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区块链 >   正文

韩国互联网巨头 Naver 收购 Upbit,加密市场迎来“巨头争霸时代”?

韩国财团引领、迅速推进、注重实用性,韩国拥有独特的加密行业发展路径。

韩国的加密行业发展模式由财阀主导,具备快速推进与务实的特点,形成了其独特的生态体系。

韩国最大交易所 Upbit 将被 Naver 收购,加密市场进入“财阀时代”? 分析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TechFLow 深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韩国Blockchain Week(KBW)正在首尔火热举行,众多加密行业从业者的关注点都集中在韩国市场上。

据韩国东亚日报报道,韩国互联网巨头Naver计划与最大加密交易所Upbit的母公司Dunamu进行股份交换,此举将使Dunamu成为Naver的子公司。

这意味着,韩国最大的互联网企业将掌控国内最大的加密货币交易平台。

目前,韩国的加密市场极为活跃。五大交易所的注册用户已超过960万,占总人口的约18.7%。其中,Upbit占据了超过80%的市场份额,日均交易量常突破100亿美元。而韩元已成为全球第二大以韩币计价的交易法币,仅次于美元。

在本月初举行的Upbit开发者大会上,Dunamu发布了基于Web3的GIWA Chain区块链和GIWA钱包。该Layer 2解决方案采用OP Rollup技术,展示了Upbit的技术野心和未来布局。

这次股份交换交易并非毫无预兆。今年7月,双方宣布合作开发韩元稳定币;9月,Naver又收购了Dunamu旗下证券交易平台70%的股份。似乎这些都是联合全面收购的前奏。

目前,Dunamu的估值约为8.26万亿韩元(约60亿美元)。若交易成功,这将成为韩国加密行业史上最大规模的并购事件。

Naver是谁?韩国版谷歌+腾讯

Naver是韩国最大互联网公司,市值约500亿美元。在韩国,其地位相当于谷歌与腾讯的结合。它几乎垄断了70%的搜索引擎市场,并通过旗下产品打造了庞大的互联网生态系统。

尽管海外中文用户可能不甚熟悉Naver,但一定熟悉LINE。LINE是Naver的子公司,在日本和东南亚拥有超过2亿用户,是亚洲主要的即时通讯软件之一。

Naver的业务远超搜索和通讯,金融科技也是其重点布局之一。旗下的Naver Financial是韩国最大规模的金融科技平台,Naver Pay是韩国主要的移动支付工具,拥有3000万用户,几乎覆盖一半以上的韩国人口。从在线购物、线下支付,到转账和理财,Naver Pay已经深入韩国人的日常生活。

类似全球其他科技巨头,Naver通过核心的搜索引擎吸引用户,不断扩展服务生态,从而形成粘性极强的用户体系。

在金融领域,Naver持续加码。2019年成立Naver Financial,2020年推出数字银行服务,2024年获得证券经纪牌照。今年九月,Naver Pay以686亿韩元收购了Dunamu旗下的证券平台Securities Plus的70%股权。

如今,收购Upbit几乎成为Naver金融版图的最后拼图。一旦完成,Naver将拥有:

  • 支付工具(Naver Pay)

  • 证券交易(Securities Plus)

  • 加密货币交易(Upbit)

  • 即将推出的韩元稳定币

这种垂直整合的模式,使Naver能够提供从法币到加密资产的完整金融生态链。更重要的是,通过LINE的海外用户(超过2亿),这套体系有望走出韩国,拓展到整个亚洲市场。

韩国特色:财阀遇上Web3

Naver收购Upbit并非个案,而是韩国大企业全力布局加密市场的最新体现。

Kakao布局更早,2019年推出了公有链Klaytn,通过KakaoTalk的5千万用户推广Klip钱包。KLAY代币目前在全球市值排名前50。今年九月,Klaytn与LINE曾合作的Finschia链宣布合并,组成新一代的Kaia链体系。

三星也从硬件入手。自2019年Galaxy S10系列起,三星的手机内置加密钱包功能。三星SDS也为企业客户提供区块链基础设施解决方案。虽未直接运营交易所,但其在底层技术和基础设施层面的布局非常明显。

传统金融机构方面,也在加速切入。2023年8月,KB金融、新韩金融等8家银行共同宣布合作开发韩元稳定币项目,这与Naver和Dunamu推动稳定币的行动时间几乎同步,体现出行业的高度协调。

在韩国,财阀式的行业布局相当普遍。韩国经济长期由几大财阀主导,前十大财阀贡献了国民生产总值的主要部分。当新兴产业出现时,这些财阀会迅速建立主导地位,借助资源优势抢占先机。

Dunamu成立于2012年,2017年推出了Upbit。在韩国这个竞争激烈、产业集中的市场环境中,能独立估值达到8.26万亿韩元已非易事。如今加入Naver生态体系,或许是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根据过往资料,韩国大型企业进入加密市场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资源投入巨大且快速。 Kakao从开发区块链到Klaytn上线,仅用一年左右时间;Naver从宣布稳定币合作到全面收购Dunamu,仅两个月左右。
第二,与政府政策高度配合。 今年,韩国暂停央行数字货币(CBDC)项目,转而积极支持私营企业开发稳定币。这一政策转变,正值企业加快布局加密产业之际。
第三,构建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 Naver有自己的支付系统和金融生态,Kakao有自建的区块链和钱包,银行联盟也在推动自己的稳定币。每个财阀都在维护各自的生态,用户的跨生态迁移成本较高。

这种集团化运营导致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公开数据显示,Upbit曾占据韩国市场73%左右的交易量,Bithumb约为25%,其余由Coinone、Korbit等瓜分。伴随Naver收购Upbit,市场的垄断压力或将加大。

韩国的“财阀主导、快速发展、务实应用”的产业模式,塑造了其特殊的加密行业发展路径。

虽有人担心这略显中心化,但韩国人似乎更关心便利性和安全性。实际上,约有20%的韩国人口参与过加密交易,优先关注的依然是使用体验和安全保障。

全球加密市场的“新财阀时代”

不仅是韩国,全球范围内的加密市场也在经历从草根创业走向巨头垄断的转变。

以中东为例,币安今年获阿布扎比主权基金投资,虽然金额未公开,但传言资金达数十亿美元。迪拜王室积极支持多个区块链项目,意在将迪拜打造为“全球加密之都”。沙特的公共投资基金(PIF)也在布局区块链技术。

美国则采取不同策略,依靠传统金融机构逐步整合加密市场,并将其纳入资产类别范畴。随着政策友好,华尔街许多巨头纷纷入场。贝莱德推出比特币ETF,富达提供托管服务,高盛加入加密交易阵营,Coinbase逐渐向机构市场倾斜,普通散户逐渐谢幕。

日本的情况相对复杂。乐天早在2018年收购加密交易所,SBI控股也掌握日本主要的加密平台之一,但整体布局偏于保守,更像是防御性投资而非激进扩张。

不同地区的策略反映了各自对加密货币的理解:有的追求主流合规化,有的偏向技术创新和社区主导。总结来看,更多的独立加密企业逐渐边缘化,吸引力强的资产由机构大规模持有。

比如,主要的CEX交易所和基础设施公司(如稳定币项目)为了合规考虑,或逐步接受传统资本投资,或谋求上市。BTC和ETH成为企业大规模储备和财务规划中的宠儿。

更宏观来看,加密市场正出现分层:由机构主导、合规化、中心化的市场层面,有ETF、托管、牌照交易所;而边缘则是社区驱动、实验性、去中心化的市场,如Perp DEX和Meme。

这个分层现象的出现,或许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它反映了产业的多样化与发展路径的差异。

(注:如果Naver收购Dunamu,或将引发行业新的变局。)

最新快讯
快讯加载中...
查看更多
热门币种
BTC比特币
60,963.61 USDT
¥435,103.38
-2.72%
ETH以太坊
3,368.69 USDT
¥24,042.67
-0.3%
BNB币安币
570.68 USDT
¥4,073.00
-0.28%
USDT泰达币
1.02 USDT
¥7.25
-0.19%
SOL
135.96 USDT
¥970.36
+7.66%
USDC
1.00 USDT
¥7.15
-0.01%
TON
7.59 USDT
¥54.14
+4.55%
XRP瑞波币
0.47720 USDT
¥3.41
+0.48%
DOGE狗狗币
0.12210 USDT
¥0.87140
+2.43%
ADA艾达币
0.39050 USDT
¥2.79
+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