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中港数字资产监管的发展表现为“双轨同步收紧”:内地加强了对跨境交易的法律约束和司法威慑力度,而香港则在创新开放与遵循内地政策底线之间进行精准调整,这直接影响了A股和港股上市公司的Web3战略布局与风险管理策略。
今年中港两地在数字资产监管方面的演变表现出“双轨收紧”的趋势:大陆强化跨境风险穿透和司法威慑,香港在推动创新和开放的同时,逐步收紧对中资机构的监管措施。这些变化直接影响A股和港股上市公司的Web3战略布局以及风险管理体系。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白露会客厅,作者:露露lulu,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全球数字资产浪潮激荡的大背景下,华语圈尤其是中国大陆和香港的监管政策始终如一根紧绷的弦,在创新与风险防控之间寻找平衡。从2024年9月至2025年9月的时间段内,大陆保持高压态势,香港则在构建监管架构的基础上逐步收紧对中资机构的监管措施。这一系列政策的演进不仅是法律条文的堆砌,更是在更宽广的经济环境中展开:一方面,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全球加密市场逐渐复苏,刺激资金热情;另一方面,地缘政治格局的不确定性和资本外流的担忧,使监管机构加固防线。这些变化反映出监管思路的微妙调整——由简单禁令向精准风险防控深化转变,特别针对大型企业和上市机构在Web3布局、稳定币发行以及RWA(真实资产代币化)方面的尝试。
这一年的政策动态不仅仅停留在官方文件和声明中,还通过具体案例体现出执行力度。例如,中资证券公司在香港的加密业务收缩,某些平台牌照被吊销等,成为行业警示的标志。本文将围绕大陆和香港的监管主线,结合典型案例,分析这些政策如何影响A股和港股上市公司的数字资产战略。
回溯2024年秋季,大陆对加密货币监管的基调已基本形成,但当年,政策执行层面开始更加注重细节和国际协调。2024年10月,人民银行在年度金融稳定报告中再次强调对虚拟货币交易的“零容忍”,特别指出稳定币作为“美元的影子货币”存在潜在风险,可能加剧资本外流和汇率波动。这一表述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应对全球稳定币市场扩张的压力——例如,Tether(USDT)市值已突破1200亿美元,带来了明显的溢出效应。在传统法币体系中,美国结算占70%以上,人民币虽占比不多,但也有一定地位;然而,在链上结算中,美元稳定币占比超过90%,人民币稳定币微乎其微。大陆监管层担心一旦美元稳定币体系与境内资产挂钩,可能削弱人民币的主权地位。
进入2025年,这一担忧逐步转化为具体行动。1月,反洗钱法规修订正式生效,将数字资产交易明确纳入刑事范畴,象征着监管从行政处罚向司法震慑转变。法规要求金融机构强化KYC(认识你的客户)审查,任何涉及加密货币的跨境支付都必须上报。这对中资企业的海外布局产生直接影响,比如一些A股科技企业曾通过在新加坡或开曼的子公司持有比特币,但现在面临更严格的合规审查。监管同时加强了对上市公司数字资产风险披露的要求,一些企业如上海的一家科技金融公司,在审计过程中被发现持有以太坊等虚拟资产,最终选择剥离资产以规避退市风险。
政策的转折点出现于2025年7月,上海金融监管局召开专题会议,关注稳定币的国际发展动态对中国的影响。尽管会议纪要未公开,但业内普遍认为监管层对RWA模型极为关注——即将境内房地产或债券资产代币化,以在境外区块链上流通。此类创新能极大提升资产流动性,但也被视作规避资本管制的“灰色地带”。随后,2025年9月24日,财新报道揭示,部分中资机构正被要求收缩在香港的加密业务,包括投资、交易、RWA发行和稳定币相关活动。这并非事发偶然,而是前期预警的落实。报道点名互联网巨头如阿里系、中资券商如中信证券及银行如中银香港,作为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重点。原因在于美元稳定币的绑定可能带来的依赖性,特别是在中美贸易摩擦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风险显著上升。
这一系列政策对市场产生连锁反应。例如,曾经流行于港股中资企业的“财库公司”模式(即以香港子公司加杠杆投资数字资产),其购买比特币以推升股价的策略一度盛行。2024年尾的一家港股地产企业,公告斥资数亿美元购买比特币作为“战略储备”,在短暂推高股价后,2025年中在监管要求下被迫出售部分持仓,股价下跌超过10%。类似情况也发生在矿业企业中。整体上,这反映出从“事后追责”到“事前干预”的政策转变。
总体而言,大陆的监管演进展现出“穿透式”思路:不局限于境内,而是延伸到香港以及海外中资机构。这一做法与国际趋势同步,如欧盟的MiCA法规,但更强调风险防范针对本土。对于A股上市公司而言,Web3布局被要求限制在供应链溯源等实体应用,避免卷入加密货币交易。企业违规事件频发:例如2025年4月,一家深圳游戏公司因发行NFT被证监会约谈,最终不得不下架产品并罚款。这类事件提醒企业务必严格把握监管红线。
与大陆监管的严格不同,香港继续扮演“创新试验场”的角色,但今年开始出现收紧迹象。2025年8月1日,《稳定币条例》正式施行,金管局(HKMA)强调发行人必须持有确认的100%储备资产,存放于授权银行,以强化偿付能力。这一制度改进不仅吸引了多家企业申请牌照,比如Circle(USDC发行方)递交申请,彰显香港向稳定币友好区的转变,但同时也设有限制:禁止向中国大陆居民推广,储备资产要避免过度依赖美元,以符合“一国两制”的原则。
2025年前半年,香港监管步伐明显加快。 1月,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FC)优化VASP(虚拟资产服务提供者)牌照审批流程,审批时间缩短至3个月,引发申请热潮:截至7月,已有超过11家平台获批,包括本地及海外背景的交易所如HashKey、OKX香港分支。该措施旨在用规管筛查风险,推动香港成为Web3的中心。但在此过程中,监管信号逐渐变得更为严格:2025年2月,SFC更新虚拟资产中介机构指引,允许券商为现有客户提供VA(虚拟资产)服务,但增加“知识评估”环节,确保投资者理解风险。这对中资券商如海通国际等,提高了额外的合规审查门槛。
监管高潮发生在2025年7月,FSTB(金融服务及库务局)联合SFC公布咨询文件,提出扩展牌照范围,覆盖数字资产经销和托管服务,延续2024年场外交易(OTC)咨询内容。提案中规定,托管需采用冷热钱包隔离,定期审计,以及保险和应急机制。8月,SFC发布托管和交易平台的安全标准指南,强化资产安全保障要求,回应2024年11月一起未获牌的OTC平台涉嫌洗钱被调查事件。多家中资机构自查合规,提升安全意识。
实际案例显示,香港的执法行动逐步趋于精准:2025年6月,SFC吊销三家平台牌照,主要原因是未遵守反洗钱法规。涉及一家中资背景的稳定币平台,通过微信公众账号绕过限制间接向大陆用户推广,结果被罚款500万港元,关闭运营,这不仅起到震慑作用,也影响了多家港股中的中资科技股。例如腾讯的香港子公司原计划探索RWA试点,在监管加强后暂缓布局以规避风险。
另一引人注目的案例是Bybit事件。2025年2月,这家交易所在一次黑客攻击中损失15亿美元,促使SFC加强托管要求。受此影响,一家港股上市的金融集团,其子公司持有Bybit资产,股价因此下跌约5%,随后调整策略,转向持牌平台。这一系列事件显示香港监管在开放创新与风险防控间的双刃剑作用:2024年4月比特币ETF的试点上市吸引资金,但2025年大陆收紧政策让部分企业在布局上遇到挑战。
香港今年的监管整体上表现为由宽松走向精细化管理的趋势。 支持RWA基础设施建设的SFC规划(如ASPI-Re路线图),推动中资企业建立“防火墙”、隔离大陆和香港业务。这与新加坡等国际金融中心的相关措施保持步调一致,但更强调与大陆的协调合作。
大陆和香港的监管互动,深刻重塑了A股与港股上市企业的数字资产生态。总体来看,2025年对A股企业而言,Web3布局依然以概念尝试为主,受到政策收紧的影响,许多房地产和科技股放弃了境外代币化尝试,转而专注于数字人民币应用。稳定币业务被全面禁止或严格限制,比如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不再提供相关服务,一些企业因监管政策变动而项目搁浅,股价出现较大波动。
港股中资公司面对“双重压力”:一方面受益于香港的ETF和牌照政策,另一方面必须应对大陆监管趋严。“财库公司”模式的终结,是2025年的最大变化之一。曾经一些企业通过在香港以杠杆方式购买数字资产以提升市场表现,但政策收紧后,纷纷退出或调整策略。例如,小米集团曾公告持有数字资产以对冲通胀,但2025年后被要求出售相关持仓,影响财务表现。腾讯、阿里等在港股的区块链子公司也受到限制,转向非加密领域发展。一家中资券商曾获得虚拟资产交易资格,成为监管关注重点,最终暂停比特币交易,客户流失明显。
这些变化也意味着企业可以抓住合规带来的新机遇,比如借助持牌平台进行合规参与,扩大国际竞争,但同时风险管理变得尤为重要:企业应加强信息披露,完善内部审计和风险控制机制,杜绝合规漏洞。
展望未来,华语圈的加密监管还将在创新与稳定的张力中不断调整。大陆可能在央行数字货币(CBDC)基础上探索有限开放路径,香港则可能进一步扩大许可范围,但中资机构的“红线”已成共识,不会放宽。这一年的政策变化提醒企业:数字资产虽有潜力,但绝非速成捷径,必须深度嵌入合规框架之中,才能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监管的智慧在于引导而非扼杀,华语圈将在全球Web3版图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相关推荐:观点—英国为何需要更清晰的监管框架,以匹配其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