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SC Zero:重塑区块链性能与信任边界,打造可验证的“超级计算引擎”
在可验证计算逐步成为行业叙事焦点的背景下,RISC Zero通过一套更为通用和开放的零知识计算架构,正在重塑区块链的性能与信任的界限。凭借业界首个基于RISC-V的通用zkVM以及跨链可验证计算层Boundless,这支技术团队正试图将零知识证明从小众工具转化为规模化的云算力,旨在为去中心化互联网引入可验证的“超级计算引擎”。
近期,以太坊的联合创始人Vitalik Buterin提议对以太坊网络的执行层进行显著调整:将现有的以太坊虚拟机(Ethereum Virtual Machine,EVM)字节码替换为RISC-V指令集。这一新方案虽不改变账户、存储及智能合约的核心功能,却将根本性地改变合约代码的编译与执行方式。
从某种角度看,Vitalik的提议不仅是对以太坊执行层标准化和可组合性的再升级,同时也将“可验证计算”这一曾被视为昂贵且实验性技术再次推向行业叙事的中心。
在可验证计算的演进路线中,美国的零知识证明初创公司RISC Zero无疑是最早和最具代表性的实践者之一。他们基于相同的RISC-V架构,开发了业界首个通用zkVM,并进一步构建了可验证计算层Boundless,旨在将零知识证明从单点工具升级为跨链共享、可市场化的“云算力”。这意味着,未来开发者将不再受高昂链上Gas费及EVM局限的约束,而可以在任意区块链上调用接近无限的可验证计算资源。
目前,Boundless主网Beta版已正式上线。其首席执行官Shiv Shankar表示:“Boundless通过避免重复计算任务来实现安全的跨链计算,从而增强区块链的可扩展性。这不仅提升了效率,还增强了安全性,使得开发者和矿工能够跨生态系统参与。”
以太坊基金会研究员Justin Drake指出:“支撑Boundless生态的RISC Zero zkVM满足了以太坊扩容的所有关键需求,包括实时证明能力、家用多GPU验证环境、宽松的开源许可,以及自零构建的底层实现。”
在Boundless主网Beta版上线后的短短几天内,首个验证以太坊共识的市场令规模达到了现有最大验证(30亿)的10倍(500亿),成为最大验证规模;共有576个证明者成功提交证明,形成全球最去中心化的证明者网络;市场规模实现10倍的增长,最高日订单量达到8000单,计算循环数高达2.6万亿,几乎无宕机,每天完成超过99%的订单;一位外部证明者刷新速度纪录,达到5.63MHz,远超之前的2.5MHz;几乎保持0锁单,提前展现了POVW(证明工作量证明)在主网启动初期对ZK证明采用的潜在影响;同时,证明者之间的开放式创新开始显现,其中的一个亮点是证明者能在同一区块内以小于100毫秒的速度锁定任务。
在将零知识证明从单点工具进化为通用计算层的过程中,Boundless的关键突破在于将可验证计算从孤立的技术能力转化为可以市场化和组合的链上基础设施。
具体而言,Boundless的核心逻辑包括三大要素:通用zkVM、跨链验证协议以及POVW(Proof of Verifiable Work,证明可验证工作的经济模型)。
首先,Boundless的底层依托于RISC Zero自主研发的zkVM(R0VM 2.0),其基于开放标准的RISC-V架构,能够执行任意通用程序并生成可验证的零知识证明。这意味着,无论是EVM智能合约、Rollup状态证明,还是链下复杂计算,都能够由zkVM生成有效性证明,随即交由链上合约快速验证,整个过程对最终用户与主链皆是透明的。
其次,Boundless并不局限于某一条链,而是从一开始就按原生跨链设计:通过在多条链上同时部署Boundless Market合约,构建一个无需许可的清算市场,自动将开发者的证明需求与全球各地的Prover节点算力资源匹配。更重要的是,Boundless Market已经原生部署在所有主流链上,开发者无需离开熟悉的生态环境,只需与本地合约地址交互,利用所在链的原生代币支付费用并即时获得可验证的计算证明。这种跨链分布式市场的设计,极大地降低了接入门槛,使可验证计算真正成为可调度、可结算、可组合的链上公共资源,如同云服务一样。
最具突破性的部分在于POVW激励机制。不同于PoW仅奖励哈希计算,以及PoS奖励闲置资本,POVW首次将零知识证明的真实计算工作量商品化,通过链上计量与支付形成闭环。Prover完成多少有效循环,就能获得与工作量相匹配的代币激励,并且计量数据全程上链、可审计。这种机制不仅保障了算力供应的弹性,也激励了更多节点持续优化证明性能、降低成本,形成可验证算力的供需市场。
技术产品负责人Jacob Everly在今年3月的媒体采访中透露,新加坡国际清算银行(BIS)已经利用RISC Zero和Boundless的技术开发了一个原型系统,能够验证亚太地区的交易者是否可以在新加坡交易所进行交易,而无需提供完整的个人信息。用户只需上传护照和手机号码,即可生成一个零知识证明(ZKP),证明其符合交易资格。
目前,已有30多个团队计划在Boundless上构建和部署应用。Jacob Everly表示:“我们的目标是明年达到100个合作团队,使Boundless成为行业标准。”
除了Boundless,RISC Zero还在零知识证明的可用性和可扩展性方面不断迭代,推出多项关键产品,进一步巩固其作为通用可验证计算平台的技术护城河。
例如,近期发布的R0VM 2.0是其核心zkVM的新版本,不仅将以太坊单区块的证明时间从35分钟缩短至44秒,OP链的证明成本更是下降了5倍,单笔交易最低费用仅为0.0012美元,大幅降低了开发者接入ZK的门槛。
同时,R0VM 2.0版本增强了内存和预编译支持,能够处理更大规模的EVM证明与可验证媒体内容,并在今年计划实现12秒级别的实时证明,进一步推动零知识证明从实验阶段走向量产。
值得注意的是,R0VM 3.0版本正在开发中,预计将在今年晚些时候推出。该版本将采用以太坊最新推出的Binius证明系统,届时证明速度将进一步提升。
针对EVM生态的局限性,RISC Zero还发布了ZK协处理器Steel 2.0,能够在链下执行复杂运算、历史状态访问及跨区块计算,并可以通过低至27万Gas的证明成本实现链上安全验证,同时兼容Solidity和R0-Helios轻客户端,便于在以太坊及OP Stack上部署。
此外,OP Kailua有效性模式为OP Rollup提供了向ZK Rollup平滑过渡的能力,无需大幅重构即可获得ZK带来的高安全性与快速结算,若干项目如Base、BOB等已经率先集成,为高吞吐量链提供了具有成本效益的升级选项。
RISC Zero是一个兼具叛逆与理性追求的团队。2022年初,在ETH Denver大会的现场,RISC Zero的几位成员手握从当地打印店购买的布料与简单工具,反复裁剪缝制,与官方手环保持一致,成功混入会场。正是在这场“黑客式突围”中,他们与第一批投资达成了早期合作意向。
凭借这股不循常规的冒险精神与对零知识计算技术的深度探索,RISC Zero赢得了资本市场的持续青睐:2022年3月,他们完成200万美元的天使轮融资,并在8月获得1200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2023年7月,又成功获得4000万美元的新一轮资金支持。
与其他零知识项目不同,RISC Zero选择了更为通用的路径:以开源的RISC-V指令集为基础,打造全球首个可执行任意通用代码的zkVM,使零知识证明真正具备普适计算能力,降低开发门槛,让开发者可以继续使用熟悉的编程工具链,例如Rust等现代语言,而无需在ZK上牺牲效率与易用性。
如今,这支由极客与未来主义者组成的小团队,正努力在zkVM之上构建一个开放、跨链、无需许可的可验证计算生态,为去中心化互联网建立新的信任基础——这也是Boundless的来历与愿景。
Boundless并不仅仅是RISC Zero在零知识证明领域的一次技术尝试,更是可验证计算走向开放市场、跨链协作与规模化云算力的一次实际演练。随着Boundless及其背后zkVM、POVW等组件的持续演进,这场围绕“可验证的去中心化超级计算引擎”的实验,将可能为区块链世界开辟一条更通用、且充满雄心的算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