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创作在著作权、人格权及司法秩序领域引发的多重侵权风险,包括未经授权训练模型、生成虚假案例及滥用名人形象,急需法律规制和行业自律。
人工智能(AI)在创作领域引发了诸多关于著作权、人格权和司法秩序的侵权风险,包括未获授权利用数据训练模型、生成虚假案例、滥用明星肖像等现象。这些问题亟需法律明确规范和行业自律措施的加强。
市场分析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相关的法律风险也在快速升温。AI生成的虚假法律案例被用作证据基础,虚假的明星形象在各种推广中大量出现,带来严重的侵权和法律纠纷……. 近期多地法院披露了首个涉及AI领域的“典型案例”,涉及范围覆盖人格权、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这为AI创作浪潮敲响了警钟。今天,飒姐团队将与大家探讨一些近期关于人工智能的热点事件,以及潜在的侵权风险和防范措施。
1、关于“美杜莎”著作权侵权案
2025年1月3日,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法院裁定了中国首例关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著作权侵权案。被告为某平台用户,他从《斗破苍穹》系列动画中截取了20余张美杜莎形象的图片,制作成美杜莎图包,随后利用平台的“训练LoRA”功能,将这些图像作为训练素材,生成了两款美杜莎特定模型。
法院指出,被告李某为追求商业利益,将美杜莎的相关素材用于模型训练、模型发布和使用阶段,复现了原作的独创性表达,并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了“美杜莎”图集和短视频,这构成对原告拥有的复制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害。
人工智能强大的创作能力极大便利了内容的快速生成,满足多样化需求。但在实际应用中,用户必须牢记,利用AI进行创作绝非无限制,必须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不得未授权使用他人作品进行训练或生成类似内容,谋求商业利益时更需特别谨慎。
2、律师在诉讼中提交虚假案例的风险
北京市通州法院审理了一起股权代持商事纠纷。原告的律师为了增强辩论力度,向法院提交了某上海一中院的案件编号为(2022)沪01民终12345号的参考案例,但此案件实际上是民间借贷,用于虚构事实。该律师通过反复向AI提问整理案件细节,未经核实便将AI生成的内容作为法律依据提交法院。
审判中,法院发现这个虚假案例后,严肃警示律师行业滥用AI辅助生成虚假证据的风险。AI作为律师的辅助工具,应当配合严格的事实核查,确保提交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绝不可滥用或依赖虚假信息,扰乱司法秩序。
3、明星合影“快速制作”的侵权风险
近期,“零成本与偶像合影”、“AI明星合照”、“与偶像零距离”等话题频登热搜。多款大模型和修图软件纷纷推出“AI合影”功能,甚至提供详细操作教程,但这些行为潜藏着较高的法律风险:
1、AI创作遭遇侵权
近期,有用户反馈其利用AI设计Prompt,反复迭代生成图片、进行剪辑、配乐、后期制作,制作出一部作品上传平台,但被两家游戏公司未经授权,直接采用于广告,涉嫌侵犯著作权。
飒姐团队认为,只要AI生成作品符合“独创性+智力成果”条件,便应享有著作权保护,视为一部具有审美和创新价值的视听作品。因此,面对侵权行为,建议用户采取以下措施:
2、个人形象被AI换脸的法律风险与应对
某演员因深夜工作被侵入多个直播平台,用AI深度合成其形象和声音,进行虚假直播带货,欺骗消费者。这不仅侵犯了其肖像权和声音权,也可能带来消费者误购低质商品的风险,涉嫌严重侵权行为。
法律上,使用虚假形象进行商业活动,侵犯了《民法典》中关于人格权的保护规定》,演员有权要求停止侵权、下架内容、清除不良影响,并索赔经济损失。
同时,直播平台如果未尽到合规审查义务,也可能承担连带责任。这警示运营者必须加强内容监管,防止数据滥用和虚假信息的传播。
“美酒虽好,不可贪杯。”技术的革新带来便利,但也伴随着风险。未来,法律的任务在于在激励创新的同时,强化规则,保护创作者和公众权益。深入研究、规范治理,是实现科技与法律良性共生、推动数字社会健康发展的关键。
相关推荐: AI交易机器人快速崛起,专家警告应警惕其潜在风险,不应盲目当作“印钞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