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关税公告带来的1.6亿美元利润揭示了所有市场中内幕交易的普遍问题。1934年制定的陈旧SEC法规未能涵盖衍生品。
加密货币的透明度揭示了传统金融体系中隐藏的市场操控行为。根源于百年法律体系的漏洞,使得操控行为得以逍遥法外,难以受到有效监管和惩戒。
观点
观点作者:Nic Puckrin,CoinBureau创始人
在加密市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清算事件发生在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于10月10日晚宣布对中国采取惩罚性关税之后,清算金额至少达到了190亿美元,暴露了这个新兴市场的一个重要问题:内幕交易的脆弱性。
链上数据显示,在重大公告公布前半小时,有人在Hyperliquid平台上建立了大量空头头寸。当市场突然下跌,这名交易者获利高达1.6亿美元,引发了关于市场操纵的广泛猜测——有人甚至推测,这样的“巨鲸”交易背后可能与特朗普家族有关联。
抛开这些猜测不谈,这只是数字资产领域潜在内幕交易的众多实例之一,表明整个行业都受到类似问题困扰。事实上,代币发行模式本身就存在瑕疵,因为通常会优先奖励风险投资公司预发行配额,让它们在项目上市时大量出售代币,从而损害散户投资者的利益。尽管如此,加密货币行业仍处于“野蛮西部”状态——几乎没有受到有效监管,市场操纵事件频发。
这种问题并非加密货币独有,而是一种根植于金融市场的古老现象。几十年来,金融监管机构多次尝试遏制内幕交易和市场操控,但效果有限。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切与区块链技术本身无关,而是源自人类的贪婪与不道德行为。
区块链的透明特性实际上将这些隐藏的肮脏内幕暴露无遗,为监管机构敲响了警钟,也促使他们必须认真采取措施,打击市场中的不正当交易行为。
金融市场历史上充斥着未受到惩罚的内幕交易和操控事件。最具代表性的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尽管有大量证据显示关键参与者参与了肮脏交易,但大部分未被追究责任。这包括雷曼兄弟的高管在公司破产前急于抛售股票的行为——这一切都因为当时的法律不足以证明他们的犯罪意图。
随后几年,SEC对衍生品市场展开了超过50项调查,包括信用违约掉期(CDS)的内幕交易以及2009-2012年希腊债务危机中的潜在操控,但多数案件未能成功定罪。部分原因在于现有法律未涵盖某些复杂的金融工具。令人震惊的是,至今在美国,这种法律空白依然存在,而改变甚少。
自1934年美国证券交易法颁布以来,内幕交易监管法规几乎未经历根本性修订。更有甚者,2000年引入的10b5-1规则实际上为内幕交易提供了漏洞,使得一些操控行为得以“合法化”。
例如,2016年SEC起诉的Panuwat案,一个针对内幕交易的案例,用时长达八年才最终定罪。被告Matthew Panuwat是辉瑞收购生物技术公司Medivation的高管,在获悉收购消息后,购买了竞争对手Incyte的看涨期权,个人获利超过10万美元。这一案件充分暴露了现行法律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的不足。
尽管Panuwat已获定罪,但“影子交易”——即利用内幕信息进行的非公开交易——仍然是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执法面临的新兴挑战,现有法律尚未完全涵盖。实际上,这些行为应当被纳入严格监管范围,毕竟,市场早已从过去的几十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法律也应与时俱进。
未来应扩大现行法律的适用范围,包括各种投资工具,如衍生品和数字资产,同时重新界定内幕信息的定义,将政府渠道、政策简报等信息都纳入监管范围。这还需要强化公职人员及其助手的提前披露和冷却期制度,比如10b5-1计划的改革,也应付诸实践。
此外,执法行动的速度也要加快。在一个几秒钟就可能导致数亿美元损失的市场里,等待八年的法律追责时间显然远远不够。监管机构必须利用现代化手段,加强对内幕交易的打击力度,不能再让欺诈者逍遥法外。
加密市场同样面临类似的问题。有关机构早应该调查代币发行、交易所上市流程及推动数字资产创新的交易行为。诚实守法的市场参与者也会欢迎监管的加强。
然而,将内幕交易问题作为“加密货币特有的问题”来指责,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在法律体系尚未现代化、漏洞未被堵塞之前,内部人士将持续利用这些漏洞,破坏市场信任,侵蚀行业声誉。
唯有当不法行为的后果让违法者感到恐惧,市场的诚信才可能建立起来,不论是传统金融还是数字资产领域都一样。
观点作者:Nic Puckrin,CoinBureau创始人
相关阅读:谁是Michael Selig?特朗普提名支持加密货币的律师担任CFTC主席
本文章内容仅供一般信息参考,并非法律或投资建议。文中所表达的观点和意见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一定代表Cointelegraph的立场或最终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