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资产市场正由“叙事驱动”向“价值与实际应用驱动”转变,基础公链的高价值目前依赖于投机收益,但在未来十年,成功者将是那些能够吸引用户、在链上实现真正应用的平台。
加密资产市场正从“叙事驱动”逐步转向“价值与实际采用”驱动。底层公链的高估值主要依赖投机性收入,而未来十年真正的赢家将是那些能够聚合大量用户,并推动链上真实应用的平台。
市场分析
近年来,加密行业一直坚信一个核心逻辑:只要机构加入、监管环境变得更友好、ETF获批、稳定币被大型企业采用,市场就会迎来爆发。然而,随着这些利好几乎全部兑现——例如现货ETF的推出、多国监管政策趋于宽松、传统金融巨头探索链上支付——市场的价格表现并未达到预期的大幅上涨。
这并非由于利好不足,而是市场结构已经发生变化。如今的加密资产在“预期”层面早已提前反映上涨,一旦实际事件逐步落地,反而难以继续推动估值的快速扩张。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采用(应用)与资产价格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线性关联。过去依靠叙事推动的数十倍涨幅时代已经结束,机构的进入不再意味着无限制的上涨,而是将加密资产带入一个更加接近传统金融的估值框架:利好需要现金流验证,真实采用需要数据支撑,用户增长必须是真实且具有持续性的。
在此框架下,“ETF上线”“监管政策优化”等事件,更多起到夯实基础设施的作用,而非直接引发价格的暴涨。市场正由“故事驱动”转向“模型驱动”。
除了比特币之外,整个加密市场的市值大约在1.5万亿美元左右,但活跃用户仅有几千万规模。这表明:行业实际上是在提前为“未来潜在的使用量”买单,而不是为当前的实际价值付费。
比特币的市场叙事已在全球范围内深入人心,它被视作数字黄金,市值逻辑可以参考黄金,但大量其他公链、生态币、平台币的估值,更多建立在“未来必会大规模使用”的预期之上。然而,当前链上经济的实际规模、交易量和付费用户数,与它们的市值之间仍有巨大差距。
这种“预支未来”的模式带来两大风险:一是未来的使用量是否能兑现仍未可知;二是即使能够兑现,也可能不需要那么多链和代币。同时,传统科技企业正强势吸引资本的注意——拥有真实收入和庞大用户基础的AI公司,增长路径明确,叙事扎实。而加密行业大部分资产仍处于“潜在市场的期权”阶段。在估值逐步向“现金流”和“确定性”倾斜的背景下,加密行业的想象空间正被重新定价。
审视以太坊、Solana等主流公链的现金流情况,可以发现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它们最主要的收入依赖于周期性极强的“链上投机活动”。用户支付的交易手续费、小费、以及由矿工或验证者捕获的MEV(最大可提取价值)组成了主要收入来源。而这些活动本质上长期依赖于永续合约交易、清算高峰、Meme币热潮以及短期情绪的爆发。换句话说,这是“周期性赌场型”的收入,而非像SaaS或基础设施服务那样的稳定现金流。
粗略估算,将公链的市值与其年化手续费进行对比,通常可以发现市值是收入的数十倍甚至百倍。这在传统金融中意味着极高的成长预期,但这种预期基础在于“投机活动不会减弱”,而不是“真实经济被搬上链”。现实更为残酷:当市场转冷、情绪低迷、链上活跃度下降时,这类投机收入会瞬间蒸发,整个生态的单位经济模型也会瞬间暴露。本质上,高估值与低确定性现金流的矛盾,成为加密行业当前最核心的结构性难题。
基础设施的规模化建设已完成一个完整周期——包括TPS(每秒交易数)竞赛、模块化架构、跨链技术、数据可用性层等。从技术角度看,加密行业的“基础路径”已铺设得足够宽广、速度也已达标,但真正带来大量用户和经济流量的条件仍不足。
未来的关键不再是“谁能打造更快的链”或“谁的网络更便宜”,而是“谁能更有效地接触和留住用户,并促使用户在链上进行真实的行为和交易”。真正的行业赢家,很可能不是底层链本身,而是那些能够将加密技术嵌入到现实场景的企业平台:如企业级链上结算、跨境支付、原生内容平台、Web3金融服务、智能钱包和支付入口等。
类比互联网时代:修建光纤和基础设施的人并不一定拥有最大市值,掌控用户和入口的平台企业才是未来的核心。加密空间将继续商品化,单纯依靠“链的速度和容量”来溢价的模式难以持续。未来十年的核心价值,将在于那些能聚合大量用户、让链成为不可见但强大的“底层底座”的平台和产品。
相关推荐:参议员警告特朗普相关加密公司可能构成国家安全威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