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指出,人民币稳定币可能引发滥发货币、市场操纵、过度投机以及监管缺失等风险,他强调应谨慎评估其推出的必要性。
中国前央行行长周小川警告称,人民币稳定币可能导致滥发货币、市场操纵、过度投机和监管不足等风险,并呼吁谨慎评估其必要性。
在全球稳定币市场蓬勃发展,各国争相布局之际,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周小川却发出了严厉警告。他认为稳定币会给金融体系带来欺诈和不稳定风险,并质疑采用稳定币的必要性。周小川的言论恰逢有消息称中国正在探索批准基于人民币的稳定币,这无疑对火热的稳定币市场泼了一盆冷水,并引发了业界对稳定币未来走向的深度思考。
一、周小川的“六维度”警告:稳定币的潜在隐患
在7月份的一次闭门研讨会上,周小川深入剖析了稳定币的潜在风险,提出了“六个维度”的警告:
滥发货币与高杠杆风险:他表示,需防范“滥发货币”和高杠杆风险,即发行方在缺乏真实100%准备金的情况下发行稳定币,并产生货币乘数效应。他认为,发行准备金的托管机构应为央行或央行认可并监管的机构,否则可靠性存疑。
去中心化与代币化的真实需求:周小川指出,需审视去中心化与代币化的真正需求。他认为,仅有少数金融服务能够通过这两种方式提高效率,呼吁客观评估其真实需求。他还表示,现有支付系统已相当高效且成本低,减低新进入者成本并获利的空间有限。
支付效率与合规挑战:他提到,在支付效率与合规性方面的挑战,包括“认识你的客户”(KYC)、身份识别、开户管理,以及反洗钱(AML)、反恐融资(CFT)、反赌博和反毒品交易等。当前稳定币支付业务在这些合规要求上尚有较大缺陷。
操纵市场风险:周小川认为,市场操纵风险尤需防范,特别是价格操纵。他指出,目前的监管措施,包括美国的《GENIUS法案》、香港相关条例及新加坡的规定均尚未令人放心。
过度投机风险:他提到要审视各参与方的动机,明确哪些领域适合市场主体,哪些是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需警惕稳定币被过度用于资产炒作的风险,任何方向上的偏离均可能引发欺诈及金融体系不稳定。
流通路径风险:周小川强调,要注意稳定币的流通路径,包括从发行到特定场景的市场流通和回笼过程。如缺乏有效的需求场景,稳定币可能无法顺利流通,即使获得发行牌照也可能无法发行。
二、稳定币的“乘数效应”风险:周小川的担忧
周小川还警告称,发行方可能在没有充分储备的情况下铸造稳定币,而在缺乏监管的现状中,托管方亦可能无法进行适当的尽职调查。
“乘数效应”:即便有充足的储备支持,稳定币依然可能产生“乘数效应”,因为其代币可用于贷款、抵押、交易和重估等,留下的活动痕迹可能超出储备所能承受的限度。他甚至表示:“可能出现的(银行挤兑)金额可能是发行储备金的数倍。”
监管不足:他补充,现有的稳定币法规,如美国的《GENIUS法案》或香港法规,均“远未能”解决此类问题。
三、中国对稳定币态度的转变与挑战
政策逆转:有报道称,中国正考虑允许发行与人民币挂钩的稳定币,这与其此前反对加密货币的立场形成鲜明对比。尽管如此,中国仍禁止加密货币交易和挖矿,而香港则积极支持加密货币行业,并为交易所及稳定币发行商制定了牌照制度。
应对美元主导:这一举措可能是对美国迅速支持美元稳定币以巩固其主导货币地位的回应。邻国如日本和韩国也有类似政府主导的措施。
监管警惕:彭博社报道指出,中国监管机构对潜在负面风险保持警惕,近期已要求国内券商停止通过研究和研讨会推广这些产品。
结语:
周小川对稳定币发出的严厉警告揭示了其在金融体系中可能带来的欺诈、不稳定与“乘数效应”风险。他的言论对热火朝天的稳定币市场起到了冷却作用,也提醒各国监管机构在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务必警惕稳定币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
相关推荐阅读:中国考虑推出稳定币引发对美元主导地位和市场信任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