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周期,隐秘之师默默耕耘行业前沿
跨越周期,这支影子军团始终在加密行业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TechFLow 深潮,作者:Yanz,June,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当人们谈论加密行业的主角时,总是会提到硅谷的技术极客、华尔街的投资者、新加坡和香港的资本机构以及中国大陆的开发者,然而,很少有人关注到马来西亚华人在这一行业中的重要角色。
他们未曾像 SBF 那样登上《财富》杂志的封面,也没有像赵长鹏那样被冠以“华人首富”的称号。
他们不常接受媒体采访,甚至在推特平台上常常选择“隐身”。
然而,当我们深入剖析加密行业的生态,会惊讶地发现:
全球最大的加密数据平台CoinGecko,其发源地就在吉隆坡;
以太坊生态中不可或缺的Etherscan,是由马来西亚华人团队创建的;
牛市期间热门的叙事“AI+Crypto”项目Virtuals Protocol,同样来自大马华人团队。
Solana生态的重要流动性中心Jupiter,同样起源于马来西亚。
这些项目并非行业的边缘角色,而已是加密市场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创新的源泉。
若没有马来西亚华人的贡献,当今的加密行业将会失去关键的“视角”、必要的“导航”以及未来的“探索路径”。
2014年,Mt. Gox的崩溃让整个加密世界陷入沉寂。在市场最混乱的时刻,Bobby Ong和TM Lee毅然用100美元作为启动资金,创立了CoinGecko。
Bobby Ong是一名经济学背景的创业者,而TM Lee则是程序员。两人偶然相遇,均意识到市场急需一个透明、可靠的数据平台,于是CoinGecko在市场危机中应运而生。
多年后,他们回顾初心时表示:“我们想要打造一个可以服务全球每一个人的企业。”事实证明他们的判断是正确的。凭借Trust Score算法以及对边缘市场的覆盖,CoinGecko迅速成为投资者日常使用的必备工具。十年过后,它已记录超过1.7万种代币的行情,API被Trezor、Metamask等广泛应用。
同一时期,另一位马来西亚年轻人Matthew Tan聚焦于以太坊。当以太坊智能合约推出时,他注意到当时的区块浏览器仅能处理简单的点对点交易,完全无法应对智能合约引发的复杂性。
因而他孤注一掷地将他运营的区块链搜索引擎Blockscan重塑为
“这不仅仅是价值从A点转移到B点,这里有太多内容需要搜索引擎去展示。”
他果敢地将Blockscan进行底层架构重设计,转型为专注于智能合约的Etherscan。
如今,Etherscan已成为以太坊生态的事实标准,几乎每一位以太坊用户都离不开它。随着多链时代的推进,BscScan、PolygonScan、ArbiScan等衍生产品的推出,更是巩固了他在区块链浏览器领域的领导地位。
时间来到2021年,DeFi的热潮仍在继续,一位名为TN Lee的年轻人瞄准了一个更复杂的课题:如何使收益率更加可预测和可交易?
他拥有计算机科学的背景,并深谙金融衍生品逻辑,提出了一个当时看似大胆的概念:收益代币化。他设想将未来收益分为本金代币(PT)和收益代币(YT),使得用户能够独立交易这两种资产。
这一看似简单的创新实际上耗时数年,2021年,Pendle Protocol正式推出。
同时,年轻开发者Siong开始关注Solana生态。他看到了高性能的潜力,但也意识到流动性分散和滑点过大的问题。因此,他与团队共同开发了Jupiter,这是一个通过智能路由算法自动寻找最佳交易路径的聚合器。
从初出茅庐,到2024年,Pendle和Jupiter在各自的生态系统中取得了成功。Pendle成为DeFi领域总锁仓价值(TVL)超过100亿美元的领先协议,而Jupiter则在Solana生态中崭露头角,日交易量经常超过10亿美元,代币总市值曾一度突破百亿美元。
而创业的故事仍在继续。2024年,曾在波士顿咨询工作过的Weekee Tiew开始关注AI领域。此时,他已创立了估值高达6亿美元的游戏公会PathDAO,但在熊市中经历重大打击,于是他决定转型推出以AI代理为核心的Virtuals Protocol。
Virtuals Protocol推出的代币$VIRTUAL在2025年1月创下超过45亿美元的市值新高,成为AI与Crypto交融领域最具影响力的项目之一。
直到“一鸣惊人”,Weekee Tiew才在众多播客节目中获得了关注,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也是一个来自马来西亚的项目。
不仅如此,还有Pendle、Jupiter、Aevo及Drift等项目均出自马来西亚。
在推特上,大家似乎达成了共识:这个周期属于马来西亚创业者的黄金时代。
“我有很多马来西亚的朋友,他们在社交平台上不太发声。”
相较于声名显赫的企业家,更多的马来西亚华人在加密行业中如同脉络般分散,串联起各个市场,更像是脊梁,连接着不同文化背景的沟通桥梁。
马来西亚华人自然拥有建桥的能力。
大马华人Cova表示,自她接触加密行业至今已有五个年头,随着与来自世界各地从业者的交流日益增多,她才真正意识到大马华人在行业中的独特优势。
“我认为大马华人是天生的服务者。通常情况下,一个马来西亚华人能说的语言,不包括方言,至少有三种——中文、马来语和英文,甚至有些人还会说日语和韩语。”
因为从幼儿园起,他们就在一种多语言的环境中成长,再加上不同的文化背景,又有粤语、潮汕话、客家话等方言,让他们的语言“多线程”能力在团队合作中发挥了巨大优势——他们不但能够紧跟欧美的趋势,还能照顾到东南亚市场,与国际化团队协作,接洽各国客户。
这种语言优势在加密行业中显得尤为重要。Virtuals Protocol的创始人Weekee Tiew不仅能在英文播客中向欧美听众阐述Virtuals如何实现AI与Crypto的深度融合,还可以在现场活动中直接向中文用户传达Virtuals的宏大愿景,这种多语种能力让他能够同时服务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开发者社区。
在文化的交汇点,Cova认为马来西亚华人和新加坡人更容易融入不同文化。
“例如,来自美国的项目或者他们的meme文化,以及一些比较小众国家的文化,马来西亚华人和新加坡人往往能够更快地理解和融入。”
马来西亚华人的文化基因似乎是一把万能钥匙,打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
然而,这种独特的多语言优势也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副作用:身份的模糊化。
每当马来西亚华人经营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或创办加密项目时,都会遇到一个重要的选择:究竟是以英文还是中文为主要传播语言?这个选择往往决定了他们能够接触到的受众范围和市场。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如不特别说明,你可能很难猜到著名的中文KOL杀破狼(@Wolfy_XBT)是一位马来西亚华人。与此同时,知名的英文区KOL @ahboyash和@sandraaleow也来自马来西亚。
更为重要的是,为了在全球市场上获得更广泛的认知,有些马来西亚华人创业者可能有意无意地淡化自己的地域标签。他们希望其产品被视为“国际化”的解决方案,而非来自特定国家的项目。
虽然这种策略在商业上堪称明智,但也导致了一个遗憾的结果:大多数用户并不知道这些改变世界的产品其实出自马来西亚。
在使用Etherscan查询以太坊交易时,你可能不会想到它是来源于一个马来西亚华人团队;同样,在Jupiter进行代币交易或研究Pendle的收益策略时,你或许认为这些都是由欧美精英团队开发的。
他们的“隐形”身份反映出马来西亚华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适应能力,但同时也暴露出他们在身份认同和市场定位上的复杂性。
这种身份的模糊背后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人才外流。
许多马来西亚华人为了追求更高的事业成就,最终选择离开故乡。虽然这片土壤不断培养出众多优秀人才,但由于政策环境、市场规模及国际化程度等现实因素,这些人才往往被迫转向海外市场。
他们在全球舞台上大放异彩,却鮮有人士知道他们的真实背景。这种“隐形的成功”彰显出马来西亚华人在全球化过程中的适应力,同时也是该群体在全球化进程中所付出的代价。
他们不仅是优秀的连接者,也是最易被遗忘的身份建设者。
认真、踏实、知足,这是大多数马来西亚华人的共同特质。他们少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宣传自己的成就,更倾向于用扎实的工作成果来证明自己。
这种低调的性格特征与他们的历史背景有着深刻的关系。
清末的“下南洋”移民潮中,华人从中国东南沿海区域迁往马来亚半岛。在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文化时,他们只能依靠勤奋和智慧在英国殖民经济体中寻找生存空间。即使凭借努力获得了一定的商业成功,殖民政府的“分而治之”政策始终将华人排斥在政治权力之外。
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后,推广“马来人优先”的政治理念,接着实施的《新经济政策》通过配额制度进一步限制了华人在教育、就业和商业领域的发展机会。大学录取名额存在限制,政府岗位有门槛,甚至开设企业面临各种政策障碍。
这样的长期制度压力塑造了马来西亚华人的生存哲学:既然无法改变大环境,那就专注于做好自己所能控制的事情。经过时间的积累,他们学会了在夹缝中求生存,学会了以实力证明自身价值,同时在逆境中保持韧性。
“大马华人一直受到政策的制约,因此大多数人都在水下默默工作,只求能赚取收入。”
这种历史养成的坚韧品质,使他们在充满挑战的加密行业中显得尤为突出。当市场大幅波动时,他们不会惊慌失措;当项目面临困境时,他们会想方设法解决问题,而非抱怨;当机会降临时,他们会默默抓住,而非大肆宣扬……
然而,专注于工作、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得到收益,然后用项目的成功来改变外界对马来西亚华人群体的刻板印象,这一过程并非一路畅通无阻。
早期的马来西亚加密项目口碑不佳,部分项目被质疑为操控市场和金字塔式骗局。Cova 举例提到,马来西亚华人往往被合作伙伴迅速贴上“做盘子”的标签,这种偏见给他们建立业务带来了额外的信任成本。
这种负面印象并非偶然,它的形成有历史根源。
马来西亚在早期金融科技监管上的缺失,确实造成了不少灰色地带,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监管的空白进行非法集资和诈骗。在“区块链创新”的旗号下,许多项目让投资者损失惨重,这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使马来西亚的科技创业生态蒙上了阴影。
更有甚者,这些负面案例的传播速度往往快于正面故事。当人们听到“马来西亚项目”时,第一反应可能并非是技术创新,而是“小心被割韭菜”。这种刻板印象成为了马来西亚华人创业者必须面对的隐形障碍。
不过,时代正在转变。CoinGecko、Etherscan、Pendle、Jupiter、Virtuals Protocol等项目的全球性成功,让优质的马来西亚项目逐渐走上国际舞台,逐步改善全球用户对马来西亚科技项目的认知。
“我相信这些扎实的建设者正在通过这几轮牛市证明,自己并非固有印象中的金字塔游戏操作者,而是能够搭建国际化大项目的团队。”一位大马华人从业者如是说道。
跨越不同周期,这支“隐形”的团队一直在加密行业默默付出,致力于建设、架起桥梁,实现属于他们的梦想……直到被人察觉,直到得到认可,或者只是“为了生存下去”。
相关推荐:观点:当西方辩论加密货币和人工智能(AI)监管规则时,新加坡将创新视为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