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12月降息决策将影响市场触底反转或持续下行
当前市场在利空消息和流动性紧缩的双重压力下剧烈回调,但值得注意的是,散户和机构的持仓成本首次出现重叠,显示资金结构正在发生重要反转。与此同时,经济下行压力逐步逼近,美联储是否在12月宣布降息,将成为决定市场是否触底反弹还是继续下行的关键因素。
市场分析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Phyrex_Ni,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周虽然没有出现巨大事件,但带来的压力却比过去一个月都要明显。在经历了中美贸易纷争和美国政府停摆后,人们原本预期市场或能从中缓解,但结果却是恐慌指数飙升至年内新高。背后主要原因在于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在12月不会继续降息,多数投资者迅速将市场环境判断为已进入熊市,不再区分快乐与悲观,而是整体偏悲观的趋势。

过去半月,市场难度不断攀升。利空消息频出,甚至影响了BTC价格持续下跌,美股在11月之后表现乏力,股指陷入震荡整理。根本原因在于市场流动性极度紧张。特别是在停摆和前期抛售行为导致的流动性仍未恢复,流动性的缺口不断扩大。当没有明显的利好提振时,利空预期的加剧使得抛售压力放大,价格自然难以承接。
我曾多次强调,BTC的上涨不是因为购买力强大,而是因为抛售的数量有限。实际上,科技股表现亦符合这一逻辑。随着数据的深入,我逐渐明白,真正的问题出在流动性不足上。过去一周的两组关键数据,揭示了当前资金的结构变化:
首先,来自BofA的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散户在标普500每周跌幅超过1%的情况中几乎保持持续净买入。这一极端行为为自2008年以来首次出现,但在11月上旬开始出现减弱的迹象。相比之下,对冲基金在全年几乎一直处于卖出状态,只有到了11月,注册资金(包括共同基金和ETF)才开始呈现明显的买入趋势。%20
其中,ETF单周资金流入达43亿美元,为2022年12月以来最大,显示出机构“配置型资金”的回归。这代表着机构资金开始逆转对市场的偏空态度,逐步回到大盘,将风险重新纳入布局。与很多人预想的机构“围剿散户”的情景截然不同,实际上,2025年散户在市场中的流动性供给作用明显,反而推高了市场整体的价格。尽管如此,散户整体仍在科技股中持有部分仓位,但大量的山寨币和%20Meme币仍在持有范围内,一旦市场出现逆转,其下跌可能会拖累BTC的盈利表现。%20
另一组来自高盛的数据显示,截止目前,散户组合的整体收益相对于机构的累计差距扩大至-10%至-12%,创下2022年以来的最低点。这两组数据看似矛盾,但实际上共同反映了一个核心逻辑:散户的买入行为偏追涨,而机构的布局则通常出现在估值压缩、利空落地的区间内。简而言之,散户喜欢在市场高点追仓,而机构偏好在调整到一定深度时逐步布局。
从市场成交和资金流向来看,11月以来,散户和机构的持仓成本开始出现重合,尤其是在NVDA等科技巨头的20%左右的回调区间。这种“成本共振”在历史上极为罕见,通常出现在市场重要拐点附近,预示着潜在的趋势反转即将到来。

同时,IC I(投资公司协会)数据显示,过去五周,ETF的净发行规模连续突破300亿美元,且多次超越400亿美元。这类大规模增发几乎全部由机构主导,反映出机构在系统性抄底的行为。而科技股和债券ETF的双重流入,进一步佐证了机构对回调区间的偏好和布局。

此外,FactSet的ETF资金流数据显示,过去一周,美国上市ETF总计净流入430亿美元,创下年度新高。其中,机构级别的大买包括:
SPY单周+120亿美元(罕见的主动大买)
QQQ+28亿美元
VOO+24亿美元
IVV+20亿美元
半导体ETF(SMH)+13亿美元,机构明显布局AI相关回调
TQQQ(激进杠杆)+12亿美元,仅由CTA和量化策略推动
BTC ETF(IBIT)流出近6亿美元,资金从加密市场转向科技股和短期债务配置
市场虽在下行,但资金大规模流入的现象,表明底部区间的资金布局已逐步形成。

散户虽然也在持有部分科技龙头,但持仓中仍有大量小盘股和预期板块轮动的潜力股。过去一个月,随着降息预期减弱和短端利率上行,这部分股票的估值被重新调整。而在加密市场中,散户持有部分BTC的同时,仍持有大量山寨币和 Meme币,当市场出现利空集中释放时,这些板块的调整会拖累整体盈利表现。相反,机构则偏向持有盈利稳健、现金流充裕的资产,这也是分散风险、抗跌的策略。
这两组图共同显示:在11月经历的剧烈下跌中,散户的坚定买入与机构的耐心布局,首次在同一估值区间重叠,构成了趋势潜在反转的前兆。这种“成本共振”在过去的牛熊转换中极为罕见,仅出现在2020疫情恐慌、2016年加息尾声和2012年欧债危机等关键拐点。
从数据来看,越来越多的资金开始从散户手中流入机构,尤其是债券和价值股ETF的持续净流入,说明机构正在积极建仓。伴随破产数量上升、裁员指标加速,市场对经济衰退的担忧不断增加。而美联储尚未承认经济下行,亦未释放明确的宽松信号,加剧了市场的政策预期分歧。
另一方面,历史经验表明,破产潮与失业率同步上升,最终往往迫使美联储转向宽松。例如,若破产和裁员趋势持续,失业率突破4.55%,就会触发“萨姆规则”,预示经济已进入衰退阶段。此时,即便不愿意降息,经济压力也会逼迫政策转向,提前宽松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最新数据显示,10月起,美国裁员指标出现三年多来最明显的系统性上升,回到接近零的水平。相关数据包括初领失业金、JOLTS裁员率、CPS裁员与Challenger裁员等多个指标同步攀升,为经济拐点提供了早期信号。历史上类似的高峰出现在2007、2008和2020年,预示着市场或将迎来更大的调整。

与此同时,波动率指标VIX和VVIX也同步升高。VIX从16–20逐渐升至24–26的中度压力区,表明市场风险逐步被 re-估价。而VVIX从100左右跃升至122,突破去年重要的110阻力位,反映期权市场对尾部风险的提前定价。若VVIX持续在110以上,意味着政策可能在未来几个月内转向鸽派,或市场风险超预期上升。

基于历史经验,VVIX超过110后,通常在1–3个月内,美联储会公布明确的鸽派信号,如暂停加息或降息。而6–12个月后,标普500多会出现20%或更大幅度的反弹,形成流动性改善的中期行情。目前,VVIX徘徊在98–122区间,尚未形成持续站稳的迹象。一旦VVIX能持续在110以上并多日收于高位,意味着未来几个月内,政策可能出现明显转向,从而带动市场的反弹。反之,如果VVIX回落,市场情绪或将进一步缓和,风险偏好可望逐步恢复。

综上,从多重数据来看,市场正处在一个明显的岔路口。一方面,散户的买入力度减弱,而机构开始系统性布局;另一方面,破产、裁员等经济压力指标持续恶化,市场对衰退预期强化。美联储尚未明确转向宽松,加剧了政策预期的分歧。通常,破产潮与失业率同步上升,最终会逼迫政策转向宽松,形成“政策压力积累→市场恐慌加剧”的循环。
未来的关键在于,若美联储继续按兵不动,VIX与VVIX可能持续升高,带来更大潜在调整空间。特别是在VVIX持续高企的情况下,市场还可能出现15%–20%的下跌幅度,类似2018年Q4或2020年3月的情形,这是典型的“政策预期窗口”。若市场预期未来几周内降息概率上升,意味着市场对宽松的信心在增强,悲观情绪有所缓和;反之,则表明经济预压力传导尚未结束,市场仍存在较大风险。
目前CME数据显示,12月降息概率约为48.9%,这个数字是衡量市场预期的重要参考指标。若随后该概率上升,说明市场预期有望走向宽松,从而为资产提供支撑;若继续下降,则表明市场仍担心经济软着陆难以实现,情绪偏向悲观。预期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未来资金流向和市场走向。
从宏观逻辑来看,预期走弱会使得金融条件被动收紧,但同时也会促使美联储在12月会议上采取更鸽派的行动,提前布局宽松,缓解经济压力。这形成了一个双刃剑:短期情绪变得悲观,中期则可能迎来政策放松,从而带来反弹行情。投资者应密切关注相关数据变化,及时调整策略。
相关建议:受英伟达财报提振,科技股与加密货币同步上涨,市场或迎来新一轮反弹契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