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比特币 >   正文

牛市狂欢,岗位消失

岗位机会逐渐收窄,求职人群却不断涌入。

牛市狂欢,岗位消失

岗位如漏斗般在收缩,而求职者却如潮水般涌来。

Web3 求职真相:牛市来了,工作没了 分析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TechFLow 深潮,作者:Ada,Liam,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币价暴涨,求职市场却面临冰封。

在比特币突破 11 万美元、以太坊屡创新高的背景下,社区兴奋地宣布“牛市来了”,但招聘市场的现实却截然相反。

“1 万人争抢 28 个岗位”的标题虽然听起来有些夸张,但确实反映了 Web3 求职的真实现状。各大项目方正在裁员,空缺岗位骤减,求职者的简历却填满了邮箱。

Web3 猎头 Nancy 在朋友圈中感慨:“今年的招聘标准越来越高,除了学历和英语水平,还要求有相关项目经验。”

表面繁荣背后,是一个收缩且挑剔的 Web3 职场。尽管加密市场的牛市效应和行业扩展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和 Web2 转型者,但他们很快发现:岗位数量远没有预期之多,薪资水平也未如所想。

为何会出现“牛市热闹,职场寒冬”的局面?

在薪资神话与幸存者偏差的冲击下,又有多少新人能在这个看似繁华、实则暗潮涌动的 Web3 求职市场中扎根?

币价飞涨,就业寒冬

Web3 的招聘市场,是行业最真实的晴雨表。

尽管比特币和以太坊不断创下新高,媒体上充斥着“牛市来了”的声音,但就业市场的真实情况却大相径庭。

Web3 招聘社区 abetterweb3 创始人 Antoniayly 明确指出这种反差:“就业市场恶化已有一段时间,求职人数持续增加,而招聘职位却在下降。”

过去 abetterweb3 主要发布招聘信息,现在更多地变成了“求职信息墙”。以 8 月 22 日至 27 日为例,新增招聘仅 14 条,而求职信息则高达 24 条。

数字背后是残酷的现实,许多项目方正在大规模“瘦身”:即驶于以太坊领域的质押协议 Lido 也在今年裁减了 15% 的员工,而曾经风光的元宇宙龙头 Sandbox 更是裁员达 50%。

市场的持续萧条让许多昔日光辉的加密 VC 面临关门、休眠困境。失去外部的 VC 输血后,许多依赖融资的项目开始黯然退场,或转向 AI 赛道求生。

如今的就业市场展现出“僧多粥少”的现象:岗位数量如漏斗般缩减,求职者却如潮水般涌入。

在供需失衡的局面下,项目方的招聘要求变得前所未有地挑剔。

“自去年起,很多客户在招聘时开始提高要求,除了需要有互联网大厂的背景,还要求最近有在知名的 Web3 项目方或交易所的经历。”

Web3 猎头公司 Talentverse 的创始人 James 表示,“在工作内容上也要求较高,涉及智能合约、代币经济学或链上交互的职位,更是需要相关经验。”

然而,即使候选人满足这些硬性要求,也并不一定能通过面试。

“我见过许多大厂背景的候选人,技术能力很强,但他们对 Web3 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专注于海外市场的 Web3 猎头 Yulia 分享了一个案例,“某大厂的 P8 面试时,被问到‘如何设计一个抗 MEV 的 DEX’时,愣了整整 30 秒。”

硬技能只是入场券,招聘方还看重一些似乎更为“玄学”的素质。

“积极心态、行业热情、强烈好奇心、快速学习能力、自驱力、独立思考能力、抗压能力……”James 一口气列出了七八个要求,“这些看似无形,但在候选人的背景相近时,是筛选人的基础逻辑。”

而海外团队的要求则更加严格。Yulia 透露,她的客户(主要是欧美项目方)不仅要求英语流利,还要求具有“文化认同感”。“他们会在面试中谈论 meme 文化、加密朋克精神,如果你无法理解这些点,基本就没有机会了。”

招聘需求的减少,反映出创业公司正在经历大规模的衰退。

Antoniayly 表示:“在 2021 年前后,行业从基础设施到应用,钱包、DeFi、社交等各类加密公司都有持续招聘,而如今基本只有交易所、大公链和一些大型 DeFi 应用在招聘,整个行业的小微企业似乎已接近消亡。”

在招聘趋势方面,交易所的策略也发生了变化。在传统的技术、产品岗位之外,越来越多的运营岗位要求 Web2 的增长经验。在竞争激烈的增长环境中,掌握 B 站、小红书和私域引流技能的候选人开始受到青睐。

最令人意外的是年龄限制的问题。

“与之前相比,这一周期在年龄限制上明显宽松了许多。”James 的观察挑战了许多人的认知。在互联网行业,35 岁往往面临被“优化”的困扰,而 Web3 却对部分中年人士敞开了大门。

这是因为,随着与传统金融的融合加深,Web3 需要的不仅是会编码的年轻人,还需要具备资金管理、人际关系和处理监管事务的职场经验丰富者。

“Web3 正在从草莽时代转向专业化。”James 总结道,“以前只需勇气便能淘金,如今需要的是专业能力、行业认知和资源整合的复合型人才。”

预期错位

Web3 是否缺人呢?

“缺,又不缺。”这个答案在受访者中达成了一致。

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正好揭示了 Web3 人才市场的结构性问题:一种是求职者大量涌入,另一方的交易所和项目方却依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猎头 Nancy 常驻新加坡,客户多为顶尖交易所。在她的观察中,运营岗位的招聘情况属于典型的“虚假繁荣”。

“每次发布运营岗位,收到的简历几乎能炸掉邮箱。”Nancy 苦笑表示,“但真正符合要求的,可能只有不到 1%。”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许多人以为运营工作只是发发推特、搞搞活动。”Nancy 解释道,“但交易所需要的是熟悉垂直领域的专家。例如,合约运营需懂得合约机制、风控逻辑和做市商思维;社区运营则应理解 DAO 治理、代币经济学及激励机制设计。”

举例来说,某交易所招聘“DeFi 产品运营”,要求候选人能够独立设计流动性挖矿方案,但收到的几百份简历中,真实了解无常损失(Impermanent Loss)概念的不到 10 人。

“大部分人依然用 Web2 的思维投递 Web3 的岗位。”Nancy 总结道,“他们看到运营两个字就投,根本不区分内容运营、用户运营还是产品运营。这种广撒网的方法在 Web3 中行不通。”

加密求职中,最微妙的错配发生在期望与市场现实之间。

Evan 目前手中有几家 Web3 项目的客户,他们的创始团队皆出自顶级投行或交易所,团队本身具有极高的精英化程度,对人才的要求也非常严苛,真正能符合条件的候选人少之又少。

“我市场上找了三个月,面试了 50 多人,却没有一个完全符合。”Evan 无奈地说道,“最后只能建议客户调整期望,要么培养一名对 Web3 感兴趣的产品经理,要么找拥有 Web3 经验的产品经理来补充行业知识。”

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错配”,在 Web3 创业公司中非常常见。他们希望以初创公司的薪资,招到大厂+Web3 的复合型人才,结果往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不少创始人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一位资深猎头发出感慨,“他们觉得自己的项目是下一个 Uniswap,所以优秀的人才就该为了梦想降薪加入。但现实是,优秀的人才早有众多选择。”

求职者同样经历“薪资预期落差”,在外界看来,Web3 的机会犹如满地黄金,但薪资并不一定如想象中那般丰厚。

尤其是一些原本在传统金融 PE/VC 或互联网大厂工作的人,进入 Web3 大厂反而可能面临降薪。他们进入 Web3 的原因简单:Web2 已达顶峰,加密行业更为自由,且有机会通过投资实现财务自由。

“幸存者偏差,在币圈中出现了太多一夜暴富的传说,让很多人趋之若鹜,认为自己也能成功。”一位 HR 表示。

职场潜规则

在 Web3 的职场文化中,有一条不成文的“鄙视链”:技术岗 > 产品岗 > 其他岗位。

这条鄙视链的直接表现就是薪资差距。

“同样是 P7 级别,技术岗的薪资包可能是运营岗的 2-3 倍。”Nancy 毫不掩饰地说道,“而且技术岗还有代币激励,运营岗则几乎没有。”

更为严峻的是,非技术岗位的可替代性极高。“我们见过太多案例,非技术岗短期内若未达到业绩要求或高产出,就会被淘汰。”Evan 说,“然而在技术岗,仍然有职业发展的空间。”

那么,原因在哪里?

“Web3 本质上是个技术驱动的行业。”Evan 表示,“市场营销再出色,产品质量低劣,用户也不会买账。但如果产品足够创新,即使推广不足,也会吸引用户主动使用。”

这种“产品为王”的逻辑在 DeFi 的实现上尤为明显:Uniswap 几乎没有市场团队,却因为其革命性的 AMM 机制,稳坐 DEX 龙头地位。

根据 web3.career 的统计,在非技术岗位中,产品经理的薪资最高,其次是法务、财务、HR、设计、销售、项目经理、市场营销、社媒运营、社区经理等。

当然,也存在例外。

“如果你是那种能带来真实业务的 BD,地位不会比技术岗低。”Nancy 补充道,“例如能与某大交易所成功对接的 BD,年薪可轻松过百万。但这样的人,整个行业可能不超过 50 位。”

而对于新人而言,加密行业并不友好。

“只做筛选,不培养,培养一个新手的成本太高,没有耐心。”一位项目创始人直言不讳。

如果说行业认知是 Web3 的显性门槛,那么“圈子认同”便是隐形门槛。

“Web3 是一个极度依赖信任的行业。”James 的这句话揭示了问题的核心。在这个充斥着 rug pull(项目方跑路)和 scam(诈骗)的行业内,“熟人推荐”往往比简历更具分量。

加密行业的潜规则告诉我们:很多岗位并不会公开招聘。

“我接触的交易所中,很多岗位都是通过内推填补的。”Nancy 透露,“公开招聘费时费力,很难判断候选人是否具备真正的能力。但如果是核心贡献者推荐,一般不会错。”

因此,行业中经常出现有趣的现象:某交易所或项目方的员工在跳槽时前 diss 竞争对手,随后又加入对方;某位行业知名人士跳槽到某交易所或机构担任高管,其下属也逐渐换成自己的前同事,他们普遍认为老同事更值得信赖且易于合作。

这种“圈子文化”在海外项目中同样明显。某海外 Layer2 项目方的招聘要求中明确指出:必须参加过 ETHDenver 或 Devcon。

而这种圈子文化也带来了消极影响。“圈内人来来去去,互相推荐,互相捧场。对于新人而言,进入门槛太高。”Nancy 叹息道。

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

看到众多求职者涌入 Web3,是否也让你心动?

别急,先看一个失败的案例。

Evan 曾接触过一位候选人:他毕业于顶尖的 985 院校,曾在互联网大厂担任技术负责人。

由于追求更多的可能性,他选择加入某 Web3 创业团队。但一年后,项目没有取得成功,加上融资不利,公司解散,他很快失业。此后,尽管尝试面试其他项目方,因原先的赛道热度骤降,经验难以转移,最终只能长期求职无果,只能靠零工维持生活。

“大多数人只看到幸存者偏差的故事,但像上面的不幸案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Evan 说道。

“牛市当求才若渴,熊市则门可罗雀。某个项目可能在几个月内就会失利,上个周期热度的赛道到下个周期可能会失去光彩。”

融资失败、币价大跌、合规受限、黑客攻击……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将项目踢出局。

“Web3 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如果想要稳定,或许这里并不适合。”James 冷静总结道。

尽管如此,仍然有人愿意冒险尝试。是否存在相对稳妥的路径呢?

Nancy 提供建议:“如果你有不错的背景,可以先在互联网大厂积累经验,最好不要超过三年,然后转向交易所。交易所位于 Web3 生态的顶端,相对更为稳定。”

当然,也有人带着情怀与理想,愿意加入创业团队,追求改变世界的宏愿。Yulia 提到的一位候选人,原本在中型金融公司担任算法工程师,虽然没有 Web3 背景,但凭借自驱力和在 GitHub 的技术积累,不仅成功入职了明星项目,几年后更是成长为部门负责人。

“Web3 人才市场如同加密货币,充满波动。”James 说道,“但从长远来看,真正有价值的人才,就像比特币,总会被市场认可。”

对于那些仍在观望的人,Yulia 的建议极具实用性:“别纠结自己是否要全身心投入,倒不如先迈出第一步。学习一门智能合约语言,参与一个 DAO,体验一次 DeFi……只有真正参与其中,才能判断这是否是你的机会。”

当我们询问受访者未来可能的人才竞争热点时,答案惊人一致:

AI 与 Web3 的结合、传统金融与链上资产的融合,以及面向交易的基础设施。

这或许是下一轮人才激增的方向,也是 Web3 未来的新热土。

相关推荐:加密货币求职面试失败?你可能犯了这 4 个错误

最新快讯
快讯加载中...
查看更多
热门币种
BTC比特币
60,963.61 USDT
¥435,103.38
-2.72%
ETH以太坊
3,368.69 USDT
¥24,042.67
-0.3%
BNB币安币
570.68 USDT
¥4,073.00
-0.28%
USDT泰达币
1.02 USDT
¥7.25
-0.19%
SOL
135.96 USDT
¥970.36
+7.66%
USDC
1.00 USDT
¥7.15
-0.01%
TON
7.59 USDT
¥54.14
+4.55%
XRP瑞波币
0.47720 USDT
¥3.41
+0.48%
DOGE狗狗币
0.12210 USDT
¥0.87140
+2.43%
ADA艾达币
0.39050 USDT
¥2.79
+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