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代币在比特币暴涨时遭遇暴跌。新的监管措施和真实资产代币化(RWA)可能为公众投资者带来代币经济的复兴。
由于内部人士持有集中和设计不当,加密货币代币未能满足散户投资者的期望。然而,监管加强和现实世界资产的代币化为其复兴带来了希望。
观点作者:Daniel Taylor,Zumo政策主管
加密货币X社区普遍认为,代币已经走到尽头。以下是他们的正确看法与错误判断。
用一张图表来概括当前加密货币代币的情况,那就是彭博社关于比特币(BTC)与其他山寨币篮子的对比图。比特币的持有者欢欣鼓舞,看到其价格接近历史新高,而代币持有者则伤痕累累,目睹自己的投资在比特币上涨时不断缩水。
BTC在普通散户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中的占比仅为11.6%,这种现象令人感到痛心。这就是代币失败的故事,以及为什么仍然有希望的原因。
代币的失利主要归结为三个显而易见的因素。
颇具讽刺的是,加密货币受制于内部人士的集中持有和几乎完全封闭的价值获取方式。
近年来,众多大型加密项目在启动时将大部分代币分配给团队和私人投资者,仅留下一小部分供公众认购。
人们已习惯于认为大多数代币在私募轮中流向大户,并在公开发行后通常经历95%的贬值。
这显然不是我们所应接受的现实。
实用与治理代币常常被投资者误认为是被动的价格增值工具。人们希望相信,持有代币能够带来价格上涨,而实际上,通常需要通过参与质押或流动性提供等积极的协议行为来共享网络或应用的价值。
知名实用代币和治理代币的价格走势图反映出这种困惑,以及代币与权益收益分享之间普遍缺乏的关联。这种现象仅适用于少数有实际收入可链接的代币项目。
投资者仍然主要被限制在“加密货币”这一代币市场内。这意味着他们很难在法律合规的框架下获得“现实世界”资产的代币化形式,无论是股票、债券还是其他现有资产。
简言之,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现状:大多数加密代币在维护长期积极市场表现方面苦苦挣扎。
然而,显而易见的是,长期以来存在的结构性问题终于开始得到解决。在代币融资方面,诸如欧盟的《加密资产市场法》(MiCA)等框架展示了监管如何推动创新并提供安全保障。
通过适当的披露,欧盟投资者现在拥有参与公开代币发行的监管框架。这激发了新一波以公众为基础的代币融资项目,旨在恢复首次代币发行的初衷:通过基于价值的、而非关系性或特权的早期投资机会来实现广泛的公共接入。
在代币结构方面,围绕代币发行方预期的新兴监管明确性为更加优质的资产奠定了基础。
那些避免为投资者提供切实价值的代币设计往往受到监管模糊性和不想受传统投资监管约束的愿望驱动。然而,正如英国对代币发行的新方法所显示的,监管已经开始涉及加密代币。无论是“无支撑”的加密资产还是更类似证券的代币,都无法逃避适用的监管原则——资产交易许可、市场操控控制、投资者信息披露和内部人士披露等。
尽管这些新规带来了负担和适应的必要性,从长远看却是件好事。
代币可以从设计之初就着眼于为持有者创造价值。更重要的是,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将不再是一种选择。日益严苛的代币披露制度将逐步揭露不当代币经济学结构。而对中心化执行场所施加的详尽尽职调查要求,将排除除最优质资产外的所有资产进入广泛交易。
这并不妨碍投资者在去中心化环境中的自由选择,但在更广泛的代币设计层面,它将揭示出一些不合规或不合理的设计。
最后,在现实世界资产(RWA)领域,加密投资者可以期待投资到更多的代币化资产,而不仅仅限于加密原生代币。提供代币化RWA的主要是法律问题而非技术问题。基础资产和权利如何得到保障与确认?这一问题需要传统金融机构的协助。
两者都在积极推进代币化的发展。当贝莱德等公司开始推出首批代币化产品并积极支持代币化的发展时,政府也在加速制定将代币化纳入下一代金融基础设施的战略。二者结合,将为投资者提供在“仅加密货币”投资组合中无法获得的多样化敞口。
这些动态的综合影响是深远的。在散户直接投资受限的地方,通向一级公开募资的利益正在显现。在项目与基本面失衡的情况中,结构化投资框架正逐步呈现。在投资选择高度集中的地区,更加多样化的代币化投资类型开始变得可谋求。
未来的融合将是代币化在资本市场的永久嵌入,以及将价值直接传递至全球代币持有者基础的广泛去中心化应用。
这一转变需要清理和重塑。与此同时,我们不应对代币的前景失去信心。
观点作者:Daniel Taylor,Zumo政策主管。
相关推荐:从制度利好到资本追逐:交易所赴美上市潮正酝酿
本文仅供一般信息目的,不构成或应被视为法律或投资建议。此处表达的观点、想法和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一定反映或代表Cointelegraph的观点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