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比特币 >   正文

灰度GBTC拟转型为比特币现货ETF

灰度公司凭借GBTC垄断比特币合规投资,现转型为纽交所上市公司,面临传统ETF巨头和加密投资者竞争,正从行业入口变为依赖业绩和成本的金融公司。

灰度GBTC拟转型为比特币现货ETF

灰度曾经凭借其 GBTC 产品垄断了比特币合规进入的关键通道,成为行业内最具代表性的“入口级”企业。然而,如今随着其转为纽交所上市公司,面对传统ETF巨头的竞争以及高风险加密投资者的压力,它正逐渐退出曾经的行业门槛位置,转变为以业绩和成本竞争为核心的普通金融企业。

曾握全球3%比特币(BTC)的灰度,现在要去纽交所敲钟了 市场分析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动察Beating,作者:律动编辑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23年11月13日,灰度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了其S-1招股书,准备在纽交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为GRAYS。根据招股文件,截至2025年9月30日,管理资产规模已达约350亿美元。2025年前九个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187亿美元,同比下降20%;净利润为2.03亿美元,同比下滑9.1%。

灰度曾是比特币价格的重要晴雨表。

在2020年,灰度旗下的GBTC一口气购买了约34.6万枚比特币,几乎占当年新产比特币的76%。在其最高点,一天内能购入超过1.2万枚比特币,管理规模被推升至超过150亿美元。期间,灰度几乎以买入比特币的简单方式牵动市场情绪,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灰度从“行业入口”逐渐退位,站在资本市场的舞台上,开始不断向华尔街证明自己的估值基础依旧坚挺。

一个时代的终结,往往不是谁在风暴中破产,而是曾经的行业领导者转变为普通公司,需要向市场重新解释其盈利模式与竞争优势。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虽然灰度仍有一定的盈利空间,但已难以被定义为真正的“优秀公司”。

上有巨头,下有赌徒

如今的加密金融市场,形成了一个复杂的“食物链”。灰度不再握有绝对的入口控制权,却必须应对来自两端的压力,这成为其曾经无法预料的局面。

在其上方,是贝莱德、富达等传统ETF巨头。它们通过低费率、广泛渠道布局和深厚的品牌信用,带来前所未有的市场冲击。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在券商APP中搜索“比特币”,往往会看到IBIT、FBTC等ETF,甚至是微星(MicroStrategy)等公司股票,而不是灰度的产品。投资者只会比较费率、规模和过去的走势,逐渐形成习惯,灰度的“专业托管”和“产品线广度”变得相对无足轻重。

在底层,则是一些极端的投机公司,如MicroStrategy和MetaPlanet(Metaplanet)等“赌徒型”企业持续买入比特币,并通过不断融资将比特币持仓持续扩大,股价与比特币的价值高度绑定。这些公司走得极端,把融资、加仓视为核心战略,股价在比特币涨跌时变得比市场行情更剧烈。

比如,MicroStrategy多年来几乎用所有新增融资购买比特币,截至2025年下半年,持有比特币已超过64万枚,账面价值达数百亿美元,其股价与比特币高度相关,涨跌都比比特币更剧烈。这些“赌徒”们乐于接受风险,投资也是一种豪赌。

灰度被夹在中间:对寻求低成本、便捷比特币敞口的投资者而言,它的费用显得偏高;而对愿意赌一把,追求高杠杆和高波动的投资者来说,它的产品又不够“疯狂”。

ETF巨头们以低费率争夺市场份额,DAT(去中心化资产交易公司)企业追求极端的市场刺激,灰度在两者之间苦苦挣扎,只能维系一种“体面”的形象,讲述“专业托管”“产品线广度”的故事,但已难以赢得市场的青睐。

在新兴的加密金融生态中,灰度的角色愈发像一个“中产阶层”。其资产规模尚可,但护城河正在快速缩窄,面临来自上下两端的双重压力。它在成本和渠道上难以竞争,在疯狂的投资者面前,又放不开身段。这种尴尬的定位,令人颇感哀伤。要理解灰度的现状,必须追溯其最初是靠什么成为“唯一入口”。

灰度的起点与变迁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合规买入比特币的唯一途径,几乎只有选择灰度的GBTC信托基金。GBTC的结构设计极为复杂:投资者可用现金或比特币申购份额,但不能赎回成现金或比特币;申购的份额需要锁6个月,还可以在场外市场交易,灰度每年收取2%的管理费。这种封闭式结构不断吸引资金流入,导致水位持续上涨。

在二级市场上,GBTC的交易价格长期高于其背后比特币篮子的实际价值,形成“溢价”。2021年,这一溢价常态化,甚至曾接近翻倍。在此期间,GBTC成为全球最大、最受欢迎的“数字黄金”ETF之一,华尔街广泛接受为“行业标杆”。

投机者很快发展出一种“无风险套利”策略:借入比特币申购GBTC,锁定期结束后在溢价时高价卖出,再用所得美元回购比特币,将套利利润囊中。这一策略在华尔街流传甚广,为市场提供了大量流动性和利润空间。

但好景不长。2021年2月,GBTC的溢价开始消失,甚至出现首度折价(即市价低于净值),市场情绪逐渐变得悲观。随后,受FTX崩盘等事件冲击,GBTC的折价迅速扩大,最高时接近50%,变成“烫手山芋”。

受到冲击的套利基金陷入困境。原本通过高价卖出套利的模型失效,持有者面临亏损风险。Fir Tree Capital等基金甚至将灰度告上法庭,指控其利用垄断地位收取过高管理费,并要求开放赎回以消除折价。同时,破产的三箭资本持有大量GBTC及相关信托资产,成为行业血泪的缩影。

更深层次的问题开始浮出水面:GBTC的资产被深度嵌入上一轮牛市中的杠杆链条,如借款抵押品。其中,三箭资本持有大量GBTC,其倒闭导致包括Genesis、Gemini Earn在内的多个系统性风险节点被牵连,普通投资者的储蓄也成为受害者,等待偿付的破产通知单成为最令人心碎的现实。

官司胜利与行业转折

面对不断增长的法律诉讼和信任危机,灰度改变策略,选择将自己告上法庭,控告SEC的拒绝决定。多年来,SEC一直拒绝批准实物比特币ETF,理由多是担心市场操纵和投资者保护问题。而灰度认为,转为ETF是解决折价的唯一途径——只要允许自由赎回,套利空间就会缩小,市场估值自然回归。

2022年6月,灰度正式起诉SEC。经过漫长的诉讼过程,2023年8月29日,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巡回上诉法院裁定,SEC在已批准比特币期货ETF的基础上,拒绝比特币现货ETF,行为“武断且反复无常”。

这一判决被视为行业的重要里程碑,灰度被誉为比特币合法进入主流金融市场的“勇士”。

然而,故事的转折点也随之而来。2024年1月10日,SEC在压力与预期中最终批准了11只比特币现货ETF,次日全面上市交易。灰度的GBTC也顺利完成转换,折价几乎在一夜之间被抹平。这对于曾被困在结构中的资金而言是一个迟到已久的出路,但对于灰度而言,意味着其曾经的“壁垒”被逐渐打破,市场份额被逐步蚕食。

仅在转换后两个月,GBTC的资金出现明显流出:累计超过100亿美元的资金撤离,年底时规模从顶峰的400多亿美元下降到200多亿左右。与此同时,贝莱德、富达等巨头迅速抢占市场,费率低至0.2%-0.3%,渠道铺到每个投资者。相比之下,灰度的1.5%管理费逐渐失去了竞争力。

最终,2024年5月末,贝莱德的IBIT ETF资产规模以近200亿美元超越了GBTC,成为全球最大的比特币ETF。灰度的“行业入口”地位的光环逐步淡去,曾经的“唯一通道”变成了普通竞争者中的一员。

老入口的宿命

随着上市的日子临近,灰度的“IPO时刻”成为焦点。当GRAY代码在纽交所的大屏幕上亮起,随着钟声敲响,这一场曾经代表行业野心的“革命”就正式进入了上市流程。

在媒体和投资者面前,它们的流程与任何其他普通企业无异,显示出加密行业曾经的“特殊”已逐渐散去,只剩下普通企业的标准作业。

令人唏嘘的是,几年前灰度还是比特币走向合规的“扛旗者”,承担了行业的梦想、贪婪与创造力。而今,它不得不接受截然不同的市场规则。在这里,投资者更关心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现金流和行业格局,而非原本的Web3技术理念或去中心化的愿景。

未来,灰度需要证明,即使在被ETF巨头和机构操盘手挤压的市场中,它依然值得被投资者认可。它的历史会被铭记,但未来走得多远,已不再由“唯一入口”的光环决定,而是靠业绩、成本和讲故事的能力维持竞争。

这也注定了,它曾经作为“行业门槛”的角色,将成为过去式,而“普通金融公司”的轨迹,将是它新的生存之道。

相关推荐:资产管理公司灰度(Grayscale)已提交美国IPO申请

最新快讯
快讯加载中...
查看更多
热门币种
BTC比特币
60,963.61 USDT
¥435,103.38
-2.72%
ETH以太坊
3,368.69 USDT
¥24,042.67
-0.3%
BNB币安币
570.68 USDT
¥4,073.00
-0.28%
USDT泰达币
1.02 USDT
¥7.25
-0.19%
SOL
135.96 USDT
¥970.36
+7.66%
USDC
1.00 USDT
¥7.15
-0.01%
TON
7.59 USDT
¥54.14
+4.55%
XRP瑞波币
0.47720 USDT
¥3.41
+0.48%
DOGE狗狗币
0.12210 USDT
¥0.87140
+2.43%
ADA艾达币
0.39050 USDT
¥2.79
+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