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当证明系统的安全性超越了中心化可能带来的风险时,区块链扩容方案才应考虑去中心化。
以太坊(Ethereum)联合创始人Vitalik Buterin表示,扩容方案(rollups)只有在其证明系统足够强大,能够使中心化风险变得更大时,才应该实现去中心化。
以太坊(Ethereum)联合创始人Vitalik Buterin解释了基于扩容方案的Layer-2平台何时应实现去中心化,以及为什么"越快越好"并非正确答案。
在5月5日的X平台帖子中,Vitalik表示,基于扩容方案的扩容解决方案向去中心化模式过渡的时机,应当根据证明系统的失败概率与中心化带来的风险之间的对比来决定。
这一讨论源自去中心化交易所(DEX)Loopring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Daniel Wang的相关帖子。Wang在帖子中指出,系统的成熟度对其安全性至关重要:
"并非所有代码都一样。扩容方案可能已达到第二阶段,但其运行的代码可能是未经实际压力测试的新代码。"
扩容方案的开发分为三个阶段:零阶段、一阶段和二阶段。每个阶段的去中心化程度逐步提高,二阶段则实现完全去中心化且无需信任。
管理大量资产的加密货币系统面临着全球以利益为动机的恶意行为者的威胁。即使项目没有漏洞赏金计划,也会遭到细致的审查,且漏洞一旦被发现,可能会付出更高的代价。
随着国家支持的恶意行为者加大对加密货币领域的攻击力度,这种威胁愈发严重。例如Lazarus黑客组织就因涉及多个重大黑客事件而臭名昭著,其中包括价值14亿美元的Bybit黑客攻击事件。
Wang建议,为经受住高度积极的高级黑客和黑客组织考验的成熟代码引入新的衡量标准——"战斗测试"(BattleTested)。扩容方案要获得这一认证,需在6个月内稳定保护至少1亿美元的资产,其中至少5000万美元为以太坊(ETH)和主要稳定币。
每次更新后,认证将失效。新代码必须在攻击者的猛烈攻势下存活下来,才能重新获得认证。Vitalik对此进行了分析并评论道:
"这提醒我们,二阶段并非唯一的安全性考量,底层证明系统的质量同样至关重要。"
Kronos Research分析师Dominick John向Cointelegraph表示:"为了负责任地从一阶段过渡到二阶段,扩容方案团队必须深入审视相关风险,如共享托管的薄弱环节或可能影响多重签名安全委员会可靠性的地缘政治瓶颈。"他指出,这类风险往往在锁仓价值超过1亿美元之前并不会引起足够关注。他补充道:
"去中心化的真正时机,不仅仅是证明系统在理论上表现良好,而是在实际经济压力下,证明自己比理事会成员之间可能出现的协同失败更为可靠。"
Vitalik表示,协议实现去中心化的最佳时机是在其链上证明系统已经足够安全时,此时中心化组件或共谋风险将成为更大的威胁。因为在系统未能证明其足够安全之前,过早去中心化可能会反而降低系统的安全性。
去中心化合规协议PureFi的首席技术官Mike Tiutin向Cointelegraph表示:"过早实现去中心化可能会使用户面临风险。"
Kronos Research的分析师Dominick John表示,"去中心化不是一场竞赛,而是整个生态系统共同承担的长期责任。"他补充道,匆忙进入二阶段会把意识形态置于安全之上,从而增加风险:
"在一阶段,理事会可以在系统出现问题时介入。而在二阶段,单一漏洞可能导致数十亿美元的损失,而且无法回滚。"
虽然立即实现去中心化被认为有问题,但一些专家也强调了永远不实现去中心化的隐患。Tezos区块链联合创始人Arthur Breitman向Cointelegraph表示,"主流以太坊Layer-2本质上是托管式的",并补充道:
"特权实体控制核心逻辑,威胁资产完整性;指望它们不会共谋是脆弱的,失败很可能会产生连锁反应。"
以扩容方案为核心的区块链Dymension的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Yishay Harel强调,"以太坊最初并非为处理扩容方案而设计,这导致了诸多权衡:"
"去中心化进展过快可能破坏关键系统;进展过慢则实际上仍处于托管状态,依赖于多重签名和升级密钥管理。"
Harel表示,虽然Vitalik提出的逐步根据系统成熟度实现去中心化的思路"很明智",但也暴露了一个问题——底层架构最初并非为主权执行环境而设计。
相关推荐:交易公司Two Prime放弃以太坊(ETH)业务,称其“更像迷因币”且“不再可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