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金融和加密货币市场中,看似深厚的流动性其实是一种无声却极其严重的结构性风险。
虽然加密货币市场快速发展并承诺去中心化理念,但其流动性仍然存在分散和脆弱的问题,这反映出传统金融系统中的隐性风险,并在市场情绪变化时可能导致意外冲击。
作者:Arthur Azizov,B2 Ventures创始人兼投资者
尽管加密货币展现出去中心化的特性并承诺许多优势,但其本质仍然是一种货币。与所有货币一样,它无法逃避当前市场动态的现实。
随着加密货币市场的发展,它逐渐反映出传统金融工具的生命周期。流动性幻象是市场进化中最紧迫却常被忽视的问题之一。
根据预测,2024年全球加密货币市场的估值将达到2.49万亿美元,预计到2033年将翻一番,达到5.73万亿美元,未来十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9.7%。
然而,在这样的增长背后隐含着脆弱性。就像外汇和债券市场一样,加密货币市场也面临着虚假流动性的问题:在平静期看似强劲的订单薄,在风暴来临时却迅速稀薄。
外汇市场的日交易量超过7.5万亿美元,长期以来被视为流动性最强的市场。然而,连这个市场现在也显现出脆弱的迹象。
许多金融机构和交易员对市场深度的幻象表示担忧,甚至最具流动性的外汇对(如欧元/美元)的常规滑点在抛售期间也愈发明显。在市场抛售时,没有一家银行或做市商愿意承担持有波动性资产的风险——这正是2008年后所谓的仓储风险。
摩根士丹利在2018年指出,流动性风险的分布发生了深刻变化。金融危机之后,资本要求迫使银行退出流动性供应领域。风险并未消失,而是转移到了资产管理公司、ETF和算法交易系统。当时,被动基金和交易所交易工具经历了蓬勃发展。
2007年,指数型基金仅持有MSCI世界指数自由流通股的4%。到2018年,这一比例翻了一番,达到12%,在某些特定股票中的集中度高达25%。这揭示了流动性与非流动性资产之间的结构性错配。
虽然ETF和被动基金主打便捷的买入和卖出,但其持有的资产,特别是公司债券,在市场波动时未必能满足流动性需求。在价格剧烈波动的情况下,ETF的卖出往往比其标的资产更加剧烈,做市商更愿意提高价差或干脆拒绝入市,不愿在动荡时期持有资产。
这一现象最初出现在传统金融市场中,现在在加密货币市场中以熟悉的方式上演。流动性可能在表面上看起来强劲,但链上活动、代币交易量和中心化交易所的订单簿显示的健康状态,当情绪恶化时,市场的深度便会骤然消失。
加密货币中的流动性幻象并非新问题。在2022年加密货币市场低迷期间,许多主要代币在顶级交易所也经历了显著的滑点和价差扩大。
最近,Mantra的OM代币崩盘再次提醒我们,当市场情绪变化时,买盘会消失,价格支撑会蒸发。最初看似深度的市场在压力之下可能会瞬间崩溃。
这主要是由于加密货币市场的基础设施仍然高度分散。与股票或外汇市场相比,加密货币的流动性被分散于各个交易所,而每个交易所都有自己的订单簿和做市商。
最近有研究指出:亚洲在加密货币流动性方面占据了一定优势,但美国国债将释放部分机构资金。
这种分散对于第二梯队代币(即市值排名前20名之外的代币)尤为明显。这些资产在不同交易所上市,没有统一的定价机制或流动性支持,依赖于具有不同授权的做市商。因此,流动性存在但缺乏实质性的深度或凝聚力。
机会主义参与者、做市商和代币项目的存在加剧了这一问题,他们往往制造活动的假象,却不提供真正的流动性。在小型交易所,欺骗、洗盘交易和虚增交易量的现象非常普遍。
一些项目甚至会人为地刺激市场深度,以吸引上市或提高自身可信度。然而,一旦市场出现波动,这些参与者迅速撤回,让散户交易者面对迅速崩盘的价格。流动性不仅脆弱,而且完全是虚幻的。
为了解决加密货币中流动性分散的问题,需要在基础协议层面进行整合。这意味着必须将跨链桥接和路由功能直接嵌入区块链的核心基础设施中。
如今,一些选定的第一层协议积极采用这种方法,将资产流动视为设计的基石,而不再是事后的考虑。这种机制有助于统一流动性池,降低市场分散程度,确保资本在市场中能够顺畅流动。
此外,底层基础设施近年来有了显著进步。曾经需要200毫秒的执行速度现在缩短至10或20毫秒。亚马逊和谷歌云生态系统通过集群间的P2P消息传递,实现了在网络中完全处理交易的能力。
这一性能层已不再是瓶颈——而是一个发射台。它使做市商和交易机器人能够顺畅运行,尤其是因为加密货币市场的70%到90%交易量来自自动化交易。
然而,单靠更好的管道是远远不够的。这些成果应与协议层面的智能互操作性和流动性路由的统一性相结合。否则,我们将继续在分散的基础上构建高速系统。尽管如此,基础已然存在,并且终于足够强大,可以支持更大的发展。
作者:Arthur Azizov,B2 Ventures创始人兼投资者。
本文仅供一般信息目的,不旨在也不应被视为法律或投资建议。此处所表达的观点、想法和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见解,并不一定反映或代表Cointelegraph的立场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