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ana现货ETF获得批准并吸引近2亿美元资金流入,其“质押生息”功能以及西联汇款将其作为底层网络,共同确立了其在金融基础设施中的新地位。
Solana的现货ETF获批并实现了近2亿美元的资金流入,其“质押生息”特性与西联汇款选择以其底层网络作为支付基础,共同确立了Solana在金融基础设施中的新地位。
分析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白话区块链,作者:Cathy,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到2025年10月底,加密行业迎来了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Solana(SOL)突破了最后的监管障碍,成为继比特币和以太坊之后,第三个获得美国监管机构批准的现货交易所交易产品(ETP)加密资产。
这不仅仅是“又一批ETF获批”的新闻,这个过程充满了戏剧性,其背后的产品设计也暗藏玄机,市场的反应更是出乎意料。对于我们这些行业从业者而言,Solana ETF的上市意味着一个故事的结束,而更是新机会和内幕逐渐浮出的开始。
Solana ETF的诞生非常不寻常。它并非由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通过公开投票或热烈报道孕育而出,而是在美国联邦政府“关门”的特殊时期出现的。
在这一监管机构受限的时间窗口中,两家资产管理巨头——Bitwise和Grayscale(灰度)——展现了极高的法律敏锐性。它们利用在此期间SEC发布的指导方针,允许S-1注册申报在没有“延迟修正”的情况下自动生效。
10月28日:Bitwise的Solana质押ETF(代码:BSOL)率先在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上市。
10月29日:Grayscale的Solana信托(代码:GSOL)紧随其后,将其信托产品成功转为ETF形式。
这场“监管突袭”开启了一个合规的Solana投资通道,吸引了美国数万亿美元的机构资金和零售退休账户的关注。
首周数据显示非常亮眼,Solana相关的ETF合计出现:
近2亿美元的净流入
资产管理规模快速突破5亿美元
但“平均值”掩盖了更激烈的竞争格局。背后真实的场景是,一场残酷“赢家通吃”的华尔街内战——
赢家:Bitwise(BSOL)——首周净流入约1.97亿美元,资产约4.2亿美元(含种子资金)
输家:Grayscale(GSOL)——首周净流入218万美元,资产约1.01亿美元(含转化资产)
你没有看错,几乎所有新资金都被Bitwise抢走,市场份额几乎接近99%;而Grayscale的表现则相对黯淡。这场看似势均力敌的竞争,第一天就已揭晓胜负。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悬殊?答案在于BSOL展现的“闪电战三要素”:
时机(快一步,赢全部): BSOL于10月28日(周二)上线,而GSOL则要到29日才完成转换。在流动性至上的ETF市场,彭博社分析师指出:“仅仅差一天,意味着巨大差距。这使竞争变得极其不利。”因此,BSOL成功把自己塑造成“正宗的Solana ETF”。
价格(0.20%管理费 vs 0.35%): BSOL收取的管理费只有0.20%,前三个月或者资产规模达到10亿美元前完全免费。而GSOL的费率高达0.35%。对于追求性价比的机构投资者来说,这一差距直接影响其选择。
产品(100%质押 vs 77%): 这是最关键的差异。BSOL承诺其所有SOL资产将用于质押(Staking),而GSOL仅承诺质押77%的资产。这个差异看似微不足道,但对中心化、权益最大化的提倡者来说,是巨大的革命性变化。
Solana ETF的发起在结构上比比特币ETF更具创新意义。比特币ETF只是存储“数字黄金”的保险箱,持有它不带来直接收益。而Solana作为权益证明(PoS)网络的数字资产,不仅可以在持有的同时进行质押,还能像拥有一块“数字地产”一样,持续产生租金收益。
“生息资产”带来的吸引力:
收益率远超: Solana的质押年化收益(APY)在5%至7%之间,远高于以太坊的约2%。这为机构提供了一个“可观的收入来源”,而非仅仅等待价格上涨。
叙事转变:Bitwise的首席投资官Matt Hougan总结得极其直白:“机构投资者喜欢ETF,也喜欢收入。而Solana的收益最高,这使得它成为机构青睐的标的。”
产品核心: 投资比特币ETF主要押注价格上涨,而投资Solana ETF则是押注价格,同时还获得了“租金”般的质押收益,形成与传统资产无关的稳定现金流。
SEC态度的“彩蛋”
在2024年以太坊ETF获批时,SEC明确反对“质押”的概念,认为其具有“证券”属性,一度限制相关产品的推出。这次不同,SEC表现得出乎意料地“纵容”。
它默许了BSOL与GSOL两款“含质押”产品的上市,标志着监管态度的重大转变。这一转变为华尔街开启了以“生息加密资产”为核心的万亿美元新蓝海。机构可以既持有加密资产,又通过合规ETF“雇佣”它们“生息”,从根本上改变了市场的规则。
就在市场为ETF的成功而欢呼时,许多交易员感到困惑:
为什么在资金大规模流入的背景下,SOL的价格反而出现了剧烈下跌?
数据显示,ETF推出当天,SOL价格不仅没有上涨,反而出现了大幅回调——10月30日单日跌幅达8%,从之前的高点回落了27%,最低到达160美元左右,远低于预期的300美元。
这种“买预期,卖事实”的常规剧本,似乎在上演。幕后有何原因?深入分析发现,并非ETF失利,而是多重力量的共同作用:
“预期已被提前反映,实际则弹回”:这是一种典型的“卖新闻”现象。大量短线投资者在ETF获批前几周甚至几个月提前布局,获利后在“消息真正落地”的瞬间获利出场。
历史重演(比特币ETF):类似情况曾在2024年1月比特币ETF推出后发生。当时,BTC价格虽有大量资金流入,但价格首次表现平淡甚至略跌(约-5%),真正的反弹是在几周后出现,原因是“抛压被市场接受并消化”。
宏观环境的“风暴”:这次Solana ETF的上市时机,极为不巧,正值整个加密市场的避险情绪升温。同期(10月27日当周),比特币ETF资金大幅外流,整体市场处于“失血”状态,流动性紧张。
“鲸鱼的抛售:”这也是最大冲击——链上数据显示,Jump Crypto在10月30日,即BSOL上市第二天,将110万枚SOL(价值约2.05亿美元)兑换成比特币。
将所有线索拼合:
在“卖新闻”情绪浓厚、比特币ETF资金外流超过6亿美元的大背景下,一只“巨鲸”抛售了2.05亿美元的SOL。
正常情况下,这可能引发价格崩溃,但实际上,2025年10月最后一周,巨额抛售被Solana ETF所带来的新买盘(约1.99亿美元)几乎完全吸收。
这意味着,Solana ETF的资金流入在整个市场“血流成河”的当下,展现出了惊人的“相对强弱”。一批新的机构买盘硬抗一批老牌巨鲸的抛售,不仅没有构成利空,反而释放了长期看涨的信号,显示出一股持续增长的力量在形成。
ETF获批后,市场关心的下一个问题是:它到底能吸引多大量的资金?在此问题上,分歧明显:
一方面,加密原生公司对未来充满信心,
另一方面,传统金融巨头则持谨慎态度。
摩根大通的担忧,反映了传统金融的普遍疑虑:Solana究竟是“高科技金融基础设施”还是“投机炒作的‘meme币赌场’”?
但令人振奋的是,刚上市两天后,一股“新资金”入场,彻底打破了“赌场还是基建”的争论。2025年10月30日,全球支付巨头西联汇款(Western Union)宣布了一项重大战略布局:
公司已选择Solana区块链作为其新稳定币——美元支付币(USDPT)——发行网络,计划2026年上半年推出。
公告中明确指出,选择Solana的原因是其“高性能”、“高吞吐、低成本和快速结算”。
这一决定远比ETF消息更具震撼力,彻底回应了摩根大通的疑问:
你不会在一个“p meme币赌场”建立全球支付网络。西联汇款将其核心业务押在Solana上,成为对其“金融基建”属性的最佳背书。
Solana的ETF获批不是一个终点,而是开启了一个新时代的序幕。它展现了机构采用Solana的两条平行赛道:
金融化(ETF): 华尔街资产管理公司正将SOL打包成一种“能生息”的金融资产,出售给机构客户。
基础设施(西联汇款等企业): 各行业企业正把Solana作为“低成本、高性能”的金融基础设施,用于搭建核心业务。
这两条路径相辅相成,互相增强。西联汇款的采用为ETF的资金提供坚实的基本面支撑;而ETF庞大的资产规模和质押收益模型,又反过来为基础设施提供稳定的网络支持。
当摩根大通仍在担心“扑朔迷离的meme币”,时,Bitwise和西联汇款的行动已证明:Solana不仅是“华尔街”的“新基建”,更形成了全球支付和金融的“新底层”。金融化与基础设施的双轮驱动,已在加速向前。
相关推荐:美联储鹰派声明引发3.6亿美元加密资金外流,然而Solana ETF逆势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