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企业参与者构建定制化的区块链,第一层竞争领域持续变化,这在无需许可的公共链与受监管的企业级区块链之间形成了不对等的竞争局面。
企业巨头不断在构建自己的区块链主链(L1),这不仅将区块链技术从原本中性的基础设施角色转变为具有监管优势的战略性壁垒,也可能重新定义行业竞争格局。
观点作者:Ray Song,aPriori创始人
在市场深耕多年后,我们会逐渐领悟到一些规律:我们使用的工具和构建的基础设施从来都不是静止不变的。在加密货币领域,当前最大的变化之一便是在基础层的革新。
多年来,第一层(L1)技术的选择一直由以太坊引领——如果你追求强大的可组合性和庞大的开发者基础;Solana——以速度著称;Cosmos——强调链间主权。选择L1就像选择交易平台一样,要考虑费用、流动性和交易效率。
然而,最近这个选择的意义已从战术层面转向战略层面。除了开发者在不同生态系统间的选择外,许多大型企业开始自主搭建区块链,从零出发。当这些企业如Stripe、Coinbase等拥有深厚的监管优势和庞大的用户渠道时,L1不再只是中立的竞争场,而逐渐演变成企业的护城河。
以Stripe推出的“Tempo”为例。这个专注于支付结算的第一层区块链,正与Paradigm合作开发。仔细想想,你会发现Stripe如此布局绝非偶然——这是一个结算层的布局战略,旨在控制底层基础设施、交易成本和结算时效。
在传统金融市场中,结算和清算虽然对终端用户隐藏,但它们才是真正的杠杆所在。Tempo将为Stripe打造一条具有可预见费用、确定性结算时长、极高商户覆盖能力的专属链。这体现了支付巨头将肌肉记忆迁移到区块链基础设施的策略思路,旨在提升效率和控制力。
区块链的生态显示出一条明显的光谱。一端是完全去中心化、抗审查的协议:虽然缺乏监管的细节和合规性的优势,但也是真正创新的“火山口”。像早期的以太坊、比特币,甚至一些新隐私链,都是属于此类。
另一端,是由监管机构和托管服务控制的链条——比如Coinbase的Base链,已正式上线;币安的BNB Chain,实际也是一个企业生态;Stripe等科技巨头也在加入这一行列。
中间层则是“混合型”方案,既开放吸引原生社区,又具备一定的合规性,满足机构投资者需求。这个“灰域”地带充满战斗潜力,因为这是各种力量交锋的关键区域,未来的创新很可能在这里发生。
在分销能力和监管遵从上,原生去中心化协议难以与Stripe或Coinbase等巨头匹敌。这些企业可以轻松获得各种许可,一次性接入百万商户,形成庞大的生态系统。
虽然“无许可”链仍有一席之地,但游戏规则已发生巨大变化——在相似的布局维度上,直接竞争变得“自杀式”行为。巨头可以选择避开监管高压区,专注于市场占领。而新兴的企业L1,也可以专注于那些巨头难以覆盖的细分或创新领域,比如创新的隐私技术、跨链功能或者新型治理模型。
DeFi的巨大突破在于任何人都可以在无请求许可的情况下,随时插入自己的合约,实现真正的可组合性。而在受监管、企业控制的链上,要做到这一点则难度更大。一旦能提供差异化的可组合性和创新能力,就能吸引到那些被传统巨头忽视的开发者。
此外,开发者可以在代币经济设计、链间治理、跨链协议等领域进行创新试验,而已存在的企业链则需进行严格的风险评估和法律合规审核。
同时,文化认同的重要性被市场忽略:以太坊强调身份认同,比特币弘扬使命感。若能设计出一个能引发特定用户群共鸣的愿景,不论是强调隐私保护、DeFi投机,或者某一区域性生态,都能在细分市场中超越传统企业链的 用户基础。
企业L1的出现影响了资金和流动性格局。若Stripe的“Tempo”获得商户青睐,将带来稳定可预期的流动性,有利于低风险策略的扩展。但在前沿的去中心化链上,仍存在波动性和非对称机会——协议调整、治理变动或市场叙事的突变,可能在一夜之间改变估值和局势。
在无需许可的链上,风险主要源自技术和市场的波动;在企业链上,则主要由监管环境和商业模式变化驱动。Tempo这类企业链虽然在技术上较为稳定,但也可能因政策变化而断裂收益来源。
企业链和无许可链并非零和博弈,它们未来很可能实现互补。企业L1将承担合规大流,为稳健资本提供基础;而无许可链继续推进创新,推动行业边界的扩张。两者共同构建一个多元化的生态体系。
对交易者和开发者而言,关键在于理解价值如何在这两种体系之间迁移。Stripe “Tempo”的战略布局表明,基础设施已成为掌控利润的战略要地。谁掌握了基础层,谁就掌握了未来的利润空间。
观点作者:Ray Song,aPriori创始人。
相关文章:比特币(BTC)的道德价值:终结战争机器的数字货币
声明:本文仅为信息分享,不构成法律或投资建议。文中观点、想法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不一定反映Cointelegraph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