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市值突破五万亿,凸显算力引领三次科技浪潮的核心地位
英伟达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充分证明了其在把握和引领科技浪潮方面的卓越能力。从游戏、加密挖矿到人工智能这三波科技浪潮,英伟达始终以算力为核心,服务于每一个时代的“淘金热”。
 分析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吴说Real,作者:吴说区块链,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25年10月底,英伟达(Nvidia)的股价再次创新高,市值一举突破5万亿美元,成为全球首家达到这一里程碑的企业。自2022年底ChatGPT问世以来,英伟达股价累计上涨超过12倍,推动了人工智能(AI)革命,也引发了关于科技估值泡沫的广泛讨论。目前,英伟达的市值已经位居全球前列,甚至超过了许多国家的GDP总量,仅次于美国和中国。令人感慨的是,这位AI超级明星曾在加密货币领域拥有一段“蜜月期”。本文将回顾英伟达与加密挖矿行业的起伏,以及为何公司逐渐退出这一行业,转而专注于AI核心业务。
回顾英伟达的发展历程,也是科技演进的精彩故事。英伟达成立于1993年,凭借GPU(图形处理器)的发明而崭露头角。20世纪90年代末,PC游戏热潮带动了其GeForce系列显卡的成功,英伟达迅速崛起,成为显卡行业霸主。然而,随着游戏市场逐渐饱和,增长放缓,公司一度面临库存积压的困境。幸运的是,抓住了加密货币的热潮,英伟达迎来了另一黄金时期。一个重大发现是加密货币带来的挖矿热潮。
2017年,比特币、以太坊等加密货币价格大幅上涨,引发“挖矿”热潮。GPU在挖矿中表现出优异的并行计算能力,全球矿工纷纷抢购显卡,导致供不应求,价格飙升。英伟达借机成为最大赢家之一,显卡销售收入节节攀升。

2020年下半年,经过两年的调整,加密市场重新火热。比特币价格从年底的不足1.5万美元飙升至2021年初的超过6万美元,以太坊从几百美元涨至2000美元以上。新一轮的币价狂潮,再次刺激显卡挖矿热。一时间,矿工大量采购最新一代GeForce RTX 30系列显卡,导致面向游戏玩家的高端显卡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虽然RTX 30系列显卡以高性能和性价比赢得用户青睐,但随着以太坊等币的挖矿收益暴涨,市场价格也被炒得离谱——比如一款建议售价2499元的RTX 3060在市场上炒到五千多甚至更高,RTX 3090的行情甚至逼近2万元。

显卡持续缺货,引发玩家与矿工之间的矛盾。英伟达采取“双线策略”:一方面调整面向玩家的GeForce显卡,降低以太坊的哈希率(比如RTX 3060),试图平衡市场;但 Surface 后,矿工发现可以通过在显卡上插入“虚拟HDMI尾巴(dummy HDMI)”模拟显示输出,骗过检测,实现全速挖矿,从而绕过限制。

同时,英伟达推出专门面向矿工的Cryptocurrency Mining Processor(CMP)系列芯片,意图“分流”。官方声明:“GeForce为玩家而生,CMP为专业挖矿。” CMP取消显示输出,设计开放式散热挡板,提升矿架散热效果,电压和频率也进行了优化,以提高能效。但受限于没有显示输出、保修期较短,矿工难以终身使用,退出难度高。而面向玩家的GeForce显卡兼具挖矿和二手转售的优势,残值更高,流动性更强。因此,该项目最终未能形成规模,逐渐淡出市场视野。
英伟达财报显示,2021年第一财季,用于挖矿的显卡销量占当季总出货的四分之一,专为矿工设计的CMP芯片销量达1.55亿美元。加密热潮使英伟达2021全年收入飙升至269亿美元,同比增长61%,市值曾一度突破8000亿美元。
但好景不长,2021年5月21日,中国国务院金融委会议明确表示要严厉打击比特币挖矿和交易,随后新疆、青海、四川等地陆续关闭矿场,矿业逐步收缩。2021年6月至9月,随着比特币算力和价格双双承压,矿工纷纷迁出或设备闲置。到2021年9月24日,央行联合多部门发出通知,将所有虚拟货币交易界定为非法金融活动,并要求逐步清退矿业,政策不断收紧。
华强北矿机从业者对此早已习以为常。有人经历2018年矿难,退出行业;有人坚守,利用滞销矿机自建矿场等待反弹。事实证明,2020-2021年的牛市为坚持者带来了丰厚回报。
2022年9月,以太坊完成“合并”升级,彻底由PoW(工作量证明)转向PoS(权益证明),不再需要大规模GPU挖矿。这意味着GPU挖矿的黄金时代正式终结。此后,全球显卡市场急剧降温,英伟达营收在2022年第三季度同比下滑17%,降至59.3亿美元,净利润也大幅减少72%,股价曾一度跌至165美元左右,比巅峰时大幅下挫,昔日加密红利转变为财务负担。
面对市场的剧烈波动和玩家的不满,英伟达逐步意识到必须在加密货币挖矿浪潮中寻求平衡,逐渐“划清界限”。在币价大涨引发泡沫的同时,公司在财务披露方面也曾遇到困境。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调查发现,英伟达在2018财年连续两个季度未充分披露挖矿对GPU业务的贡献比例,存在信息披露不当行为。2022年5月,英伟达与SEC达成和解,支付了550万美元罚款。这次事件促使公司重新审视与加密行业的关系,认识到其高波动和政策风险可能对公司声誉和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2022年,以太坊由PoW转为PoS后,GPU挖矿需求骤减,英伟达相关产品库存纷纷回归正常。公司高层多次强调,未来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和自动驾驶等新兴领域,而不再依赖加密货币投机。经过矿卡热潮的起伏,英伟达与高风险行业的关系逐步划清界限,将资源集中于具有持续价值的AI计算生态。同时,其在面向AI创业的Inception计划中明确表示:“不接受与加密货币相关的企业”,彰显公司战略转向。

那么,英伟达在汽车、云计算等其他行业仍有交集吗?从表面来看,随着以太坊退出“挖矿时代”,GPU与传统加密挖矿的联系大大减弱。比特币等主流币使用专用ASIC矿机,GPU已不再是“热门货”。但实际上,两者之间仍有新的融合趋势:一些深耕加密挖矿的企业,正逐步将业务转向AI算力服务,成为英伟达的新客户。此外,部分比特币矿业公司也开始利用剩余的电力和空间资源,承接AI训练任务,将部分GPU设备从挖矿专用切换用于AI模型训练,以实现更稳定的利润增长。
2022年11月,OpenAI推出ChatGPT,全球科技界为之震动。这为英伟达带来了新的巨大机遇。无需多言,推动这些“算力如喝水”的大模型离不开英伟达的GPU支持,成为其利润的最大来源。
ChatGPT的爆红带来极大关注,众多科技巨头和创业公司竞相投入大模型研发,导致对算力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英伟达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掌握了大模型训练芯片市场的绝对优势。A100、H100以及新一代Blackwell/H200 GPU,成为行业标准,提供了超高的定价权和利润空间。根据高盛预测,2025年至2027年,仅亚马逊、Meta、谷歌、微软和甲骨文五大云计算巨头的资本支出将达到近1.4万亿美元,比前几年增长近三倍,坚实支撑英伟达“天价市值”。
不过,开源大模型DeepSeek的崛起曾引发行业担忧。DeepSeek宣称只用大约557.6万美元低成本训练出了媲美GPT-4的模型,推论成本极低,促使部分业界担心英伟达高端GPU需求被削弱。一时间,股价应声下挫,市值缩水约5890亿美元,成为美股历史上最大单日市值损失之一。
然而,事实证明这只是误判。DeepSeek带来的不是算力需求的减少,而是新一轮需求的爆发。它的技术实际上是“算力平权”,通过算法创新和模型蒸馏,降低大模型的硬件门槛,让更多机构和企业得以应用AI,促发AI应用的普及。模型效率的提升并没有减少算力需求,反而推动了AI市场的更大规模扩张。大量企业争相部署DeepSeek模型,引发推理阶段的算力激增。这充分验证了“杰文斯悖论”:技术效率的提高反而加速了资源的消耗。
每当新AI模型诞生,必然带来一轮GPU订单的增长。创新越多,英伟达越强。这次DeepSeek的浪潮也再次显示出英伟达的核心地位。2025年2月的财报显示,数据中心业务表现超出预期,更深层次原因在于DeepSeek的爆发,反映出“降本增效”带来的应用扩张推动了算力需求,反向成为英伟达崛起的燃料。
正如人工智能先驱吴恩达所言:“AI就是新的电力”。在AI成为基础能源的今天,英伟达作为算力“供应商”,扮演着全球“电力公司”的角色。通过庞大的数据中心和GPU集群,为各行业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推动着智能化转型。这也是英伟达市值能在两年内从1万亿美元迅速升至5万亿美元的核心逻辑——全球对AI算力的高涨需求催生了新一轮的科技竞赛,各国巨头纷纷加大投入。
当市值攀升至5万亿美元,英伟达的影响力已超越许多国家的经济规模。公司不再仅是“游戏显卡”的制造商,更是AI时代的“赛道搭建者”和“能源供应商”。员工的财富故事广为流传,许多英伟达员工手持的股票市值已超越年收入。而英伟达通过不断“讲故事”、创新科技叙事,实现了从游戏显卡到矿潮,再到AI“超级引擎”的三次飞跃,登上了科技巅峰。
相关推荐:观点:AI将永远改变智能合约审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