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和Solana在稳定币公链竞争中的地位与散户机会
在当前稳定币生态竞争格局中,传统的通用公链如以太坊和Solana是否会被逐步边缘化?散户投资者又有哪些潜藏的机会呢?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Biteye,作者:@viee7227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近年来,稳定币在加密市场中一直保持低调但持续增长的态势。无论是跨境支付、交易结算,还是监管合规试点,稳定币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是加密资本流动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今年,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化开始显现:稳定币发行方不再满足于仅在链上流转,而是开始自主造链。8月,Circle宣布推出Arc链,紧随其后,Stripe领衔的Tempo链也披露了更多细节。这两大在稳定币领域有深厚布局的巨头同步迈出关键一步,背后逻辑值得深思。
为什么稳定币需要拥有属于自己的链?在这场主要以“B端”为目标的竞争中,散户仍有机会吗?当稳定币掌握了“钱的流向”,以太坊、Solana等通用公链的影响力是否还能持续?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角度展开分析:
什么是稳定币公链,它与传统公链有何区别;
代表性项目的设计路径对比;
稳定币公链是否会威胁以太坊的地位;
普通投资者的切入点和机会所在。
相较于以太坊、Solana这类主要追求去中心化和多用途的公链,稳定币公链更偏向于结算层。它们有几个显著特色:
稳定币即Gas费:手续费稳定、可预期,不需要持有波动性资产来支付“路费”。
聚焦支付与清算:目标不在成为“万能”平台,而是追求“稳定性”和“易用性”。
内置合规模块:
方便对接银行和支付机构,减少合规难题和灰色空间。
围绕“钱”的场景设计:支持跨币种结算、外汇撮合,提供统一的记账体系,更贴近传统清算体系的需求。
换句话说,稳定币公链更像是一种垂直整合的基础设施,从发行、清算到应用,都在争取掌握关键节点。前期需要较大投入进行冷启动,但一旦规模扩大,便可获得规模经济和话语权的提升。
1、Arc @arc:Circle推出的第一条自有公链
作为全球第二大稳定币发行方,Circle推出Arc并不令人意外。USDC虽然规模庞大,但手续费受制于以太坊等公链波动较大。Arc的出现,就是为了打造一个专属的“结算层”。
Arc设计的核心亮点:
USDC作为Gas:手续费透明,无汇率风险。
交易快速、结算可靠:承诺秒级确认,适合跨境支付和大额结算。
支持隐私:在合规基础上提供企业或机构的账务隐私保护。
这意味着,Arc不仅是Circle的技术尝试,也代表其向金融基础设施供应商转型的重要一步。
2、Tempo @tempo:以支付为核心的“支付优先”公链
由Stripe和Paradigm联合孵化,Tempo的设计逻辑极为直白:随着稳定币的普及,需要一个适合支付的底层基础设施。传统公链在手续费、性能和用户体验方面存在缺陷,难以支撑全球范围内的结算需求。Tempo的目标就是弥补这一空白。
它的主要特色包括:
任何稳定币都能作为Gas:通过内置的AMM实现稳定币间的交换。
低成本、可预测:配备支付通道、备注和白名单功能,更贴近实际支付场景。
极致性能:目标TPS达10万,秒级确认,支持工资发放、跨境汇款、小额支付等多场景。
兼容EVM:基于Reth架构,降低开发迁移门槛。
合作伙伴方面,Tempo已有Visa、德银、Shopify、OpenAI等重量级企业加入,使其更像一个开放的美元支付网络,而非单一稳定币的平台。如果落地成功,有望成为链上工资和微支付的基础网络。
虽然Tempo强调支付优先,但其偏向联盟链设计,节点管理不完全开放,去中心化程度有限,值得关注其未来演进方向。
3、Stable @stable:USDT的专用支付链
由Bitfinex与USDT支持,Stable旨在让USDT在日常金融场景中更自然流通。设计重点:
USDT原生Gas:转账免Gas,手续费用USDT支付。
秒级确认:支持小额支付和大额度结算。
企业级功能:支持批量操作、合规隐私处理。
用户体验:钱包对接银行卡、商户收款端口。
开发便利:兼容EVM,提供完整SDK与API接口
核心目标是推动USDT在跨境汇款、商户收单、机构清算等场景的深度落地通用。
4、Plasma @PlasmaFDN:比特币侧链
不同于前述链条,Plasma采用比特币侧链路径,依托BTC的安全性,专注于稳定币支付应用。设计亮点:
比特币原生桥接:无需托管,跨链进入EVM环境,直接接入稳定币生态。
USDT零手续费转账:极大降低支付成本。
支持自定义Gas:允许开发者选择生态币或稳定币作为支付手段。
隐私功能:支持工资发放、企业清算的隐私保护方案。
兼容EVM平台:便于开发迁移,降低门槛。
2024年7月,Plasma上线预售,募集资金超过3.73亿美元,超额认购达7倍,市场对其未来持乐观态度。其采用的比特币安全模型,为未来规模提供保障。
5、Converge @convergeonchain:RWA与DeFi的融合
不同于前述聚焦支付的链,Converge旨在融合实物资产(RWA)和DeFi协议。核心特色:
高性能区块:百毫秒出块,合作伙伴包括Arbitrum、Celestia等,推动极致速度。
稳定币原生Gas:USDe、USDt作为交易手续费。
机构级安全保障:依托ENA网络(CVN)提供更强安全性。
目标在于实现大资金安全高效流入,合作方已包括Aave、Pendle、Morpho等知名DeFi平台,并支持RWA资产接入,推动实体资产的数字化流转。
从Arc到Tempo,从Stable、Plasma到Converge,虽然路径各异,但共同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真正让稳定币融入日常金融循环。Arc和Stable专注资产的可控性,Tempo和Plasma强调多币中立的支付能力,Converge则聚焦机构和RWA场景。这些不同的路径指向一个共同目标——提供更稳健、流动顺畅的金融基础设施。
未来,稳定币公链的发展大致有以下几种趋势:
合规与机构合作加强:未来稳定币公链将逐步打通合规接口,更接近传统金融体系。Arc和Stable都在积极谋求直接对接银行和支付机构的能力。
挑战传统支付巨头:以低成本、全球覆盖为目标的Tempo等链,有可能对Visa、Mastercard等传统支付巨头构成一定冲击。
格局重塑:“多极竞争”模式出现:目前Circle和Tether几乎控制了90%以上的稳定币市场,形成寡头垄断。然而,Tempo等中立型稳定币链的崛起,有望打破这种格局,出现多极共存的新局面。
稳定币发行方推出自己造链,是否会冲击以太坊、Solana等通用公链的地位?
稳定币链本身设计目的就是为了“钱的流向”,特别适合跨境汇款、工资发放等高频低风险业务,相比ETH主网或Solana更具优势。尤其对TRON平台而言,USDT的占比高达99%以上,已成为其主要发行和流转的网络基础。如果未来Tether的Stable链逐步成熟,TRON的市场影响力可能被削弱。
不过,也有人认为,这类“支付专用链”在某种程度上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去中心化区块链。因为要做到完全无限制的去中心化,必然导致拥堵和性能下降。而为了保证支付高效,可能只采用极简设计(像比特币那样),或由少数机构控制节点。这意味着它难以兼顾“去中心化”与“高效支付”的双重需求。
因此,从长远看,像以太坊和Solana这样平台依靠生态和技术优势,仍然具有相对稳固的地位。它们在安全性、资产的可组合性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生态资源,而稳定币链更像是补充与合作的基础设施。未来的竞争格局更可能是:稳定币链承担基础结算,ETH和Solana继续专注创新和生态扩展。
坦率地说,这一轮稳定币造链浪潮对散户而言,直接带来的利润和红利并不像早期公链那般明显。它们更偏向于“B端”应用——支付、清算、托管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
然而,散户依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寻找机会:
参与生态激励:新链常伴随空投、赏金和交易挖矿项目,早期尝试加入有望获得奖励。
节点质押与验证:具备技术能力的用户可以关注节点维护、验证,像Converge这样的平台已要求质押特定资产参与验证,潜在获得权益收益。
测试网提前布局:多项目都已推出测试网,早期参与可以获得空投奖励。例如,今年秋天Arc计划开放公共测试网,Stable、Plasma、Tempo等测试网亦纷纷上线,积极参与有望提前获益。
长期投资布局:若看好稳定币公链的未来发展,可以考虑持有相关项目股票或关注行业龙头公司,如Circle、Coinbase等,从宏观角度布局。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Plasma,7月的公售中,代币$XPL超额认购7倍,募资逾3.7亿美元。通过合作空投和早期布局,散户亦有机会分享潜在红利,尽管行业偏机构化,但早期机会仍不可忽视。
稳定币公链的变革不会在一夜之间发生,更多的变化体现在后台—路径更短、手续费更稳定、监管更顺畅。表面看来,缺乏“炫酷”的故事性,但它们在基础设施层面,为未来更稳健的加密金融场景打下坚实基础。
从“币价”转向“钱的流向”,逻辑变得更清晰:
谁能保证结算的确定性;
谁能提供稳定的跨币种流动性;
谁能打通真实的支付场景。
未来,稳定币公链很可能成为下一轮牛市的“硬核”基础设施,如果有项目能够实现这些目标,或许不只是“公链”,还能成为引领下一代加密金融的基石。
相关推荐:标记为"Coinbase黑客"的钱包以4756美元均价购入1890万美元以太币(E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