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i Research 提出一种无需硬分叉即可为 EdDSA 链升级抗量子钱包的新方法,但该方案无法兼容比特币与以太坊。
Sui Research提出了一种新型量子安全钱包升级方法,为基于EdDSA的区块链提供了解决方案,且无需进行硬分叉,但该方法不适用于比特币或以太坊。
Sui Research推出了一套加密框架,该框架能够在不进行硬分叉、无需更换地址或更新密钥的情况下,为区块链系统提供针对量子计算威胁的保护。
密码学家Kostas Chalkias周一在X平台上发文称,他与Sui Research共同发表的最新研究论文“标志着为部分区块链实现量子转型的一项重大突破”。他指出,尽管这一新方法适用于Sui、Solana、Near和Cosmos等网络,但并不适用于以太坊和比特币。
Chalkias表示:“据我所知,这是首个可向后兼容的量子安全区块链钱包升级路径,能够避免未来的分叉或账户被冻结。”
Unstoppable Wallet的研究员Dan Dadybayo在接受Cointelegraph采访时表示,这篇论文是“近年来最重大的加密学突破之一”。他强调,该方法能够实现量子安全的钱包升级,无需更换地址、重新签名或进行硬分叉。
硬分叉是指对区块链协议规则的重大变更,并且此变更不具备向后兼容性,这意味着运行旧版软件的节点无法验证按照新规则创建的区块。
如果硬分叉未被所有网络维护者采纳,可能引发争议,导致网络分裂为两个独立的链。比特币(BTC)与比特币现金(BCH)、以太坊(ETH)与以太坊经典(ETC)便是这样的例子。
尽管Chalkias认为“我们距离能够攻破加密系统的量子优越性还有一定距离”,但许多专家已将其视为现实威胁。
随着量子计算机逐渐具备破解区块链核心加密算法的能力,开发者正加紧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
以比特币为例,相关社区的讨论愈发激烈。4月中旬,早期密码朋克、曾被中本聪在比特币白皮书中引用的Adam Back在接受Cointelegraph采访时表示,量子计算的压力可能揭示区块链匿名创造者的真实身份。
Back解释道,量子计算可能使中本聪持有的比特币面临被盗风险,这将迫使其必须将资产转移至新的地址以防止丢失。此外,比特币社区也可能需要考虑在量子计算攻击变得现实后,是否应冻结那些易受威胁的地址。对此,Chalkias补充说:
“一旦量子计算机出现,数百万个钱包,包括中本聪的钱包,都可能瞬间被清空。如果你的公钥已被公开,最终它将会被破解。”
目前,大多数针对量子计算威胁的解决方案通常是将密钥更换为后量子密码学的新密钥,并对网络底层软件进行全面重构。而新提出的方案,则可以在不更换地址、无需重新签名或进行区块链硬分叉的情况下,实现量子安全的钱包升级。
这一突破主要针对采用Edwards曲线数字签名算法(EdDSA)的链。
Dadybayo说明说:“该方案之所以可行,是因为像Sui、Solana和Near等基于EdDSA的链,会通过种子以确定性方式生成私钥。这一特性可用于零知识证明,以安全迁移密钥,甚至适用于休眠账户。”零知识证明允许用户在不暴露私钥的前提下,证明自己掌握了密钥生成所用的种子。
加密研究机构3MI Labs的科学总监Tomer Ashur在接受Cointelegraph采访时表示,这一方法“能够隐藏量子攻击者发起攻击所需获取的部分数据。”他补充称:“这种方案并非替换EdDSA,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以抵御量子攻击。”
区块链可以将这种零知识证明视作授权,接受后量子密码公钥作为网络新公钥。这样一来,便无需更换账户ID(原EdDSA公钥仍然可用);无需对历史交易重新签名;也无需进行区块链硬分叉升级。
此外,休眠账户也将因此受益。换句话说,如果比特币自诞生以来采用了EdDSA签名,未来将不会出现关于中本聪比特币是否会被冻结的争议。
Cardano互操作协议Mynth创始人Robert Roose坦言,若该论文结论成立,这将成为一项重大突破。他补充道:“不过这一切的前提是这一结论确实成立。”
相关推荐:观点:云服务中断等中心化威胁暴露数据隐私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