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区块链 >   正文

"贝莱德资产代币化:揭开68万亿市场的神秘面纱"

贝莱德正通过打造私有区块链和代币化架构,将不易流动的基础设施资产转化为“可交易代币”,实际上是以技术民主化为幌子,实现中心化的控制和资本的聚集。

贝莱德正通过构建私有区块链与代币化框架,将非流动性基础设施资产包装成“可交易代币”,其本质是在以技术民主化之名,实行中心化控制和资本引流的策略。

贝莱德的代币化:一场68万亿的阳谋 市场分析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Bitpush,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每一场革命都伴随着一个关键时刻:你意识到反叛者已经赢了。

这并非因为他们推翻了旧秩序,而是因为他们自己变成了新体系的主导者。

看到 Larry Fink 以堪比2017年ICO创始人的热情谈论代币化,令人感到怪异。毕竟,这位老兄在2017年曾称比特币为“洗钱指数”。

如今,他又在 CNBC 上声称加密货币在投资组合多元化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并表示“所有金融资产都将被代币化。”

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

我不认为 Larry Fink 领悟了“中本聪白皮书”所带来的“大马士革时刻”。

我认为他意识到了更实际的事情:如果无法战胜它们,就把它们收归己用。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如此彻底,以至于十年后,人们都不记得曾经存在过另一种选择。

这正是贝莱德代币化计划的核心。从反乌托邦的角度看,这非常“高明”。

让我来拆解一下,因为贝莱德擅长把这类事情讲得复杂且远见,但实际上,它们非常直白。

贝莱德管理着13.5万亿美元的资产。

他们已经识别出:到2040年,全球需要大约68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包括电网、数据中心、桥梁、港口,以及所有那些虽无趣但至关重要、支撑现代生活的基础设施项目。政府资金枯竭,银行受限。那么,这些钱从哪里来?

普通人的储蓄,你的钱,我的钱。那些在美国银行账户和货币市场基金中的25万亿美元,几乎没有利息收益。

问题在于: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的储蓄锁定在非流动性基础设施项目30年。你需要使用你的钱,可能不是今天,也不是明天,但你必须确信在需要时能够取出。这正是你最初把钱存进银行账户的原因。

贝莱德的解决方案?代币化。他们打算将这些基础设施资产放到区块链上,将其拆分成微小的份额,并实现24/7的交易。这样一来,30年期的桥梁项目就不再那么令人畏惧,因为你可以随时卖掉你的代币。资产变得“流动”了。

但……真的如此吗?

这是我开始进行哲学思考的地方。

那么,什么是“流动性”?

如果我拥有一座房子,那它是非流动性的。我不能立即变现。但如果我持有一只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的份额,那就是流动的,我可以立即出售这些份额。房子没变,但代表它们的金融工具变得流动了。

代币化的本质也是如此,只是程度更深。贝莱德想以数据中心为例(非流动资产),创建代表所有权的可交易代币(流动资产)。你可以在区块链上24/7交易这些代币。问题因此得到解决吗?

其实不尽然。因为资产本身仍然是非流动性的。

那座数据中心仍需20年才能产生回报,桥梁仍需30年才能收回成本。代币化所做的是,把这种非流动性分散给众多投资者——每个人都觉得因为可以卖给下一手而拥有流动性。

这并非坏事,金融市场一直都在这样操作。但让我们面对现实:贝莱德实际上没有解决流动性问题。他们解决的是认知问题。他们让非流动性资产看似具有流动性,这比真正流动更为“厉害”,因为这会诱使人们自愿投资这些资产。

我能清楚看到一种“去中心化的中心化”。

贝莱德对此毫不掩饰,他们明确在构建专有的代币化基础设施——不是使用去中心化的公开区块链(如以太坊),而是使用私有的、许可制的区块链,与高盛和纽约梅隆银行合作。

再次强调:私有、许可制,的区块链

你知道那是什么吗?那只是一种数据库——一个昂贵、加密签名的数据库,但本质上仍是一个由贝莱德控制的数据库。

我对此并不感到愤怒,反而佩服他们的勇气——去直面一种旨在消灭你的技术,然后想出如何借用它,让自己变得不可或缺。这就像当年唱片公司创造Napster那样。

让我们梳理一下贝莱德正在构建的生态系统,它的范围令人震惊:

  • 平台:他们在建立专属的基础设施,用于支持代币化资产的发行。不是依赖别人的区块链,而是开发自己的“轨道”,并与其风险管理系统集成(如“阿拉丁”平台)。

  • 合规层:他们的“sToken框架”将KYC/AML流程直接嵌入智能合约中,通过代码控制转账额度、所有权划分和司法管辖区限制。

  • 托管:他们持有实际资产,你持有代表这些资产的代币,但资产实际上由贝莱德拥有,如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房地产。

  • 分销:通过ETF平台、机构渠道、以及合作伙伴(如Securitize)实现资产的分销。

  • 定价:他们掌控发行和数据(通过收购Preqin等),控制这些代币化资产的价格发现机制。

那么,哪些环节是去中心化的?答案是:区块链技术。当然,技术是去中心化的,但背后的权力却绝对集中于贝莱德手中。

有趣的是,Vanguard 高管曾公开表示比特币“没有内在价值”。而如今,它是 MicroStrategy 最大股东,这家公司仅存在的目标就是持有比特币。

这是怎么做到的?通过指数基金。Vanguard 被动购买指数成分股,即使他们不认为那些资产有内在价值。

假如贝莱德成功实现全面代币化,这意味着:

加密资产的ETF被纳入指数基金,约占美国股市40%的指数被动投资者不得不购买这些代币化资产。数万亿美元的被动资金将无可避免地涌入贝莱德的生态体系,无论你是否认同其中的逻辑。

这才是真正的天才策略:贝莱德不试图说服所有人选择代币化,而是让它变得“不可避免”。一旦这些资产被纳入指数,资金就会像水流一样,自动流入。

68万亿美元的“戏法”

回到那巨大且难以逾越的基础设施融资缺口——68万亿美元,一个庞大的数字。钱从何而来?

贝莱德的衍述是:“我们将把基础设施资产代币化,通过碎片化所有权,让普通投资者也能接触这些资产,推动投资的民主化。”

听起来很美好,但其实发生了什么?

你的储蓄(在银行中、随时可用)实际上在支持一个非流动的、锁定几十年的基础设施项目。代币化制造了一种“流动性”的假象,让你感觉可以随时卖出,从而安心投资。

你的资本实际上变得“非流动”了。只是你意识不到罢了,因为你依然可以买卖这些代币。

这并非完全邪恶。基础设施的确需要资金,你的储蓄也需要收益。问题在于:这不纯粹是科技创新,而是一种社会心理的“包装”——将非流动资产包装成似乎可以流通的“商品”。

到底发生了什么?

深夜里我不断反思,想到一些核心问题:

  • 贝莱德面对的挑战:庞大的基础设施资金缺口,而唯一的资金来源——零售存款——不愿意被锁定三十年。

  • 他们的“创新”方案:通过代币化,制造出“流动性”的幻觉,让投资者乐意将储蓄投向非流动资产。

他们的机会:通过构建掌控整个生态的基础设施(发行、合规、托管、分销、定价),同时用“民主化”的语言包装,让人误以为这是在为人民服务。

这可能真的会奏效,而非因为它是最优解,而是因为贝莱德的规模庞大,足以把它变成唯一选择。

当这些代币化产品进入主要指数,资金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入。一旦资金入场,生态系统便建立起来。生态存在之后,任何替代方案的空间都将逐渐缩小。

我并不否认代币化是个潜在的创新,但我也意识到:金融创新往往带来赢家和输家,输家常常是在事已至晚,才醒悟过来的人。

更令我担忧的是所用的语言:“民主化”、“完成几百年前的使命”、“将金融带给人民”。

实际上,贝莱德并非在“把金融带给人民”。

他们只是在把人民的储蓄引向迫切需要资金的基础设施项目。

这不是一回事。

对我而言,真正的民主化意味着自主权。是你能真正参与决策、发言的能力。而不是被动接受被导向的投资方案。

当你的养老金储蓄因为被纳入一个你未曾选择的指数,就这样被“自动流入”某个基础设施代币时,那就不是参与,而是一种被动的引导。

民主意味着“说不”的能力,而贝莱德的系统则建立在假设你不会“说不”。

也许这样做是合理的,也许我们确实需要更高效的基础设施融资方式。也许代币化本身就是创新。也许我是对金融创新的既得利益者感到愤世嫉俗。

但当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声称会用他们的中心化、专有技术“民主化”金融时……我觉得这并不是真正的民主。

这更像是一场令人印象深刻、但或许不可避免、甚至必要的结构性变革,却并非真正的民主透明。

这就是“贝莱德风格”代币化的核心逻辑。请大家深思熟虑,留意每一个细节。

相关阅读:据报道,加密货币或迎来喘息,美参议院达成协议结束政府停摆事项。

最新快讯
快讯加载中...
查看更多
热门币种
BTC比特币
60,963.61 USDT
¥435,103.38
-2.72%
ETH以太坊
3,368.69 USDT
¥24,042.67
-0.3%
BNB币安币
570.68 USDT
¥4,073.00
-0.28%
USDT泰达币
1.02 USDT
¥7.25
-0.19%
SOL
135.96 USDT
¥970.36
+7.66%
USDC
1.00 USDT
¥7.15
-0.01%
TON
7.59 USDT
¥54.14
+4.55%
XRP瑞波币
0.47720 USDT
¥3.41
+0.48%
DOGE狗狗币
0.12210 USDT
¥0.87140
+2.43%
ADA艾达币
0.39050 USDT
¥2.79
+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