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顶级网红MrBeast正式申请金融业务商标,计划打造服务于Z世代的银行及加密交易所。然而,其历史上的加密货币争议和娱乐形象给他在金融监管和市场信任方面带来了巨大挑战。
全球顶级网红MrBeast正式申请金融业务商标,拟打造面向Z世代的银行与加密交易所。不过,他先前的加密货币争议和娱乐化形象给其在金融监管和市场信任上造成了极大的挑战。
全球顶级网红MrBeast正式申请了金融业务相关的商标,意在打造面向Z世代的银行与加密货币交易所平台。然而,他过去在加密货币领域的争议历史以及娱乐化的公众形象,为他能否在严格的金融监管环境下赢得市场与监管机构的信任,带来了巨大挑战。
分析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动察Beating,作者:律动编辑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25年10月,野兽先生(MrBeast)向美国专利商标局提交了名为「MrBeast Financial」的商标注册申请。这位在现实生活中愿意为了拍视频而活埋自己,在虚拟世界中拥抱4.5亿粉丝的27岁年轻创业者,正计划将他的商业版图从零食、快餐扩展到银行、投资、甚至加密货币交易平台。
根据申请文件,他打算打造一个涵盖加密支付、小额贷款和投资管理的SaaS平台。随着他的商业帝国估值冲破50亿美元,野兽先生正准备闯入一个充满信任挑战、风险考量与严密监管的金融领域。
这并非偶然的跨界,他此前已拥有零食品牌Feastables及虚拟连锁餐厅MrBeast Burger。然而,金融服务的本质与娱乐产业完全不同,它直触人们最敏感的神经。更关键的是,去年他就曾因加密货币投资争议登上风口。区块链研究者指出他利用影响力在多个项目中「割韭菜」,获利超千万美元。
如今,带着这些争议,他试图用数亿以Z世代为主的粉丝基础,进入一个受到严格监管的金融世界。这实际上是一场豪赌:赌注是他的声誉,筹码是年轻一代的信任。这场赌局的成败或将重新定义流量、金融和信任之间的关系。
传统银行正在逐渐失去未来的基础。
年轻一代不再钟情于那些用大理石柱和防弹玻璃打造的银行金库,而更倾向于数字化、用户体验优越的金融工具。他们更换银行的频率是父辈的两到三倍,但并非为追求更高的存款利率,而是为了获得更优质的数字体验和服务。
只有16%的Z世代表示“非常信任”传统银行,而这个比例是千禧一代的两倍,甚至远远高于婴儿潮一代的接近三倍。这说明他们更看重操作的便利性和个性化体验,而非悠久的历史或制度背书。

对生活在算法与屏幕中的Z世代而言,静态的制度信任已不再足够,而是渴望实时、动态、可感知的信任体验。例如,界面友好的App、快速响应的客服、完全个性化定制的产品,远比百年历史的传统银行更能赢得他们的青睐。
更深层的原因则在于对传统金融体系的根本不满。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的洗礼后,他们目睹了大银行的救助程序,普通民众承受的失业和财富缩水的痛苦,以及频繁曝出的数据泄露和腐败丑闻。他们对华尔街精英的道德底线产生天然怀疑。这些经历塑造了他们对传统金融机构的本能抵触。
绝大多数Z世代受到金融“网红”(即金融意见领袖或KOL)影响,通过社交媒体,学习投资知识、了解新兴金融产品,形成了融合娱乐、社交和个人价值观的复杂生态系统。他们期待金融服务不只是冷冰冰的数字游戏,而是能理解他们、回应他们、甚至诉说他们价值观的合作伙伴。
野兽先生捕捉到了这个机会。他与粉丝之间早已超越了传统的品牌-消费者关系,形成“准社会互动”(quasi-social interaction):粉丝通过持续关注和互动,与内容创造者建立了一种情感连接,仿佛成为生活中的朋友。
他每周推出的极端挑战富豪秀,如让无数孩子挑战“最强壮的人”、在废墟中生存100天、活埋50小时,背后都伴随着不断的现金赠送。这些现金、汽车甚至房子,总价值数千万美元,不仅作为营销手段,更是可信度的体现,是他与粉丝信任契约的直接兑现。这些“看得见的慷慨”传递出诚信与真诚,比任何华丽的品牌广告都更具说服力。
2024年,野兽先生与金融科技公司MoneyLion合作,发起了价值420万美元的赠款活动,凭借他的影响力吸引大量年轻用户下载应用。这个成功引发的直观效果是:把粉丝“流量”转化为“金融资产”的效率大大提升。这也让他萌生了“自己掌控生态,从内容创收到金融变现”的想法。
传统银行常以历史、制度和政府背书为信任凭借,而他则以“即时表演”、算法放大信任。从静态的制度依托,到动态的科技赋能,二者背后逻辑天差地别。而年轻一代对传统金融的抵触,又源于其“在透明度和道德上的瑕疵”。长年来,金融行业在全球信任排行榜中的位置一直靠后,年轻人的不满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在利益面前的道德失守。
那么,过去在加密世界留下“污点”的野兽先生,如何成为他们的“金融救世主”?
2024年10月,区块链侦探SomaXBT在X(原Twitter)平台发布详细报告,剖析了野兽先生在加密货币领域的另一面。这份报告追踪了多个与他关联的钱包地址,指控他参与了多起“割韭菜”的项目。这些指控基于区块链交易的公开透明纪录:每笔交易都无法抹除、无法否认,具有极高的可追溯性。

最具代表性的是SuperFarmDAO项目,他在预售阶段投资10万美元,获得100万枚代币,并利用个人影响力推升项目热度。之后开始抛售,最终实现“割韭菜”:不少散户因盲目信任他的背书而跟进买入,最后在他卖出时遭遇币价崩盘,散户惨遭套牢。据估算,野兽先生从这些项目中获利总计超过1000万美元。这些操作在法律角度可能并无违规,因为他没有明确承诺长期持有,且当时市场监管模糊。然而,从道德层面,他的行为引发巨大争议——利用影响力操纵市场,牟取短期暴利,严重损害项目和行业信誉。这让加密社区的很多人觉得,他实际上是在复制华尔街的游戏方式。
团队对此的回应是:投资由第三方管理,他本人并不直接参与决策,但这一解释难以服众。毕竟,他的名字和影响力,仍是吸引散户的最核心因素。当他在视频或社交媒体上提及某些项目时,粉丝们会自动视为“背书”,子弹虽然由他人扣下,但都刻着他的“名字”。
至此,时间来到2025年10月,距离SomaXBT揭露不到一年,他又提交了“MrBeast Financial”商标。更引人注目的是,他所宣传的服务中,竟然包括“加密货币交易所”和“去中心化交易所运营”,这正是他曾在争议中的领域。似乎在发出一个信息:昔日的“镰刀”兄弟,转身要成为“合规庄家”。
这背后有两种可能的路径:
不论哪条路径,他都必须面对一个核心问题:信任。金融行业的根基在于信任,一旦破裂,修复的成本将是指数级的。为此,他需要说服监管机构:一个曾经“割韭菜”的网红,是否具备管理消费者资金的“审慎”能力?
更何况,监管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上。
2025年,美国加密货币监管局面出现微妙转变。7月31日,SEC主席Paul Atkins宣布启动“Project Crypto”,旨在改革证券法、推动创新。此前几年,SEC对加密行业保持强硬态度,多次起诉Coinbase、Binance等交易所,试图将大部分加密资产纳入证券监管。但到2025年,形势开始变化。
9月29日,SEC与CFTC举行联合圆桌会,讨论加密现货交易的监管框架,首次显示两个机构合作意向,标志着美国加密监管进入新阶段,从“高压打击”逐步转向“规则明晰”。

对于渴望进入加密金融的企业而言,此为难得的窗口期。监管部门释放出友好信号,试图在保护用户和鼓励创新间找到平衡。根据美国专利商标局的时间表,“MrBeast Financial”商标预计2026年中接受审查,年底可能获批或否决,整个平台在2027年前后才可能正式上线。
但“窗口期”并非“通行证”。它伴随复杂的监管挑战,包括:
在州级层面,挑战更为繁琐。美国的金融监管实行联邦与州双重体系,跨州经营需要获取多份合同许可,且各州法规不同,申请繁琐且成本高昂。这对以“年轻散户”为主要对象的野兽平台,无疑会成为巨大考验。
监管机构会问:以“极端内容”为品牌特色的创作者,是否拥有管理存款与投资的“审慎性”?这关系到“风险文化”与“治理能力”。管理层的诚信、专业性与历史表现,都会被严密审视。
例如,数周前,他的“你愿意为50万美元冒生命危险吗?”的视频引发广泛争议。视频中,专业特技演员在模拟火灾建筑中逃出,野兽辩称安全措施“严格到超乎想象”,但批评者觉得这种高风险玩法,传达了一种“为了钱可以冒生命危险”的危险价值观,可能对年轻观众产生负面示范作用。
类似地,品牌在金融产品设计中,也要考虑“风险控制”。如果“疯狂”内容的创业者,设计出高风险、高回报、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产品,后果可能十分严重。金融产品的开发需要专业、道德监督,任何利用影响力“收割韭菜”的做法,都可能引起监管机关的关注与审查。
野兽先生的挑战格外复杂:在证明自身合规和公正的同时,还要修复因过去争议而受损的品牌形象。在有限的监管窗口期内,做出“智能的平衡”:既保持“疯狂”的个人魅力,吸引年轻粉丝,又要展现“审慎”的责任感,获得监管认可。这场“刀锋舞步”,一失误,可能全盘皆输;但若成功,将开启一个全新的金融生态——用亿万粉丝的信任,变成实实在在的金融资本。
野兽先生的金融“冒险”,不只是一场商业试水,更是当前时代“信任”本质的最前沿探索。
它整合了三大趋势:网红经济的金融化、Z世代对传统金融的反叛、以及加密货币的渐进合规。2025年,这三股力量交汇,孕育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窗口”,同时也带来巨大的风险。
如果他成功了,或许能证明:信任的生成机制已发生彻底转变。不再仅靠历史积淀和制度背书,而是通过个人魅力、算法放大,快速在短时间内建立信心。这会对传统金融体系带来巨大冲击,可能让“百年老店”在Z世代心中变得“泡影”。
这将迫使传统银行重新思考年轻用户的需求,学习“算法思维”,拥抱“社会化”运营,甚至借助网红影响力进行合作,重新建立与年轻人的信任关系。
同时,也为内容创造者开启了新变现路径:不只是广告和商品,还可以成为金融服务的直接提供者。未来,可能出现“网红银行”、“网红基金”、“网红保险”等新模式,将“流量+信任”边界重新塑造。
但如果野兽失败了,也会再次印证那句老话:流量能制造奇迹,却难以创造真正的信任。在金融行业,任何道德瑕疵与合规漏洞,都可能引发“信任崩塌”。影响力虽能吸引关注,却难以转化为“责任”这一最宝贵的资产。
它也会提醒监管机构:网红带动的金融创新,不仅需要更系统的审查,更需要明确、细致的规则。当“亿级粉丝网红”入局,影响力是否构成“系统性风险”?粉丝关系转变为金融关系时,如何确保消费者权益不受侵害?
野兽的品牌,建立在“奇观”和“极端”上——活埋、极限挑战、极端场景,这些都在打破常规、制造惊喜,但金融行业更需要“稳定”和“长远”。
他能在娱乐与专业间找到平衡吗?是否能打造一个既有“娱乐”调性,又具备“可信”要素的金融品牌?这关系到个人“身份认同感”的考验——当一个以“疯狂”出名的创作者,试图说服你把血汗钱交给他管理时,他是在开创新的品牌边界,还是在逐步稀释品牌内核?
也许,他会开创一个全新模式:既保持娱乐魅力,又具备金融专业。也可能最终发现,两者天生不兼容,必须在两个极端中抉择。无论如何,这场“赌局”已正式开启,就在我们面前展开,迫使所有人重新思考:在这个人人都是媒体的时代,信任应交给谁?是那些穿西装、用我们听不懂术语的机构,还是那个在屏幕上带来欢乐和梦想的“网红”?
当第一个用户在“MrBeast Financial”上完成第一笔交易,无论是“买入”还是“卖出”,都将投下一票,为这个时代的“信任难题”答卷。而亿万年轻人,也将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共同书写这场关于信任的未来实验。
相关阅读:ARK Invest支持的公司已成为美国境外最大的以太坊(ETH)持有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