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证监会提醒数字资产财库(DAT)模式的风险,计划发布关于上市公司投资加密货币的监管指导方针。
香港证监会已发出警示,指出数字资产财库(DAT)模式存在潜在风险,计划制定针对上市公司投资加密货币的监管新指引。
分析
在香港积极推进数字资产和Web3生态的发展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尝试转型为“数字资产财库”(DAT),引起了监管机构的高度关注。2025年10月30日,香港证监会主席黄天佑明确表态,目前香港尚无相关法规规范上市公司投资加密货币的行为,但未来会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并研究制定相关指引,尤其是针对上市公司购买比特币等数字资产的问题。这一表态不仅回应了近期港股市场“Real-World Asset(RWA)”热潮,也预示着未来香港对DAT模式的监管将更加严格和深入,为Web3时代的企业资产配置带来新的监管挑战。
黄天佑在公开发言中指出,当前香港市场中“数字资产财库”(DAT)模式存在一定隐患。
监管缺失: 目前香港没有专门法规监管上市公司利用虚拟资产进行财务布局。这可能导致部分公司试图以数字资产重塑估值,甚至谋取不正当利益。
投资者警示: 黄天佑呼吁投资者要警惕“DAT”概念的实质,理解其背后的风险和价值。他强调,普通投资者对这些新兴资产缺乏充分了解,监管层应加强投资者教育,提升风险意识。
溢价风险: 根据美国的一些案例分析,当公司购买大量虚拟货币并反映在财务报表中时,市值往往存在高估现象——比如10亿美元的虚拟资产可能被公司估值调高至20亿美元以上。黄天佑指出,美国监管机构已开始关注相关溢价问题,未来若被纳入监管范围,这些溢价可能在一夜之间消失,造成市场剧烈震荡。
研究指引: 黄天佑表示,市场快速变化带来了众多新型高风险产品,而现行法规无法及时应对。他透露,监管机构正考虑制定相关指引,以引导市场健康发展。
黄天佑的讲话与此前港交所对DAT的态度相呼应。
审查与否决: 据消息人士透露,港交所已对多家拟将数字资产纳入资产配置的公司提出质疑,尚未批准任何相关上市申请。
“现金公司”限制: 香港目前禁止上市公司成为仅以持有加密货币为主营业务的“纯币公司”。这与“现金公司”规则有关——如果一家公司资产大部分为现金或短期投资,其股票可能会被暂停交易,旨在防止空壳公司滥用上市地位进行融资。
黄天佑指出,将研究上市公司投资比特币的问题,凸显监管在应对新兴数字资产时的难题。
“红线”模糊: 他说:“在香港,以DAT方式上市目前几乎不可能。对于投资虚拟货币,若没有明确法规前,我们难以界定‘红线’:买一个比特币是否允许?十个?百个?如果把所有现金都用来买比特币,又该怎么办?虽然比特币被称作流动资产,随时可变现,但变现后价格是高还是低,没人能预料。”这番话揭示了监管在界定可接受范围时的复杂性。”
风险与透明度: 这些新型资产普遍高风险、信息披露不足,公众认知有限。监管需要在创新推动和风险控制之间寻找平衡点,确保投资者权益不受侵害。”
除数字资产外,黄天佑还提到会检讨优化“同股不同权”(WVR)机制。
吸引科技企业: 今年政府施政报告提到,将通过优化机制,吸引更多具有潜力的创新科技公司在港上市,推动产业升级。
保护小股东: 监管层同时强调,任何改动都应确保小股东权益不受侵害,避免创新机制带来不公平。未来的检讨将从多个角度进行全面评估。”
香港证监会主席黄天佑的最新发言显示,香港监管机构将对上市公司参与数字资产财库(DAT)提出更严格的管理措施。在积极打造全球数字资产中心的同时,监管层将努力平衡创新与风险,加强投资者保护。未来,DAT模式能否在香港合规运营,以及购买比特币的“红线”如何划定,都将成为推动香港Web3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关阅读:香港大学比特币(BTC)支付学费是否夸大?院长指出:技术已定但尚未实际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