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世界资产上链浪潮中,股票代币化凭借成熟资产支撑与清晰监管,已成Web3落地新热点;如何合规且吸引散户,成创业者关注焦点。
在现实世界资产上链的浪潮中,股票代币化因其成熟的资产基础和逐渐明晰的监管路径,成为Web3落地的重要方向之一。如何设计一个合规且能吸引散户的股票代币平台,已成为创业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内容经授权转载自曼昆区块链法律服务,原文作者是黄文景律师和邵嘉碘律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现实世界资产(RWA)上链正迅速成为Web3领域的主流叙事,其中股票代币化(Tokenized Stocks)是最具可落地性的方向之一。
原因在于:
基础资产成熟,无需额外“证明价值”;
技术门槛可控,链上发行与映射工具已趋成熟;
监管路径日渐明晰,尤其在一些欧洲国家和离岸地区已有实际案例落地。
然而,许多人听到“股票”二字便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这是否算证券?能否出售给散户?是否必须取得相关牌照?
但实际上,已有项目找到了解决方案,既降低合规压力,又能触达散户市场。代表性案例包括:
Robinhood:美国最受欢迎的散户证券交易平台;
xStocks:非欧盟和非美国地区的股票代币交易平台,支持链上买卖。
作为专注Web3合规的律师,我也频繁收到类似咨询:
股票代币化平台是如何运作的?
我们这样的中小团队能否有机会参与?
如果要做,应该从哪里开始,如何构建合规的结构?
这篇文章将不谈抽象概念,而是专注回答一个具体问题:
如果你想创建一个散户参与且合规压力可控的股票代币化平台,应该如何进行?
虽然Robinhood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链上平台,但它的运营模式对Web3的产品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1. 核心特征:
极简用户界面,避免传统券商复杂术语;
零佣金、无入金门槛,直接为散户服务;
所有证券的清算与托管均由合作机构负责;
2. 注册地与合规结构:
Robinhood Markets Inc.成立于美国加州门洛帕克;
其子公司Robinhood Financial LLC和Robinhood Securities LLC持有美国证券交易相关牌照,并接受SEC和FINRA的双重监管;
此外,Robinhood在英国等地区设有子公司从事加密资产服务,但其股票交易服务明确不向非美国用户开放。
3. 区域限制原因:
Robinhood只服务美国市场,主要考虑如下两点:
若向境外用户开放证券交易,将面临欧盟、加拿大、日本等地的复杂证券销售许可与注册义务;
各地对证券监管有着本地化强监管趋势,境外扩张的合规成本高且风险不确定。
xStocks是少数将“股票价格映射”为Token并提供交易的平台,可以让散户参与,同时又注意避免证券的认定红线。
1. 核心结构:
每个xStock Token与一只股票1:1映射,由券商或托管机构实际持有;
Token不赋予投票权、分红权或治理权,且平台不宣传其为“证券”;
对于Token持有者的“分红”,采用“自动再投资”的形式:若股票分红,用户的钱包并不会收到现金,而是获得等值的Token增量;
用户需要完成基本的KYC手续,Token可以在链上交易,但不对高监管法域的用户开放。
2. 实体结构与注册地:
Token的发行方是Backed Assets (JE) Limited,其注册地为泽西岛,未受欧盟或MiCA及Prospectus Regulation的直接约束;
服务方为Payward Digital Solutions Ltd.,注册于百慕大,属于宽松金融监管区;
xStocks的产品由非美国实体发行,有意规避美国法律适用。
3. 禁止地区与限制逻辑:
xStocks明确不向以下国家或地区提供服务:
美国(包括所有 U.S. Persons)、欧盟成员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和澳大利亚。
原因在于:
这些地区对证券发行监管非常严格,如果在当地销售,极有可能被认定为非法证券发行;
平台未获得这些地区的牌照或合规豁免,因此主动通过IP和KYC限制手段规避监管;
选择在泽西岛和百慕大注册,是降低合规风险的一种常见策略。
两种路径代表了两种不同的逻辑:
Robinhood:“在监管框架内做证券”
xStocks:“通过结构设计规避证券监管”
创业者不必非要选择一方,而是应学习它们如何通过法律结构、技术路径与合规措施,将平台设计得“既能上线、又能增长而不触法”。
股票代币化并非简单的合约抄袭,而是需要清晰的角色分工:
关键是:
平台负责“价格映射 + Token发行 + 用户交互”;
合作方负责“持仓 + 报告 + 风险隔离”;
双方需通过协议和信息同步机制联动,且监管责任需明确分离。
股票代币化不是孤立的系统,必须依赖以下资源协同:
1. 合作方:
持牌券商(负责实股的托管或交易执行);
区块链发行平台及技术提供商(负责部署合约、权限控制模块及预言机);
法律顾问(处理Token的定性分析、结构设计和用户协议);
KYC/AML服务提供商;
智能合约审计机构。
2. 应签署的协议包括:
Token发行白皮书及法律披露说明(Offering Terms);
资产托管服务协议/托管证明(Custodial Agreement);
平台用户协议及风险披露声明(T&C);
合规服务集成协议(KYC、IP封锁等);
Token与平台联动的合约说明文档。
这些要点如不注意,可能面临的不仅仅是社群的负面情绪,而是真正的监管风险:
Token不得赋予任何“收益承诺”、“治理权”或“索偿权”;
不可向欧盟、美国、日本等高风险法域开放用户;
避免使用“股票”、“股东权利”、“可分红”等表述;
必须通过技术和协议双重控制地域及用户身份;
应准备法律定性意见书、风险披露说明及KYC审核记录备查。
股票代币化是一个可落地且需要精细设计的项目方向。它既不同于NFT的“无监管”,又不完全像传统证券的“规则封闭”。关键在于:
寻找合适的落脚点;
设计清晰的业务结构;
明确代币所代表的意义;
避免触及用户、市场与法律三条红线。
这个市场并未饱和,正处于机构重视但行动谨慎、创业者关注却不敢进入的空档期。切勿盲目跟从他人。股票代币化这条赛道仍有很大的机会,若被巨头占领,你将只能作为用户观看。
相关推荐:ETF的兴起正在挑战比特币(BTC)自托管的根基
下一篇:ETH十年回报胜过B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