只能建议客户调整预期,要么培养一个产品经理学习Web3,要么寻找具备Web3背景的产品经理来补充行业知识。”

这种“理想与现实的错配”在Web3创业公司中十分常见。他们希望以初创公司的薪资,招聘到大厂和Web3的复合型人才,结果往往徒劳无功。

“许多创始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一位资深猎头对此表示不满,“他们认为自己的项目将成为下一个Uniswap,因此优秀的人才应该为了梦想降薪加入。但现实是,优秀人才有太多选择。”

对于求职者来说,他们也面临“薪资预期落差”,在外界看来遍地黄金的Web3,薪资却未必如想象中高。

尤其一些曾在传统金融PE/VC或互联网大厂工作的人,进入Web3大厂时反而出现降薪的情况,他们选择Web3的原因很简单,Web2行业见顶,加密行业的自由度更高,同时也希望借此机会达到财务自由。

“幸存者偏差让币圈涌现了太多一夜暴富的神话,导致许多人趋之若鹜,以为自己可以也如是。”一位HR也对此吐槽。

职场潜规则

在Web3的职场江湖中,有一条不成文的“鄙视链”:技术岗>产品岗>其他岗位。

这条鄙视链的最直观表现,就是薪资差距。

“同样是P7级别,技术岗位的薪资可能是运营岗位的2-3倍。”Nancy坦言,“而且技术岗位通常委币激励,运营岗位几乎没有。”

更为残酷的是,非技术岗位的可替代性极高。“我们见过太多案例,非技术岗短期内未能达到要求或产生很高的业绩就会被淘汰。”Evan表示,“而在技术岗上,通常会有可供提升的职业阶梯。”

这究竟是为何?

“Web3本质上仍是一个技术驱动的行业。”Evan表示,“即使市场表现再好,产品质量低劣,用户也不会买账。而若产品有创新,即使推广不足,仍会有人自发使用。”

这种“产品为王”的逻辑在DeFi中表现得尤为明显:Uniswap几乎不需要市场团队,凭借其革命性的AMM机制,一举成为DEX的龙头。

根据web3.career的统计,在非技术岗位中,产品经理薪资最高,其次是法务、财务、HR、设计、销售、项目经理、市场营销、社交媒体运营、社区经理……

当然,也并非没有例外。

“如果你能够带来真正的业务发展的BD,其地位不亚于技术岗。”Nancy补充道,“例如能够顺利推动某大交易所上币的BD,年薪轻松超过百万。但这样的BD,全行业可能不超过50位。”

然而,对新人而言,加密行业并不那么友好。

“只筛选,不培养,培养一个新手的成本太高,没有耐心。”一位项目方创始人明确表示。

如果行业认知是Web3的显性门槛,那么“圈子认同”则是隐性门槛。

“Web3是一个极度依赖信任的行业。”James的这句话道出了本质。在一个充斥着rug pull(项目方跑路)和诈诈骗的行业中,“熟人推荐”往往比简历更具权重。

一个加密行业的潜规则是:许多岗位从不公开招聘。

“我接触到的交易所中,很多岗位都是通过内推完成的。”Nancy披露,“公开招聘太浪费时间,且难以判断候选人是否真正懂得这一行。但若是核心贡献者推荐的,基本上不会错。”

因此,行业经常出现一个趣味现象:某交易所或项目方的员工之前曾批评过竞争对手,结果不久后就跳槽到竞争对手任职。一位知名人士跳槽到交易所或机构担任高管,逐步替换掉原团队,认为老同事更值得信赖且更易共事。

这种“圈子文化”在海外项目中同样明显。某海外Layer2项目方的招聘要求中,有一条规定:必须参加过ETHDenver或Devcon。

然而,圈子文化也带来了负面影响。“总是那几个人,互相推荐与捧场。新人想进入圈子,门槛相对较高。”Nancy说。

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

看到如此多人涌入Web3,是否也有加入的冲动?

别急,先来看一个失败的案例。

Evan曾接触过一位候选人:毕业于顶尖985院校,并在互联网大厂担任过技术负责人。

为了追求更多机会,他转投一家Web3创业团队。然而,经过一年后项目未能取得成绩,加上融资失败,公司宣布解散,他被迫失业。在随后的求职中,由于原本的赛道热度骤降,经验也无法迁移,最终长期找不到工作,只能做零工来维持生计。

“大多数人只看到那些成功的故事,但像这样的不尽人意的案例几乎每天都在发生。”Evan指出。

“牛市时期求贤若渴,熊市却门可罗雀。一个项目可能几个月就失败,上个周期风头强劲的领域在下个周期可能变得冷淡。”

融资失败、币价暴跌、合规问题、黑客攻击……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可能导致项目出局。

“Web3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如果你想要稳定的工作,这里并不是最佳选择。”James冷静地总结道。

即便如此,依然有人愿意冒险一试。是否有相对稳妥的路径?

Nancy给出的建议是:“如果背景不错,可以先在互联网大厂锻炼,但不要超过三年,随后再转向交易所。它们处于Web3生态的上游,相对较为稳定。”

当然,也有人带着理想和情怀愿意加入创业团队,做一些能改变世界的事情。Yulia提到的一位候选人,原本在中型金融公司担任算法工程师,缺乏Web3的原生经验,但凭借自驱力和在GitHub上的技术积累,不仅成功入职某明星项目,更在几年后成为了部门负责人。

“Web3的人才市场如同加密货币,波动颇大。”James说,“但从长远来看,真正有价值的人才,就如比特币一样,终将获得市场的认可。”

对于仍在观望的人,Yulia提供了更为实用的建议:“不要纠结于是否要全力投入,不如先迈出第一步。学习一门智能合约语言,参与一个DAO,体验一下DeFi……只有真正参与其中,才能判断这是否是你的机会。”

当我们询问受访者未来可能的人才竞争热点时,得到的答案惊人一致:

AI与Web3的结合、传统金融与链上资产的融合,以及面向交易的基础设施。

这或许是下一个人才蓬勃发展的方向,也是Web3的下一个热土。

相关推荐:加密货币求职面试失败?你可能犯了这4个错误

最新快讯
快讯加载中...
查看更多
热门币种
BTC比特币
60,963.61 USDT
¥435,103.38
-2.72%
ETH以太坊
3,368.69 USDT
¥24,042.67
-0.3%
BNB币安币
570.68 USDT
¥4,073.00
-0.28%
USDT泰达币
1.02 USDT
¥7.25
-0.19%
SOL
135.96 USDT
¥970.36
+7.66%
USDC
1.00 USDT
¥7.15
-0.01%
TON
7.59 USDT
¥54.14
+4.55%
XRP瑞波币
0.47720 USDT
¥3.41
+0.48%
DOGE狗狗币
0.12210 USDT
¥0.87140
+2.43%
ADA艾达币
0.39050 USDT
¥2.79
+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