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挖掘不止,供应工具者便无亏损之虞。

只要人们还在挖掘,卖铲的商人就永远不会亏本。
市场分析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深潮 TechFlow,作者:Liam,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849年,加州淘金热掀起了一股狂潮,无数怀揣暴富梦想的人蜂拥而至美国西部。
德国移民李维·斯特劳斯原本也打算加入淘金大军,但他敏锐地察觉到另一种商机:矿工们的裤子经常破损,迫切需要更耐用的工作服。
于是,他用帆布制作了一批牛仔裤,专门出售给淘金工人,从而创立了“李维斯”品牌,成为著名的服装帝国。而在当年,真正参与淘金的人大多血本无归,只有少数人因此暴富。
2025年11月20日,英伟达再度交出“逆天”财报。
第三季度营收突破570亿美元,同比增长62%;净利润达319亿美元,同比暴增65%。最新一代GPU依然是“有钱未必买得到”的稀缺品,整个AI行业都在为其买单。
与此同时,在虚拟的加密货币世界,这个故事也在不断重演。
从2017年的ICO牛市,到2020年的DeFi夏天,再到2024年的比特币ETF与Meme热潮,每一轮的故事、每一次暴富的传奇里,散户、项目方、VC不断轮换,但只有币安这样的交易所始终站在行业的顶端。
历史似乎总是重复:
从1849年的加州淘金热到当下的加密和AI浪潮,最大的赢家不是那些直接“挖金”的矿工,而是为他们提供“工具”和基础设施的人。“卖铲”才是穿越周期、稳定盈利的最强商业模式。
在公众认知中,这轮AI浪潮的主角无疑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这些智能体能写文章、绘画、编程,似乎应用逐渐爆发。
但从商业和利润的角度来看,这场浪潮的核心其实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算力革命。
就像19世纪的加州淘金热,科技巨头们像Meta、Google、阿里巴巴等,纷纷投身“AI 淘金”大战,
Meta近期宣布今年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高达720亿美元,还表示明年投入会更大。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表示,他宁愿冒着“错失几千亿美元”风险,也要领先超级智能的研发。
像亚马逊、谷歌、微软、OpenAI等公司都在投入史无前例的资本,杀入“算力战场”。
科技巨头们“拼命”的背后,是对未来AI产业的巨大押注,而英伟达正站在这场战役的最顶端。
几乎垄断了高性能GPU芯片市场,H100、H200、B100成为AI企业争抢的“黄金铲子”。同时,通过CUDA等软件生态、开发工具链,英伟达构筑了行业不可逾越的护城河。
它无需押注哪个大模型会赢,因为整个行业都在赌:AI能创造未来、提升估值并带来更高的预算投入。
类似于传统互联网时代亚马逊AWS的角色,英伟达也是AI算力的“核心供应商”。
背后供应链亦受益匪浅:GPU相关的高速互联设备、光模块、存储硬件、机房设备等,都在这轮“卖铲”中利润丰厚,例如新易盛、中际旭创、天孚通信等A股公司股价节节攀升。
产业链中的机柜、电力、散热、测试、封装等配套行业也在快速扩展,带来了巨大商机。这正是“卖铲”模式的魅力—
淘金者可能亏钱,挖掘活动可能失败,但只要有人在挖,卖工具的人就稳赚不赔。
大模型虽在探索盈利之路,但算力基础的硬件链条已经稳稳在收钱,看似“变不赚钱”的科话背后,是利润的持续流入。
如果AI行业的“卖铲人”是英伟达,那么加密货币领域的“卖铲人”是谁?
答案简单:交易所。
行业变迁不断,但交易所一直在“印钞”。
2017年,全球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牛市开启,项目发行门槛极低,几页白皮书就能融资,投机者疯狂追逐十倍、百倍的币种,很多项目上线后迅速归零,甚至连团队也灰飞烟灭。
但,项目上币需要交费,用户交易收手续费,期货合约按仓位收费,交易所赚的钱越多越牛。
币价可以暴跌,可交易所的收入却屡创新高。成交频繁,波动剧烈,收入就越丰厚。
2020年DeFi火热,Uniswap的AMM模型挑战传统订单簿,各类挖矿、借贷、流动性池让人感觉“似乎不需要中心化交易所了”。
但实际情况是,资金大量从中心化交易所流向链上挖矿,同时在市场剧烈波动时回流以风控和套利。双方在博弈中实现双赢:链上和链下相互依存。
到2024–2025年,比特币ETF、Solana生态隔、Meme热潮再度引爆市场情绪,交易所依旧是最大“卖铲者”。
无论市场叙事变得多么“理想化”或“乌托邦式”,只要有人在交易,产业链中的“卖铲”就会持续盈利。
除了交易所,还有其他“卖铲人”角色:
比如比特大陆等矿机制造商,通过出售矿机维持盈利;
API服务商如Infura、Alchemy,随着区块链应用普及受益;
稳定币发行人Tether、Circle获得“货币铸币税”;
资产发行平台Pump.Fun等通过批量发行Meme资产抽取手续费……
只要投机和流动性存在,他们就能稳定赚取利润,无需决定哪个链最终会胜出,也不必押注某个项目是否能爆红。
现实商业比大多数人想象的更残酷,真正的成功往往依赖于历史背景与行业周期的把握,个人努力固然重要,但更需要顺应大势。
在周期性行业中,结果大致如此:
上层应用(“挖金子”)追求Alpha——超额收益,赌的是方向、时机和对手,成功的概率极低,赔率高,稍有失误便可能血本无归;
底层基础设施(“卖铲”)追求Beta——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只要行业发展,用户不断加入,就能凭借“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持续盈利。卖铲的人是在做概率的游戏,而非单次运气。
比如英伟达无需去押哪个AI模型会赢,币安不需要判断哪一轮故事能持续最久,他们只要确保“行业还在玩”,就能持续盈利。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一旦建立起了“生态壁垒”,迁移成本极高。例如,习惯了英伟达CUDA生态的企业,很难切换到其他芯片或生态系统,资产一旦集中在某个“卖铲者”手中,定价权就牢牢掌握在他们手里。这也是为什么英伟达的毛利率高达73%的原因之一。
简而言之,在“卖铲”企业中,利润来自于行业“存在税”,而“淘金者”则依赖于时间窗口的红利;内容创造者赚的是注意力的波动。这个差异决定了价值的不同获得方式。

更直白的总结是:
卖铲就是在赌“这个时代会沿着这条路走”;
做应用则是在赌“所有人只会选择我这家”。
前者是宏观命题,后者是激烈的淘汰赛。理论上,卖铲的成功概率比单纯做应用要高一个数量级。
对于散户和创业者而言,这个结论也具有深刻启示:
如果你无法判断谁是最终的赢家,也不知道哪个资产会涨几十倍,不妨选择投入那家“为所有矿工提供水、卖工具、甚至卖牛仔裤”的企业,只要他们在持续赚取某种“行业存在税”。
最后分享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携程第三季度净利润为199.19亿元,超越了茅台的192亿和小米的113亿。
不要只盯着那些故事中最耀眼的角色,而应思考:
谁才是真正能持续收费的“基础设施”提供者?谁能在风口过后依然稳健盈利?
在这个狂热的时代,理解“服务狂热、保持冷静”才是商业最高的智慧。
相关推荐:比特币(BTC)价格大幅震荡:科技巨头波动与AI泡沫带来对加密市场的担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