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加大对加密货币的监管力度之际,一项新的加密货币调查显示,新加坡人正在形成一种注重长期投资和风险意识的加密货币使用习惯。
调查数据显示,随着新加坡零售市场的不断成熟,投资者趋向于谨慎配置资产、Long-term holding(长期持有),以及偏好受监管的平台。
最新资讯
一项最新调查显示,随着新加坡加密货币散户市场逐渐成熟,交易者更偏向选择值得信赖的平台,而非仅关注低手续费。
周四,金融平台MoneyHero与加密货币交易所Coinbase联合发布的调查显示,61%的新加坡“理财精英”投资者目前持有加密资产,其中信任已成为他们选择交易所的首要考虑因素,超越了手续费的因素。
数据显示,新加坡的加密生态已由追求最低成本逐步转向重视合规与安全、以及对长期信念的关注。
这项调研共涵盖3,513名散户投资者及对加密感兴趣的新加坡居民,调查中还发现,有58%自我认定为长期持有者,42%的受访者持有相关资产超过两年。
此外,数据显示,受访者将加密资产控制在整体投资组合的10%以内,人均持有约三种不同的代币,显示投资者在纪律性与多元化之间寻求平衡。
调查反映出该地区加密资产认知的逐步普及。61%的理财精英新加坡人拥有加密货币,表明该市场已超越小众范畴。
同时,27%的未持有者表示在未来12个月内有意进行投资,展现出地区潜在增长空间。
对于加密货币的观点,受访者意见分歧。44%将其视为一种资产类别,29%则认为具有投机性质。
在信息获取渠道方面,社交媒体被广泛认为是主要来源之一。62%的受访者表示偏好通过社交媒体获取加密知识。研究者指出,这既带来机遇,也存在误导风险。
除社交媒体外,55%的受访者提到朋友和家人的推荐,43%关注新闻及媒体报道,27%的受访者主要通过交易所博客学习。/p>
关于对加密知识掌握的自信程度,调查显示:48%的受访者感到自信,52%的则表示不自信。
新加坡一直以其金融中心地位闻名,不仅企业税率低、营商环境优越,还获得了国际评级机构惠誉(Fitch)的AAA评级。
作为亚洲较早推动加密货币监管的国家之一,2020年实施了2019年颁布的《支付服务法案》(PSA),这是亚洲首批包含数字资产的全面法律框架之一。该法案将数字支付代币(DPTs)定义为电子存储或流通的价值代表物。
虽然新加坡被视为加密枢纽,但其监管体系依然严格。今年6月,监管机构要求本地加密企业停止向海外市场提供服务,否则将面临罚款或最高三年监禁等严厉处罚(包括20万美元罚款)。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明确表示,不会提供宽限期、过渡期或延期安排。
近期,新加坡还释放了加强对无监管稳定币市场监管的信号。2023年11月13日,新金管局总裁Chia Der Jiun指出,为保障稳定性,需加强对锚定表现不稳定的稳定币监管。他还强调,随着稳定币的系统性强化,相关法规也需要逐步加强落实。
相关推荐:十年数据模型显示,投资比特币(BTC)到达10万美元的可能性逐步增加,时间在未来将成为最大增值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