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克雷格的电影《代码即法律》可能会引发人们对于黑客是否真的将代码视为法律的深刻思考,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James Craig和Louis Giles的最新纪录片《代码即法律》聚焦于一些臭名昭著的加密黑客事件,以及这些事件背后实施者所面临的道德抉择。
专家观点
“对他们来说,‘市场’的自由运行和对政府‘邪恶’势力的抗争,塑造了一个理想的自由世界。”——Lawrence Lessig,《Code: Version 2.0》
近日,我有幸提前观看了James Craig即将上映的纪录片《代码即法律》。该片计划于10月21日在Apple TV+、Amazon Prime Video和YouTube Movies上线。影片讲述了两个相互关联的加密黑客故事:一方是黑客本人,另一方是其所坚信的精神信条。
影片表达了明确的立场,但这一话题值得更深入的探讨:如果代码不是法律,那它为何应当被视作法律呢?
2014年发生的Mt.Gox黑客事件,是《代码即法律》探讨的首个案例,而DAO黑客事件或许是加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之一。DAO是首个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因此成为该领域的象征。2016年,在以太坊尚处于早期阶段时,这一去中心化应用引起了广泛关注。
影片以创始人Griff Green的视角展开,讲述去中心化治理的早期实践:募集了1.6亿美元,但随后遭遇了毁灭性的大规模黑客攻击。
影片从人性角度切入,呈现当时的辩论焦点。当攻击者利用智能合约的内部机制,从中提取超出创造者意愿的代币时,这种行为到底是否错误?攻击者应否受到法律或道德谴责,还是这只是一场公平的竞争?
这一话题在2020年代初再次被摆上台面,影片还分析了一起鲜为人知的Indexed Finance黑客案。据称,两个名为Umbril Upsilon和Zeta Zeros的攻击者是少年Andean Medjedovic,最终被确认是其实施者。
影片将Medjedovic视为“代码即法律”理念的代表。他的世界观被描述为幼稚、无政府主义且冷酷无情。“只要我能拿到,那就是我的权利。”
在影片中,这种观点仅以道德直觉支撑,缺乏明确的原则基础,似乎只是不断重复相似的辩论。尚未有任何倡导者提出为何代码应当成为法律的规范性理由,但这种哲学背后必然蕴藏着超越道德主义的工具性基础。
“代码即法律”这一说法,通常归功于学者Lawrence Lessig。他在1999年出版的《Code: And Other Laws of Cyberspace》一书第一章取名为“代码即法律”,将当时东欧的权力真空与互联网联系起来(或许有人需要关注那段历史)。
人们总是在边疆寻找自由。因为社会的本质,是为了压制个人欲望和维护掌权者的利益,建立起一套以暴力为基础的组织结构。这种结构至少具有一定的亲社会属性:警察作为暴力的垄断者,让我们可以在便利店购买所需商品,而无须担心人身安全。然而,这一切本质上没有改变其暴力本质。
在这些未建立完整社会框架的“边疆”地区,强者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自身力量控制他人。对于那些渴望如此,或者持有异端思想、希望逃离传统道德监管的人来说,这样的“自由”即是他们追求的目标。
自由的道德根源由此而来:自由不是一种可以凭空获得的积极品质,而是虚无的限制的缺失。当各种约束被解除,自由便得以增长。因此,反社会者和特立独行者在网络空间(如1999年的互联网或2016年的去中心化金融中)所追求的,是完全没有政府权威的状态——他们视之为理想。
这些人如今成为“代码即法律”理念的支持者,他们认为减少限制会带来优势。由于他们倾向从事被社会谴责的活动,社会良知的削弱反而使他们更易获益。
然而,Lessig的观点完全相反:
“我们可以设计、构建或编码互联网空间,以保护我们认为重要的价值观;也可以设计、构建或编码,以使这些价值观消失。没有中间立场,没有某种折中的可能。代码从未是被自然发现的,而是由我们创造的。”
在这种思维框架下,代码不一定意味着消极的限制放宽,而只是一种不同形式的监管。它以不同途径反映出限制,其问题与任何其他形式的约束类似。
但即便按照Lessig的宽泛定义,仍存在两个核心难题,阻碍代码成为真正的法律体系:
第一,正如Craig的影片所强调的,要构建一套足够健全、能在各种场景下规范人类行为的“完美代码”,实际上极为困难。问题在于代码的刚性逻辑和人类行为的流动性之间存在矛盾。
如果开发者部署了不可更改的智能合约,一旦出现漏洞,缺乏法律支持的参与者便无法继续操作系统。而指望开发者事先编写出无瑕的代码,显然是不现实的。相比之下,灵活适应的法律规则常常更容易、更高效地应对风险和复杂情况。
这种灵活的执法机构,使得自由意志主义者感到不安,因为这实际上是一种“权力”。他们担心,若执法不公或滥用权力,将带来严重后果。但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刚性系统能与灵活的法律体系媲美。未来,也许人工智能或大规模语言模型能实现类似的自由裁量,但在现实中,代码成为法律的效果仍有限。
第二个致命的问题是,虽然“代码即法律”强调自动化和去中心化,但在现实中,权威基础仍由暴力所支撑。无论代码多么复杂,它都无法在现实中实现对暴力的垄断——即国家的控制权。
开发者部署软件,社区使用软件,黑客利用漏洞进行攻击,受害者若求助于政府,政府便会派遣武装力量制止黑客,甚至将其监禁。这表明,暴力实际上是所有监管的根基——只要国家拥有军队,而开发者或黑客没有类似的实力,那些宣扬“代码即法律”的理想就难以实现。
目前来看,这样的局面或许还对维护公共秩序有利,但未来的可能性仍需观察。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据统计,88%的加密货币空投表现未达预期,如何打破这一怪圈,也值得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