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稳定币承诺面临挑战:确认时间滞后与费用问题
稳定币的结算时间因其所依赖的区块链网络而存在较大差异。为了实现全球支付的效率,专门的支付区块链必须保持开放性,否则可能会重蹈传统金融体系中碎片化的问题,限制不同稳定币之间的互操作性和兼容性。
观点
观点作者: Neeraj Srivastava,MNEE首席技术官
稳定币自出现之初,就被视为支付领域的一场革命。传统银行系统通常需要1至4天的时间才能完成借记卡交易的结算(电汇甚至可能需要几周),并且手续费很高。相比之下,稳定币的结算速度更快、成本更低,几乎可以实现即时完成,成本几乎为零。
然而,现实中尚未完全实现这一目标。虽然交易的结算时间已大幅缩短,但具体取决于所使用的区块链网络,差异依然明显。
以太坊是绝大多数稳定币的主要运行平台,交易确认通常需要约3分钟,而费用有时会突然飙升至数美元,影响了其成本效益。
若希望稳定币真正成为即时支付的工具,区块链基础设施必须变得更高效、更可靠。
对于开发者、金融科技公司及商家而言,优化目标主要是:几乎瞬时的确认时间、低至零的交易Gas费用、易于集成且性能可预测。
但比较不同链的表现时,差距非常明显。例如,在Solana上,USDC的交易可以在400毫秒内完成确认;而在Arbitrum上,同样的交易大约需要3分钟;在Base链上,等待时间可能在3至9分钟之间;一些如Plume或ZKsync Era的链,确认时间甚至可能长达30分钟到几个小时。
因此,我们仍未达到所谓的“几秒钟内完成确认”的理想状态,更遑论性能的可预测性了。

此外,Gas费用问题依然突出。以太坊作为主要稳定币的支撑平台之一,费用持续攀升,单笔USDT交易的手续费可能达到2到3美元。而链路如Avalanche或Polygon,由于网络流量较少,交易费用甚至低于0.0003美元,但长期看,这些成本的可持续性是个问题。
实际上,大部分稳定币交易都运行在没有针对高频、低成本支付优化的基础设施上,存在明显的性能瓶颈。
乍一看,交易多等几秒钟似乎影响不大,即使多花几美元又怎么样?毕竟,这些结算速度已经远优于传统的电汇,成本也更低。然而,从规模化角度看,这些差异带来的累积成本巨大,无论是财务上还是用户体验上都存在隐忧。
对普通消费者而言,等待几秒、遇到突然上涨的交易费用,都会带来不便,甚至导致放弃购物。而区块链基础设施的不稳定性,也会降低用户体验,造成商家销售的损失。

对于专业交易员、做市商和跨境外汇交易平台而言,时间的延迟意味着利润的错失。几毫秒的差异可能意味着套利的成功与否,而高昂的交易成本也限制了某些策略的可行性。这些问题最终波及到终端用户,使他们不得不接受效率低下带来的高成本。
令人欣慰的是,行业内已经意识到这一系列问题,并开始积极寻找解决方案。越来越多的稳定币发行方正推出专门为支付设计的区块链平台,以提升确认速度和降低成本。
例如,Tether推出了专注于稳定币的Plasma链,Circle开发了自己的结算网络Arc,支付巨头Stripe也与Paradigm合作,打造自己的高速链Tempo。这些专用链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快速确认和低廉手续费。
然而,这也带来了新的疑问:这些链是否会发展成为开源、互操作的生态系统,还是会成为封闭的私有体系?理想状态下,支付优化的区块链应支持多种稳定币和代币,从而实现公平竞争与极大的兼容性。
行业应避免重蹈传统金融的碎片化覆辙。孤立的私有链,虽然可以优化性能,但可能让不同稳定币之间的互换变得繁琐且成本高昂。例如,将USDT转换为USDC再换成USDe,传导过程繁复且耗时耗费。更好的方案是建设开放、高性能的区块链网络,让所有稳定币都能在同一平台上公平运行,实现真正的无国界、即时数字货币目标。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迫切需要建立兼容、多元、开放的区块链基础设施,让所有稳定币基于公平的生态环境中协作发展。
观点作者: Neeraj Srivastava,MNEE首席技术官
相关推荐:渣打银行CEO曾预测,现金时代即将终结,“所有货币都将迈入数字化”
本文仅供信息参考,并不构成法律或投资建议。文中观点、想法和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不一定反映Cointelegraph的看法。
上一篇:NIP Group将在完成重大基础设施交易后,每月产生160枚比特币。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