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Fi 首席执行官指出,日本加密货币的普及受制于审批流程缓慢,而非高额税负,并警告称,若监管框架不进行重大改革,初创企业将持续外流。
去中心化链上银行WeFi的首席执行官Maksym Sakharov表示,日本缓慢且规避风险的审批制度(而非税收)是导致Web3初创企业和流动性流向海外的主要障碍。
Sakharov在接受Cointelegraph采访时指出,日本的监管瓶颈(而非税收负担)才是加密创新离开该国的真正原因。他表示,即使拟议中的20%加密收益统一税率得以实施,日本“缓慢、规定性强且规避风险”的审批文化依然会促使初创企业和资金流向海外。
他说:“55%的累进税确实让人感到痛苦且非常明显,但它不再是主要障碍。金融厅(FSA)和日本虚拟及加密资产交易协会(JVCEA)的预审批模式,以及缺乏真正动态的监管沙盒,才是让开发者和流动性选择在海外的原因。”
在日本,代币上架或启动首次交易所发行(IEO)需要经历两步监管流程。首先,代币必须经过日本虚拟及加密资产交易协会(JVCEA)的自律审查,然后进入金融厅(FSA)进行最终审核。
Sakharov表示,这一流程可能将产品上市时间延长至6到12个月或更长,此外他补充道,这将“消耗资金跑道,迫使许多日本团队首先选择在海外上市。”
他还提到,在JVCEA的代币筛选、IEO白皮书审查以及向FSA提交产品变更通知等方面,常常会出现反复延误,且需要经历数轮修订。“这个流程设计的初衷是为了避免下行风险,而不是加速创新,”他指出。
Sakharov指出,与其他司法管辖区相比,日本在加密监管方面显得明显滞后。“日本更慢,”他说,简单的代币上架流程可能需要六个月或更长时间。
他补充道:“新加坡的监管虽然也很严格,但它提供了更清晰的路径……阿联酋在平均处理速度上更快……而韩国的VAUPA专注于交易所的持续义务,而非类似于日本的外部预审批,因此代币上架通常处理得更快。”
他强调,提议的20%税率及将加密交易重新分类为金融产品不会改变这种现状,除非审批文化发生变化。“文化会让减税措施变得不那么重要,”Sakharov说道。
作为解决方案,他呼吁监管机构采用“有时限、基于风险的审批”,实施支持质押和治理实验的功能性沙盒,并引入比例披露要求。
他警告称,如果没有这些变化,日本国内的加密项目可能会继续选择在海外扩展,这是由于审批的不确定性和漫长的等待时间所致,而不是税收负担。“这就好比花了12个月时间建设,却被告知你的代币无法上架或产品无法推出。”
本月早些时候,Startale Group协议增长主管Maarten Henskens表示,亚洲在代币化方面的领导地位正在吸引全球投资者越来越多的关注,该地区日益清晰的监管环境也吸引了原本观望的资本。
香港快速行动,推出了Ensemble沙盒作为创新监管的快速中心。“虽然日本在建设长期深度,但香港展示了敏捷性如何将实验推向现实,”Henskens表示。
阿联酋同样在代币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该地区的监管机构推出了鼓励代币化证券发行和交易的渐进式框架,以吸引全球投资者和金融科技公司。
相关推荐:Sygnum:GENIUS法案将引发"杀手级应用"和新支付服务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