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ategy 与 BitMine 同为比特币与以太坊金库领域的巨头,尽管在融资模式与发展路径上各走极端,但最终成败仍系于其所押注的单一加密资产的市场表现。
Strategy与BitMine作为比特币和以太坊的主要金库,各自采取截然不同的融资模式和增长路径,但其成功与否终将取决于所押注的特定加密资产的表现。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Bitpush,作者:Bitpush,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Strategy和BitMine都在其各自资产的数字资产金库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尽管迈克尔·塞勒(Michael Saylor)所领导的公司开创了将比特币(BTC)转化为资产负债表的先驱之路,但汤姆·李(Tom Lee)同样以其在短时间内进行数十亿美元交易以积累以太坊(ETH)的承诺而引人注目。
Strategy通过复杂的金融工程不断积累比特币,而BitMine则以更简单的模式稳步推进,仍有许多方面需要证实。这两家公司在同一个游戏中竞争,但所采用的策略截然不同。
今天,我们将对Strategy与BitMine Immersion Technologies进行比较,探讨比特币和以太坊两大加密金库巨头之间的差异。
曾几何时,MicroStrategy将自己定位为一家向企业和机构销售分析软件的商业智能公司。如今,这个重生的“Strategy”已成为一家庞大的比特币持有公司,其估值多次超过了2000年代科技泡沫时期的高峰,其最受欢迎的产品为金融工程。
Strategy最初通过“按市价(ATM)”股票销售和可转换票据为比特币购买融资,但在本轮牛市中,Strategy转向了混合型号的奇异固定收益和优先股发行。
到2025年,Strategy扩展了其产品线,新增了STRK(附带8%股息的可转换优先股)、STRF(附带10%股息的高级永续固定收益产品)、STRD(附带可选10%股息的初级永续固定收益产品)以及STRC(初始股息率为9%的可变利率永续优先股)。
尽管这些新时代的Strategy产品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可以暂时忽略这些细节;更加重要的是,每种工具之间的协同运作,为拥有不同风险和回报偏好的投资者筹集资金。
例如,期望获得远高于市场水平的10%收益,且优先偿还权仅次于可转换票据持有人的投资者可以选择购买STRF;同时,那些希望享受较低8%收益,并对MSTR股票有一定上行风险敞口的投资者可以购买STRK。
这些奇异的永续优先股市场规模小于MSTR股票本身,但Strategy通过这些渠道成功筹集了超过550亿美元的资金,自年初以来的表现尤为突出。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新产品似乎已经取代了Strategy以前的可转换票据,因为该公司自2025年2月以来并未发行新的零息债务。此外,筹集的资金大部分来自于这些证券的首次发行,仅有14%来自后续公开市场销售。
在其7月31日的第二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Strategy设定了新的普通股稀释准则,禁止在MSTR交易价格低于其比特币持有量2.5倍的情况下进行“按市价”股票销售,除非是用来支付债务利息和优先股股息。
在市场下行时,Strategy可能需要发行新的优先股来偿还债务,但如果融资渠道关闭,强行出售MSTR股票可能会减少每股所代表的比特币数量。
将时间倒回到Strategy的五年前,将比特币替换成以太坊,从而得到了BitMine Immersion Technologies(BMNR)!这家前比特币矿企在6月下旬宣布以太坊金库策略后,迅速开始了其加密货币购买热潮;截至撰写本文时,其资产已达到价值52亿美元的115万枚以太坊。
与2025年后的Strategy不同,后者现在依赖复杂的奇异优先股组合融资,BitMine仍处于其“经典”模式,依靠“按市价”股票销售和可转换票据作为主要融资工具。
Strategy和BitMine都是把自己与单一代币绑定的上市公司,唯一显著的区别是BitMine专注于市值较小的资产,并且其董事长汤姆·李(Tom Lee)是许多观众熟悉的投资者电视网络的人物,这使得BitMine更具公众形象。
得益于Strategy使得加密金库公司常态化,BitMine在早期增长阶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运营首月内积累的加密资产价值就超过了Strategy的前六个月总和。
Strategy和BitMine都作为其所代表的加密货币的高beta代理而突出,两者在单一加密资产上押注大胆,其中Strategy如同资深老将,而BitMine则是迅速崛起的挑战者。
Strategy在加密金库领域的长期优势,加上其多样化融资渠道的能力,使其在面对不利市场条件时具备更强的应对能力。相对而言,BitMine更小的规模则可能提供更大的投资回报空间。
尽管两者的设计有所不同,但最终的成败将取决于它们所选择资产的表现。
相关推荐:迈克尔·塞勒表示Strategy公司将在市场低迷时期逢低买入比特币(B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