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区块链 >   正文

曼昆洞察 | 区块链薪资支付,加密货币薪酬背后的复杂性与挑战

加密货币薪酬不仅仅是一种支付方式的创新,它在世界主要法律管辖区都面临着金融牌照、劳动法、税务和反洗钱等多项监管挑战,其实质是一种受到严格监管的金融活动。

加密货币发薪并不仅仅是支付方式的创新,它在全球多个法域都面临着包括金融牌照、劳动法、税务以及反洗钱等多重严格的监管挑战,本质上是一项受严格监管的金融行为,企业在操作过程中必须合规以避免违规风险。

曼昆研究 | 加密货币发薪,真的是“换种方式发工资”那么简单吗? 市场分析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曼昆区块链法律服务,作者:邵嘉碘律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近年来,随着Web3、远程办公、DAO雇佣等新模式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尝试用稳定币(如USDT、USDC)向员工或承包商发放薪酬。理由非常简单:跨境转账快速、手续简便、全球通用,这些优势促使加密货币发薪成为趋势。

表面看,这是顺应时代的自然演变,但从法律角度来看,这远非“换一种支付方式”那么简单。发币发薪涉及货币兑换、支付结算、反洗钱、劳动法律、税务合规等诸多法律体系,操作不当很容易从“创新”变成“违规”。

加密发薪的三种主要操作模式

根据实际经验,目前加密货币发薪的主要模式可分为:

  1. 自发自付

企业自持稳定币钱包,直接向员工的钱包发放工资,无需中间平台。

  1. 委托第三方代发

企业将工资(法币或稳定币)支付给专业的发薪平台,由平台进行发放管理。

  1. 混合模式

企业通过境外实体或合作支付方,将法币兑换成稳定币后再向员工发放薪酬。

这三种模式看似相似,但在监管落点上却大相径庭:

  • 自发自付:流程简单,但需妥善处理税务和劳动法规风险;
  • 委托代发:可能引发虚拟资产服务提供者(VASP)或货币服务业务(MSB)等牌照要求;
  • 混合模式:涉及跨境支付及反洗钱的监管问题。

关键点在于:你是否“为第三方”处理加密资产。

不同地区关于加密货币发薪的法律监管依据

1. 香港

目前香港尚无专门的“加密发薪”牌照体系。现有的两大牌照类别——MSO(货币服务经营者牌照)VA 1号牌照,都不能直接涵盖相关业务。

首先,MSO不能涵盖虚拟资产

根据香港的《打击洗钱及恐怖分子资金筹集(金融机构)条例》(Cap.615)及相关指引,MSO仅允许经营法币的兑换与汇款。虚拟资产(如USDT、BTC)不属于“货币”,因此持牌企业不得提供加密资产的兑换、转账或发薪服务。部分OTC商以MSO身份进行虚拟资产兑换的做法已引起监管关注,香港金融管理局(FSTB)和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FC)正筹划出台“虚拟资产OTC牌照”以规范此类行为。

其次,VA1号牌照也不涵盖发薪业务

SFC颁发的VA1号主要针对虚拟资产的经纪或交易平台业务,内容限于撮合交易或执行买卖指令,不包括工资支付或奖金支付场景。券商用USDT向员工发薪,将超越牌照范围,构成非法经营。

结论:目前香港没有任何牌照可以合法支持加密货币发薪。企业需要通过自发自付(企业自行使用稳定币支付,合同中用港币为计价货币)或境外代发(在符合相关区域法律框架的第三方机构操作下)途径进行合规操作,并严格处理劳动法、税务和反洗钱等合规要求。

2. 新加坡

新加坡的《支付服务法》(PSA)已明确覆盖加密货币支付核心环节。虚拟资产(DPT:Digital Payment Token)定义为“数字支付代币”,从事DPT买卖、转移、托管或兑换的企业,都必须取得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的许可。

因此,如果企业或第三方平台在新加坡代表客户将法币兑换成稳定币后发放薪酬,即属于DPT服务范畴,需申请相应的标准或主要支付机构(SPI/MPI)牌照

虽然《雇佣法》未明确禁止以加密资产支付工资,但企业必须确保员工书面同意接受以加密资产支付,且以法币计价核算工资,同时履行所得税申报义务。

结论:在新加坡提供加密货币发薪服务,必须拥有PSA下的DPT牌照或与持牌机构合作,否则将视为非法支付业务。

3. 美国

美国对企业使用加密货币发薪并非禁止,监管角度复杂多样。

《公平劳工标准法》(FLSA)及多数州法律要求工资以美元现金或等价票据支付。因此,企业若想用加密货币支付,必须提前确保:

  • 员工已书面同意接受以加密资产支付部分薪酬;
  • 支付符合最低工资标准;

此外,若由第三方平台代为收取法币、转换并发放虚拟货币,则属于货币转移业务,须在美国金融犯罪执法局(FinCEN)注册为货币服务业务(MSB)并取得各州相应的发放许可证(MTL)。

比如,Bitwage即在FinCEN注册并履行反洗钱义务。税务方面,美国国税局(IRS)将虚拟资产视为财产,发放加密工资时须按发放当天的市价申报,并预扣相关所得税。

结论:美国允许加密货币发薪,但必须严格遵守劳动法、税务法规及反洗钱监管,无牌运营即属违法。

4. 欧盟

欧盟《加密资产市场监管规章》(MiCA)自2024年6月起分阶段实施:

  • 稳定币(ART/EMT)发行自2024年6月30日起生效;
  • 加密服务提供商(CASP)相关规定自2024年12月30日正式生效。

根据MiCA第60条,代表第三方转移加密资产等行为视为CASP活动之一。这意味着在欧盟提供代表客户进行加密货币薪酬发放的企业,必须申请并获得CASP许可,同时遵守反洗钱及旅行规则(Travel Rule)。

各成员国劳动法仍要求用法定货币支付工资,若以加密货币支付,则应以法币为基础核算,并获得员工书面同意。税务方面,企业须按发放日市场价进行折算,代扣个人所得税及社会保险,员工后续变现增值部分亦可能需缴资本利得税。

结论:在欧盟进行加密货币发薪,必须持有CASP许可证,发薪通常作为补充激励手段,核心依然是法币计价和税务合规。

5. 中国内地

中国内地明确禁止一切形式的加密货币支付。根据人民银行等十部委发布的《2021年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虚拟货币不得在市场上流通,也不得用作货币。

《劳动法》和《工资支付暂行规定》规定工资必须以人民币支付,不得以实物或有价证券替代。由此可见,企业在境内直接以USDT、BTC等支付员工薪酬,涉嫌违反劳动法规与外汇管理,构成非法经营。部分Web3项目通过境外实体签约,通过境外链路发币支付境内员工,但仍存在逃汇和刑事责任风险。

结论:在中国境内直接使用加密货币发薪是非法的。若涉及境外操作,必须提前规划合同与汇兑路径,谨防触碰监管红线。

五大核心合规风险点

加密货币发薪是一项涉及金融、税务、劳动法规和外汇管理的复杂行为,一旦操作不当或法律认定出现偏差,企业极易陷入灰色地带甚至违法。以下五大风险点是所有考虑“发币发薪”的企业必须重点防范的:

1. 监管属性风险:是否已构成“金融业务”?

很多企业误以为“只是在发工资”,监管不会介入。然而,若企业或第三方服务商代替雇主收取法币,兑换成稳定币再转入员工钱包,从多国监管角度看已构成资金转移或支付服务——需要相关牌照才能合法运营:

  • 新加坡:依据《支付服务法》,属于DPT(数字支付代币)相关的支付服务,须持牌。
  • 美国:此行为被认定为货币传输(Money Transmitting),需注册成为MSB及获得州级货币转账许可证(MTL)。
  • 欧盟:根据MiCA第60条,此行为认定为CASP(加密资产服务提供商)业务,需获得许可。

综上,一旦你“为他人发币”,即意味着进入了金融服务范畴,必须先取得相应牌照,合法合规才能持续运营。

2. 反洗钱(AML)风险:链上转账并非监管空白

虚拟资产的跨境流动极易被滥用于洗钱。若企业或平台未履行KYC(客户身份识别)和交易监控义务,可能被认定为协助洗钱行为。关键风险点包括:

  • 未核实员工真实性及钱包归属;
  • 未保存完整的发薪记录或链上交易证明;
  • 缺乏可疑交易监控和报告机制。

各地监管机构已将加密货币薪资纳入AML管控范围:

  • 欧盟:遵循Travel Rule(旅行规则),传递交易双方身份信息;
  • 新加坡MAS及香港FSTB:要求虚拟资产服务商持续施行尽调;
  • 美国:FinCEN要求MSB建立可疑交易报告(SAR)制度。

建议:即使是自发发薪,也应建立基本的KYC、交易记录和风险控制体系,以备审查、税务或银行核查时自证清白。

3. 税务风险:发币支付并非免税,币价波动带来复杂性

无论币种如何变动,工资的税务处理仍应以法币作为基础。企业未在发放当天明确折算汇率、预扣税款,可能造成逃税或财务错误。具体包括:

  • 美国:IRS将虚拟货币视为财产,发薪时须以当日市价申报收入,并预扣相应税款。
  • 欧盟与新加坡:企业需以发放当日的市场汇率折算工资,代扣个人所得税和社保,员工变现后亦可能面临资本利得税问题。

实务上,币价波动、支付时间点、会计处理等都可能引起税务错配。建议:

  • 统一使用法币作为工资支付的基准货币;
  • 详细记录支付的时间、数量及汇率;
  • 聘请熟悉虚拟资产税制的专业会计师,确保申报合规。

4. 劳动法风险:员工同意并不等于合法

多地区法规规定,工资应以法定货币支付。除非员工明确书面同意接受以加密货币支付,并且用法币计价合理,否则企业可能被认定为未遵守劳动法规。例如:

  • 中国大陆和多数美国州:工资必须用人民币或美元等法定货币支付;
  • 香港《雇佣条例》:工资应以港币或合同中约定的货币支付;

因此,未经员工同意或未确保以法币为基础的支付,风险很大。常见问题包括:

  • 员工因币价下跌主张未领足额工资;
  • 社会保险、公积金难以按加密资产计算;
  • 劳动仲裁不认可链上交易凭证作为支付证据。

建议:采用“法币计价+员工同意+补充协议”方案,完善转账记录与合同文件,以确保合法合规。

5. 跨境资金与外汇风险:链上自由≠资金自由

企业在进行跨境发薪时,链上转币虽然方便,但不等同于合法的国际汇款。风险点包括:

  • 在中国大陆,任何绕过银行体系的境外转币均可能被认定为逃汇或非法支付;
  • 在香港和新加坡,若发薪对象在境外,企业仍需履行资金来源申报及相关反洗钱义务;
  • 银行会加强风险控制,一旦发现频繁出境或链上出金,账户可能被冻结。

灰色操作比如“境外母公司链上发币,境内员工收币”虽然看起来灵活,但同时会触发外汇管制、税务以及刑事风险。建议:应通过在监管严格的境外实体(如持牌的PSA-DPT、MiCA-CASP、MSB等)执行发薪,并留存资金来源、交易记录和雇佣合同,避免直接从大陆账户进行兑换或转账,以降低法律风险。

总结:链上跨境无国界,资金仍有国界。

全球范围内的合规实践案例

加密货币发薪不是监管的禁区,一些地区已经进入监管试点和合规创新阶段。以下是代表性机构和案例,展示企业如何在符合法规的框架下实现加密薪酬的合法发放。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持牌、留存记录、可核查、可追责,这是Crypto Payroll摆脱灰色地带的唯一路径。

:加密货币发薪,既是趋势,也是监管考题

加密货币发薪的未来毫无疑问会成为跨境用工的重要支付方式,但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闯过三大关卡:

  • 牌照风险——你的运营模式是否涉及受监管的金融服务?
  • 反洗钱风险——资金来源及流向能否提供合理证明?
  • 劳动法和税务风险——你的支付方式能否被认定为合法“工资”?

合规不是障碍,而是保障。在监管日益趋严、银行风险控制不断强化的今天,合规发币发薪,是必然的底线要求

相关阅读:迈阿密市长Francis Suarez 透露,他的比特币薪酬已上涨了300%。

最新快讯
快讯加载中...
查看更多
热门币种
BTC比特币
60,963.61 USDT
¥435,103.38
-2.72%
ETH以太坊
3,368.69 USDT
¥24,042.67
-0.3%
BNB币安币
570.68 USDT
¥4,073.00
-0.28%
USDT泰达币
1.02 USDT
¥7.25
-0.19%
SOL
135.96 USDT
¥970.36
+7.66%
USDC
1.00 USDT
¥7.15
-0.01%
TON
7.59 USDT
¥54.14
+4.55%
XRP瑞波币
0.47720 USDT
¥3.41
+0.48%
DOGE狗狗币
0.12210 USDT
¥0.87140
+2.43%
ADA艾达币
0.39050 USDT
¥2.79
+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