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波提出的“50年比特币”这一俏皮话与具体日期无关。它强调了加密货币的两个特点:一个是缓慢、保守的核心系统,另一个是快速、实验性的边缘领域。
“50年比特币”这个笑话揭示了加密货币发展中的两种不同节奏:一方面,基础层逐渐变得僵化,变革缓慢;另一方面,Layer 2 及边缘系统则在快速创新、频繁迭代。
教学
比特币的演变有两个时间维度:一是基础层的缓慢、由共识驱动的优化,二是边缘系统的快速试验与创新。
诸如Taproot这样的重大升级,经过长时间审查和试点,采用软分叉的方式谨慎引入。
像闪电网络支付和Ordinals这样的快速创新,能在不修改比特币核心协议的情况下实现新功能,因此新闻报道中的“快速变化”多数发生在Layer 2及边缘层。
“50年”这个比喻提醒我们,在评估比特币是否发生根本变化前,应关注变化发生的具体位置:是在基础协议层还是在边缘系统。
2025年11月10日,Ripple的首席技术官David Schwartz在X平台上发表了一个冷幽默:“比特币现在已经不同于50年前了。”
这个笑话的有效性在于,尽管比特币(BTC)自2009年问世,显然“50年”是一个幽默的夸张,但它指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认知:人们谈论比特币的“演变”时,实际上是在看待两个不同的变化时间尺度。
Schwartz提到“1 BTC=1 BTC”,强调的是比特币单位本身的稳定,而波动性更多反映在法币的价格。由此,引发一种观点:比特币是否在本质上发生变化,成为了绝对主义的争论焦点。
你知道吗?Rajat Soni 是一位X平台上的比特币和区块链金融评论员,也是持有CFA证书的行业专家,同时也是X上的比特币批评者(XRP的关注者)。
Schwartz的这句话之所以打动人心,是因为它突显了在加密货币圈中,人们对于时间的理解存在差异。
媒体报道的比特币“突然变化”,使得许多人觉得比特币一夜之间有了新面貌,但实际上,它的基础技术来源于数十年前的密码学研究:
比特币设计于2008年,将以上几十年的密码学与创新融合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一旦协议达到了实际价值的规模,变化速度便明显放缓,因为协调成本成指数式增长。这种动态被广泛讨论为“协议僵化”。
尽管如此,缓慢的步伐并不意味着停滞。一个重要的启示——Lindy效应——指出,存活时间越长的技术或系统,未来继续存在的概率也越高。这也是为何像公钥密码学、哈希树等基础构件能够持续支持新系统发展的原因。但需要注意的是,Lindy效应仅是指导性原则,而非绝对法则,它反映的是系统的“存活力”而非必然性。
因此,放宽视野来看,这个笑话提醒我们,比特币的演化在两个不同的节奏上同步进行——一个是基于其核心技术几十年的传承,一个是我们今天新闻报道中看到的快速发展周期。
你知道吗?隔离见证(BIP-141)于2017年8月激活,解决了交易塑性,提升了容量和闪电网络的潜力。在基础层,比特币会进行变化,但通常都是缓慢且经过共识驱动的调整。
绝大多升级是通过软分叉实现的,它们在软件版本之间引入新规则,增强功能或提升效率。这需要非常谨慎地协调各种节点版本,以避免兼容性冲突。为了降低激活风险,社区发展了诸如BIP-9和BIP-8等激活机制,确保升级过程更加平稳。
在实践中,变化从提案讨论、规范制定,到测试部署,再到矿工和节点运营者的支持信号,最后才能激活。以Taproot为例,它于2021年11月正式激活,代表了近年来社区在升级中的成熟流程。Taproot引入了Schnorr签名和更隐私的交易输出类型,提高了整体效率和隐私保护,而没有破坏现有的协议规则。
从提出到激活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社区共识和支持信号的积累,这保障了升级能稳妥推行。这也解释了为什么“OP_CAT”或“OP_CTV(BIP-119)”等新提案,都遵循同样的民主、理性的流程:在任何正式启用前,都会经历充分的研究、风险评估和社会讨论。
这个过程不仅关系到维护者、开发者、矿工和用户的合作,也是一种代码层面的深度协作。
你知道吗?比特币脚本(Bitcoin Script)特意设计成非图灵完备,以限制复杂性,确保交易验证的可预测性和系统安全。
当离开比特币的基础协议层,变化的速度明显加快。
链下支付通道(如闪电网络)通过建立支付渠道,将大部分交易在链外完成,只在必要时在链上结算。这样,支付网络可以实现几乎秒级的资金转移,远快于每次基础协议的升级。
PTLC(点时间锁定合约)等技术通过椭圆曲线点替代哈希锁方案,提升隐私性和路由灵活性,支持跨多个路径的分割支付。这些创新载于实现层,不影响链上协议,因而可以更敏捷地迭代与优化,无需硬分叉或链上共识变更。
而Ordinals和铭文(Inscriptions)则是利用现有规则,为比特币添加数字艺术品、收藏品等新行为,不需要修改共识机制。这种“在规则内创新”促使文化和市场快速繁荣,生态系统中出现了类似“NFT闪电潮”这样的热潮,但基础协议保持不变。
这两个例子都表现出了边缘和第二层的快速创新节奏:它们可以迅速引入新功能、改善用户体验、开拓新的市场空间,而比特币的核心协议则继续保持审慎、稳健的节奏。这也是为什么头条新闻多半报道边缘的“激动人心”的新发展,而链的根基则在幕后逐步前行。
Schwartz的“50年比特币”之所以令人深思,是因为它浓缩了加密货币的真实演变:稳定、缓慢的基础协议,配合高速、不断涌现的边缘创新。
这份“缓慢”并非偶然。一旦一个货币协议牵涉到数十亿美元的资产,任何升级都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审议、共识和谨慎推广,导致我们常说的“协议僵化”。
但缓慢并不意味着没有变革,也存在多种细致的演进路径,比如“OP_CAT”和“OP_CTV”等新操作码的引入,可以在几年内逐步扩展比特币的交易脚本能力。这些方案遵循多季度甚至多年的时间表,而非新闻的快节奏报道。
与此同时,创新还能在边缘层“突然”爆发——例如,Ordinals和铭文的出现就是在现有规则基础上的创新,没有触动核心共识。这正印证了笑话所强调的“双速”演变:底层稳定而缓慢,边缘系统快速而富有创造力。
所以,要理解比特币的“变化”,不能只看新闻标题,而要精准定位到“变化发生的位置”——是基础协议的升级,还是边缘创新的爆发,否则就错过了笑话的核心含义。
相关内容:Square的比特币支付方案如何改变商户接受比特币的方式
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推荐。投资和交易皆伴随风险,请自主进行充分调研后决策。
上一篇:"Square引入创新比特币支付方案:重塑商家在线收款新格局"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