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数百万开发者在这片新天地持续创新,数十亿用户将链上金融化为日常,那便是区块链真正迎来繁荣的时刻。
当全球最大的资本市场决定全面转向时,整个行业的竞争格局或จะ被重写。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深潮 TechFlow,作者:David,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7月31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新任主席Paul Atkins发表了名为《美国在数字金融革命中的领导力》的演讲,宣布了一项名为“Project Crypto”的全新计划。
这个消息尽管尚未登上主流媒体的头条,但有可能成为2025年对加密行业影响最深远的事件之一。
今年1月,特朗普重返白宫时曾豪言要让美国成为“世界加密货币之都”。当时许多人将其视为竞选语言,整个行业也在观望特朗普的承诺究竟是否实质。
而在昨天,答案揭晓了。
这个Project Crypto目前被视为特朗普加密友好政策的重要落地之一。
目前社交媒体上关于该计划的解读层出不穷,这里不再赘述;但我认为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点在于它允许金融机构创建“超级应用”,在一个平台上同时提供传统股票交易、加密货币、DeFi服务等所有金融服务。
如果摩根大通的应用既能买股票,又能交易比特币,还能参与DeFi挖矿,这将意味着什么呢?
从竞选承诺到监管行动,从“执法即监管”到“拥抱链上金融”——这个转变仅用了六个月。当全球最大的资本市场决定全面转向时,整个行业的竞争格局或都将被重写。
Atkins演讲中的这个超级应用概念,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微信。聊天、支付、投资理财、购买保险,甚至申请贷款——一个APP解决所有需求。
这种在国内司空见惯的体验,在标榜自由市场的美国却是不可想象的。
原因很简单:监管壁垒。
在美国,从事支付需具备支付牌照,进行证券交易需有券商牌照,提供贷款则要求银行牌照,各州还各有不同要求。
Project Crypto首次打破了这一僵局。
按照新规,持有经纪商执照的平台将能够同时提供传统股票交易、加密货币交易、DeFi借贷服务、NFT交易市场、稳定币支付功能——所有这些服务,均仅需一个统一的牌照框架。
在加密行业,这一统一框架的附加好处在于符合多种产品的可组合性。
用户可以利用股票收益自动购买比特币,以NFT作为抵押品借出稳定币,然后将稳定币投入DeFi以获取收益……所有操作都可以在一个界面完成,使得资产在链上自由流转。
当用户能够在同一平台上自如穿梭时,Web3超级金融平台的愿景就显得不再遥不可及。
而SEC的这一决定,相当于响起了军备竞赛的发令枪。
Project Crypto的发令枪一响,参赛者的境遇却极为不同。
现有的加密巨头,必须从原本的“躺赢”模式转为应战模式。
Coinbase的首席执行官Brian Armstrong或许正在经历复杂的心情。一方面,摆脱SEC的诉讼是巨大的解脱;但另一方面,独占市场的日子可能即将结束。
在过去几年,Coinbase在Gensler的高压监管下,凭借合规优势成为美国用户的默认选择。
如今,门已敞开,这种“监管护城河”正逐步消失。更令人担忧的是,Coinbase需要迅速转型——从一个单纯的交易所变身为全能金融平台。这意味着需要整合股票交易(与Robinhood竞争)、银行服务(与传统银行竞争)、DeFi集成(与去中心化协议竞争。)在每个领域都涌现出强大的既有玩家。
Kraken和Gemini面临类似的挑战,处境却更加严峻。
它们既缺乏Coinbase的规模优势,也没有快速扩展所需的资源。最可能的结局是:要么被收购,要么专注于细分市场。
若说加密原生企业是在防守,传统金融巨头则已准备发起全面攻击。
摩根大通早已不再是加密货币的怀疑者。他们的JPM Coin每天处理数十亿美元的交易,而Onyx区块链平台也已运作多年。现在,他们得以名正言顺地推出面向散户的加密服务。
高盛、摩根士丹利、美国银行——每一个都在摩拳擦掌。它们拥有加密企业梦寐以求的资源:庞大的用户基础、深厚的资金实力、成熟的风险控制体系,以及最重要的——用户的信任。
当美国的奶奶也想用退休金买点比特币时,她自然更信任用了30年的银行APP,而非那些陌生的加密交易所。
然而,巨象转身并不易。银行的官僚体系、过时的技术架构、保守的企业文化,都可能成为致命的弱点。政策,对他们而言既是机会,也是挑战。
此外,Uniswap、Aave、Compound等DeFi协议的处境尤为微妙。
Project Crypto明确保护“纯代码发布者”,理论上为DeFi带来了利好。
但当Coinbase能够直接整合Uniswap的功能,而摩根大通推出自己的链上借贷产品时,去中心化协议的价值主张又将何在?
一种可能是"协议层"与"应用层"的分离变得愈加明显。Uniswap将继续作为底层流动性协议,而各类“超级应用”在上层提供用户接口和增值服务。这一场景类似于互联网的TCP/IP协议——重要却不可见,甘愿担当绿叶。
另一种可能更为激进:部分DeFi协议可能会选择“中心化”。成立公司、申请牌照、接受监管,以换取更广阔的市场准入。
Aave已经在探索针对机构的版本,而Uniswap Labs本身就是一家公司。去中心化的理想固然美好,但当竞争者能够合法触达亿万用户时,理想或许不过是一种口号。
最终,DeFi可能会分化为两个阵营:坚持去中心化理想的“协议原教旨主义者”,与拥抱监管、寻求增长的“实用主义者”。二者都将拥有生存空间,但所服务的用户群体将截然不同。
三类玩家,三种命运。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舒适区已然不复存在。
在新政的背景下,每个人都必须重新定义自身在新生态中的位置。
当所有人都涌向同一赛道,决定胜负的关键是什么?
首先当然是牌照。
过去,合规是一条烧钱的无底洞,而如今,它可能成为最重要的护城河。
Project Crypto看似降低了门槛,实则提高了标准。“超级应用”的牌照意味着你需要同时满足证券、银行、支付、加密等多个领域的监管要求。这并不是小公司能玩的游戏。
牌照的真正价值在于网络效应。当用户在一个平台上完成所有金融需求时,转换成本将急剧上升。这类似于当年的银行牌照——看似人人都能申请,最终只有少数几家公司真正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其次是技术架构。
链上金融的用户体验标准是:Web2的流畅+Web3的主权。这是一个极高的技术门槛。
传统金融机构需要从零构建加密基础设施,而加密公司则必须达到银行级的稳定性。
更复杂的是跨链互操作性——当用户希望将以太坊上的资产转移到Solana参与DeFi时,您的系统能否在三秒内安全完成?当市场剧烈波动时,您的风控系统能否在毫秒级响应?
技术债务可能成为致命伤。
Coinbase花费10年构建的系统是为单一功能优化的,要转型为全能型平台并非易事。而银行的遗留系统更是噩梦——某些核心系统甚至仍在使用COBOL语言,如何与区块链对接呢?
再者,抛开老生常谈的流动性。
在金融世界中,流动性即为一切。在超级应用时代,这一真理被放大了数倍。
用户的期望是:任何资产、任何时间、任何规模的交易都能即时完成。这需要接入所有主要交易场所,聚合全球流动性,提供最优价格。更为重要的是资本效率——如何在股票、加密和DeFi之间高效流转同一笔资金?
最后是用户体验。
这是可能被低估的竞争维度。当功能趋同、费用接近时,体验决定一切。
难点在于服务对象的巨大差异。您需要让加密老手满意(他们希望自主托管、查看链上数据),同时让传统用户安心(他们甚至不知道助记词是什么)。一个APP,两种语言,这就考验产品经理的平衡能力。
总体来讲,Project Crypto为从业者们提出了一个挑战:牌照决定你能够做什么,技术决定你做得多好,流动性决定你做得多大,用户体验决定你能走多远。在这个多维竞争的棋局下,每一步都可能改变整个战局。
在Project Crypto的新政策下,我知道您想知道哪些企业和资产的胜算更大。
但预测未来是一项危险的游戏,一切都没有定论,目前只能看到一些端倪。加密超级应用时代的赢家并不会只有一种面孔。相反,我们可能会看到三种截然不同但同样成功的模式。
第一种,是“联盟军”模式。
最聪明的玩家已经意识到,单打独斗不如携手合作。
以Fidelity为例,这家管理着11万亿美元资产的巨头早在2018年就成立了数字资产部门,但在零售加密交易上始终不温不火。
如果Fidelity与一家技术领先的加密公司(如Fireblocks)深度整合,结果又将如何?Fidelity的两亿客户将获得无缝的加密体验,而合作方则能够获取传统金融最稀缺的资源——信任与用户。结果不一定是这两家公司合作,但此类“1+1>2”的组合将会在未来大量出现。
第二种,是“军火商”模式。
当淘金热来袭时,最稳定的生意显然是卖铲子。
在超级应用时代,“铲子”便是那些关键的基础设施。以Chainalysis为例,无论谁赢得超级应用的战争,都需要其合规工具。这些公司的魅力在于,客户越多元,其地位就越稳固。它们无需选边站,因为任何一方都需要它们。
第三种是“专精”模式。
并非每个人都需要瑞士军刀,若有一个专门服务于DAO的金融平台,或一个专注于NFT金融化的垂直应用,当巨头们忙于构建综合性平台时,这些专精玩家或许可以在细分市场中获得长尾价值。
赢家的方式无外乎这些,但输家却无非是那些不上不下的机构与投机者。
例如美国的一些区域性银行,它们既没有摩根大通的大规模资源投入,也缺乏小型金融科技公司的灵活性。当地客户可以在大银行获得全套加密服务之际,这些中等规模的机构生存空间将被大幅压缩。
而对于投机者,过去几年,许多项目通过复杂的法律结构规避监管——例如在开曼群岛注册、通过DAO运作、声称“完全去中心化”。
Project Crypto的明确规则意味着这些灰色地带将不复存在。要么真正去中心化(接受流动性和用户体验的限制),要么完全合规(接受监管成本),踩中线的参与者将无处容身。
从商业竞争的角度来看,时间窗口正在快速关闭。
在赢家通吃的平台经济中,先发优势可能是决定性的。谁能在未来几个月内构建起完整的生态系统,谁就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加密金融巨头。
2007年,乔布斯展示第一代iPhone时,诺基亚的高管们对其嗤之以鼻——没有键盘的手机怎么可能成功?18个月后,整个手机行业的规则被彻底改写。
Project Crypto可能正是加密金融的“iPhone发布会”。
并非因为它完美,而在于它首次让主流金融机构看到了可能性:原来金融服务可以如此提供,原来传统资产与加密资产能够如此融合,原来合规与创新可以如此平衡。
不过请记住,iPhone真正改变世界不是在2007年,而是在App Store出现之后。Project Crypto只是一场开始,真正的革命将在生态系统建立后迸发。
当数以百万计的开发者在新平台上进行创新,当数十亿用户习惯于链上金融服务时,那时才是真正的好日子。
在此做出定论,目前一切都为时尚早。
相关推荐:Ripple报告:花旗集团、摩根大通、高盛领跑传统金融区块链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