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区块链 >   正文

"前币安CFO计划在菲律宾推出新型稳定币"

周玮,币安前任CFO,认为稳定币的主要机遇在于跨境支付,而非国内支付。他正在菲律宾通过其公司Coins.ph推出比索稳定币PHPC,目的是利用菲律宾庞大的海外劳工汇款市场,改革传统高成本、低效率的跨境结算体系。

币安前CFO周玮认为,稳定币的最大机会在于跨境支付,而非纯粹的国内支付。他目前通过其公司Coins.ph在菲律宾发行比索挂钩的稳定币PHPC,旨在利用菲律宾庞大的海外劳工汇款市场,革新传统高成本、低效率的跨境结算体系。

币安前CFO,要在菲律宾发稳定币 分析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动察Beating,作者:律动编辑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周玮的职业路径,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加密行业过去七年的剧烈变迁。2018年,他成为第一位非加密背景的职业经理人加盟币安,负责投资、并购、法币业务和全球合规拓展,亲历交易所的高速扩张期。

2021年离开币安后,他接手菲律宾本土支付与加密平台Coins.ph,将目光转向一个既具体又充满挑战的领域——稳定币。

过去三年,全球稳定币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美国国会推动稳定币立法,Circle成功进行IPO,香港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稳定币监管框架,试图借助稳定币推动跨境结算与金融创新。稳定币正从“交易工具”变成“金融基础设施”,新一轮竞争已然展开。

在东南亚,菲律宾成为一个特殊的试验场:这里不仅是全球第四大汇款市场,每年海外劳工汇款规模达约400亿美元。

同时,菲律宾央行在2024年批准Coins.ph发行本地比索挂钩的稳定币PHPC,2025年夏季正式走出监管沙盒,成为全球少数进入全面合规落地阶段的稳定币项目之一。

这代表着稳定币首次在“高汇款、高美元依赖”市场实现制度化落地,不仅是区域性金融试验,更是观察全球稳定币未来走向的窗口:它能否真正进入跨境支付和外汇结算?能否在合规框架中挑战传统银行体系?

因此,我们在此时间点采访了币安前CFO、现Coins.ph CEO周玮。他的身份跨足传统金融与加密原生机构,他的转型和PHPC的落地,或许能帮我们回答一个更宏观的问题:在全球稳定币竞争的新周期中,谁将定义未来的规则?

从币安到 Coins.ph:周玮如何理解加密世界的合规与全球化?

动察:在币安时期,你主要投资和并购的对象是合规及法币通道公司吗?

周玮:自加入币安起,几乎所有大型并购案都由我牵头。虽然公司已有合规团队,但在开拓新业务时,我们通常选择四条路径:自主组建团队、内部孵化、投资、或者并购。

考虑到“速度”是首要标准,并购是最快捷的方式——相比从零申请牌照(这可能需要一到两年甚至更长时间,有的国家还没有明确的加密牌照体系),直接收购具备资质的企业,可以立即获得业务渠道。

尤其在2017到2020年间,愿意为加密企业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极少。如果当地已有银行渠道或支付通路,我们通过投资或并购切入,远比自己设立公司、申领牌照、办银行账户要快得多。

比如,我们找到能打通欧元、比索或日元法币通道的合作伙伴,为币安开辟了更多资金流入和流出窗口。

因此,我们尝试了多种方式:在美国、新加坡、韩国、欧盟、英国等地自主建立法币交易所;在部分市场通过合作伙伴拓展合规支付渠道;在拉丁美洲、非洲等地区则与本土企业合作,获得资金的跨境流动许可。

无论是设立、投资、并购还是合作,我们都会优先选择最快最有效的路径。

回顾过去,这种多元化策略,使币安在中资出海交易所和美资交易所中一直保持领先。直到今天,币安的法币渠道覆盖范围和涉足国家的广度,仍然是行业内最全面之一。

动察:当时主要获得了哪些牌照?

周玮:在全球范围内,交易所牌照和支付牌照的获得方式各不相同。以美国为例,还没有统一的加密交易所牌照制度,很多业务是依靠支付类牌照(如Money Transmitter License, MTL)来覆盖的。

到2025年,除了欧盟统一监管下的34个成员国外,全球真正发放加密交易所牌照的国家仅有二十多家。

在某些市场,依赖证券经纪许可证(Broker License)运营;在其他地区,则通过支付牌照切入。每个司法辖区的法律框架不同,这就意味着,要服务超过100种法币,必须采取本地化策略,确保资金快速安全地进入交易平台。

在2018年加入币安时,负责的第一件事就是法币业务。当时我也是公司第一个专职负责这块的员工。流程看似简单,实际上水很深,直到今天,仍有许多人没有把握住核心要点。

那时,USDT是主要的出入金工具。只要拥有USDT,就能在交易所自由交易。获取渠道五花八门:在美国可以通过Coinbase合规购买;在2018-2019年,中国用户主要通过火币和OK的P2P市场获取。

其他国家则根据本地法律和银行体系,通过合规渠道入金,比如欧洲用户通过Coinbase、Kraken等平台。这些平台背后都依托完善的银行账户体系。

因此,我们开始探索在本地获得牌照,开设银行账户,为欧元、美元等主要法币建立官方入金渠道。这既是合规拓展的关键一步,也能显著提升用户体验和资金流动效率。

动察:从法币到稳定币的兑换,成本和难点在哪里?有哪些陷阱很多公司没意识到?

周玮:这个行业的坑很多,尤其对于来自传统金融的人,或者一些对当地法规不熟悉的用户。稳定币的使用体验和操作难度,在不同国家差异很大。

比如在香港、新加坡、菲律宾、泰国、日本、韩国等亚洲市场,法规体系较为完善,有金融机构可以支持加密交易。以日本为例,早在2017年就建立了加密行业牌照制度,用户可以通过银行、支付机构或钱包,将日元直接存入由日本金融厅监管的交易平台,直接买比特币。

不过,日本对稳定币监管较为严格,USDT渠道受限,但USDC等较为开放。

泰国也是类似例子。自2016-2017年起,我们就在泰国提供服务,用户可以用泰铢(THB)购买比特币,现在仍然可以直接用泰铢购买USDT。

每个国家的反洗钱法规不同,对入金金额、交易额度和资金提取目标地都会有相应限制。但总体而言,只要是合法居民或企业,通过合规交易所用本地货币(如港币、美元、泰铢)买入USDT、USDC,不会太困难。

在菲律宾,我们的交易所也支持持有本地工作签证的华人用户;在新加坡和美国,同样如此。比如美国,通过Coinbase,有合规渠道合法入款;欧洲用户也可以通过Coinbase或Kraken完成美元、欧元入金。

稳定币与法币的兑换,机构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直接在Circle开设企业账户,利用Minting Program将美元兑换成USDC,反向赎回美元(额度有限);二是通过交易所实现兑换,不仅是法币和稳定币之间,还包括跨链兑换(不同区块链上的稳定币互转)和不同稳定币之间的互换(USDT与USDC)。

回忆在币安刚开始做USDT的法币通道,生态还很单一——当时的主要稳定币是USDT,USDC是在2019年才逐渐流通的。

在2014-2018年的早期,USDT几乎垄断了大部分交易所的稳定币市场,获取渠道包括合规和非合规OTC。当时USDT的市场规模大约在10到20亿美元,而今已超过数百亿美元。

我们也推出过自己发行的稳定币BUSD,合作伙伴是美国合规的信托公司Paxos,发行于2019年底,最初也是从零开始。

如今,市场上的稳定币类型更多,参与者更加多元,链上生态丰富,与持牌机构合作的项目也不断出现。

很多人把USDT与灰色产业联系,是因为最初外界难以确认其储备金状况,不知道存在哪些银行账户,甚至曾尝试公开银行账户信息后被关闭。早期USDT能生存下来,很大程度依赖于“野蛮生长”的态势,虽然被质疑缺乏透明度,操作灰色空间,但其生命力依然强大。

这反映出行业早期的生态环境:与银行的“猫鼠游戏”加剧了灰色地带的存在。随着时间推移,行业逐渐走向合规,稳定币市场也逐步制度化、透明化,未来发展趋势正逐渐明朗。

稳定币能否撼动外汇?跨境结算的潜力与质疑

动察:为什么币安当时没有投资Coins.ph,而你偏向于投?

周玮:2021年,我几乎考察了全球所有合规交易平台,也参与了多项并购与投资。最终选择投资的原因,是看好了市场潜力、牌照壁垒、品牌积淀与团队底蕴。

以Coins.ph为例,这家公司成立于2014年,既有支付基因,又涉足数字货币交易,用户基础广泛,场景丰富。我不仅把它当做一家交易所,更看重它在支付和金融服务端的整合能力。

另外,与2021年Axie Infinity爆发有关,菲律宾成为全球加密应用最普及的国家之一。这款“边玩边赚”的游戏让全民参与,从购买、挖矿到其他衍生应用,极大推进了底层用户的区块链认知。

菲律宾的跨境资金流也非常庞大——每年大约有400亿美元的海外劳工汇款,支撑着这个市场。我们注意到,早在2016-2017年,菲律宾就尝试用稳定币(如Stellar链上的稳定币)替代传统美元电汇,显著提高支付高效性。

这也让我们看到:有条件打造一个符合牌照、监管和市场需求的跨境支付生态,将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我认为,Coins.ph在取得牌照和合规资质方面,具有三大优势:一,牌照稀缺性;二,庞大的加密用户基础;三,优质的跨境支付和B2B结算能力。

从2019年起,逐渐实现了从一个单纯的交易平台,转型为支持全球支付和跨境汇款的持牌加密平台。这一变革,代表着业务模式的升级,也开启了新的增长路径。

动察:菲律宾2024年底才开始推动稳定币政策,这对Coins.ph的业务有影响吗?

周玮:我认为影响不大,关键还是场景需求的增加。菲律宾每天有150亿到200亿比索的外汇交易,若用美元稳定币(USDT、USDC)替代传统外汇通道,则会出现全新的潜在市场。

这些交易都必须在合规的交易所进行。需求来自两个方向:一是本地或跨境支付企业的卖方;二是投资者、跨境转账的群体,例如中国出海的电商企业。我们的责任,就是将这些需求方连接起来,成为交易平台的交汇点。

目前,菲律宾的交易所均支持USDT和USDC的合规交易,这是基础。未来,随着香港等地将稳定币纳入合法框架,美国等发币方成功IPO,监管路径明确,更多主流金融机构开始接受稳定币,跨境流通能力将大幅提升。

菲律宾或将成为“港口”:境外资金以USDC等形式汇抵,在此换取比索;本地资金也可通过港口兑换成USDT,转到海外。随着需求增长,这些“港口”业务会持续扩大。

动察:有人质疑稳定币在外汇和跨境支付的成本过高,比如Airwallex的创始人声称稳定币成本无法低于传统外汇,您怎么看?

周玮:我一直认为,这实际上是在“卖货”。银行的优势在于外汇池和传统结算通路,我手里的货是稳定币和数字化结算能力,两者的属性不同。

打个比喻,银行是“海运”,稳定币更像“空运”;而本地支付方式则像“陆运”。海运成本低但慢,受时间限制;空运成本较高,但可以全天候、随时进行,极大提升资金流动性。

目前,稳定币成本高,主要因为市场的流动性不足。比如在菲律宾,银行每天可以处理10-20亿比索的外汇兑换,远优于目前稳定币市场的规模。

随着稳定币交易池的扩大,流动性增强,成本会逐渐逼近甚至平衡,应用场景也会扩大。关键在于流动性:既包括不同稳定币跨境的流动性,也包括稳定币对法币的流动性。以美元为例,美元与USDT几乎无成本,但其他货币对美元会有汇差。

现阶段,美元与港币、泰铢等的汇差虽小,但USDT对港币、泰铢的汇差更大,这是因为传统外汇池规模远超稳定币交易池。随着交易量的增加,汇差会逐步缩小。这也是市场正在发生的变化。

动察:稳定币的外汇市场能实现24×7运作吗?

周玮:是的,每个国家都已建设了部分“24×7”的支付系统,例如菲律宾的PESONet、InstaPay,美国的ACH系统(部分已支持24×7)。我们要做的是将这种本地的“24×7”支付网络与加密货币的“24×7”结算对接,实现无缝连接。

菲律宾的试验:走出沙盒后,PHPC的未来在哪里?

动察:发行稳定币与在香港发行有什么不同?

周玮:香港在稳定币监管方面已推出完备的法律框架,设立明确的监管标准,吸引了大量参与者。而菲律宾目前没有统一的立法,只是由央行在试点期间给予部分机构许可,这样的灵活监管模式。

2023年,我们通过申请牌照进入菲律宾央行的“监管沙盒”,经过一年运行、达成KPI后,今年正式获得市场发行资格。由于我们是央行监管下最大的平台,被选为试点。

稳定币的发行(Mint)及回收(Redeem)均通过交易所完成:用户存入比索,即按1:1兑换PHPC,手续费几乎为零;赎回时,只收取0.01%的手续费。

用户获得的PHPC可以在链上自由流通,我们最初采用Ronin链,很多游戏玩家会用游戏收入兑换PHPC,再通过平台进行链下提现。

未来,我们更关注跨境支付,尤其是菲律宾海外劳工的汇款。菲律宾每年约有400亿美元的外汇流入,若用PHPC替代传统外汇支付,成本几乎仅仅是区块链Gas费,且到账时间可缩短到秒级。

比如,美籍菲律宾人可以在Coinbase购买PHPC,然后转账到菲律宾,收款方可以即刻兑换比索。

如果香港开放相关许可,未来可以在港注册PHPC,供在港菲律宾劳工使用港币购买,再将资金回流,达到零汇差、低成本结算。

这种机制还能推广到新加坡等市场,结合全球的法币通道网络。如果PHPC能进入更多主流交易所(如币安国际平台),其跨境结算能力和市场接受度将得到极大提升。

动察:PHPC的盈利模式和USDT、USDC相比有什么不同?

周玮:主要通过赚取利息或资产管理费获取收入。更长远来看,我们希望借助PHPC,为不在菲律宾的海外劳工提供本地化金融服务,从而实现金融包容。

本质上,稳定币是一种“普惠金融”的工具,让全球用户享受到只有开设美元账户才可以获得的金融权益——存款、投资、贷款。

过去,没有美元账户意味着很多权益无法享受,而美元稳定币的出现,打破了地域和银行体系的限制。

这也适用于菲律宾,比如海外工作在香港、新加坡、中东的菲律宾劳工,他们希望投资房产、消费或理财。受限于跨境转账和本地银行开户难题,曾经难以实现。如今,通过PHPC,有望打通这条通路,让他们像本地居民一样参与国内经济。

目前全球约有1000万菲律宾海外劳工,他们的金融需求最终指向“家乡”。PHPC可以成为解决方案,使他们在全球范围内直接接入菲律宾的金融服务体系,实现跨境低成本、即时的金融参与。

动察:你提到菲律宾的外汇市场每年约有40亿美元规模,是这样吗?

周玮:是的,主要由海外劳工的汇款组成,年汇款额大约在400亿美元左右。

动察:展望2030年,未来五年里,稳定币在这个市场中可能占据多大份额?

周玮:我预估,可能会有一半的跨境资金转为稳定币结算,大约200亿美元左右。

动察:其中有多少会通过Coins.ph进行流转?

周玮:不能只看PHPC的交易额,因为稳定币的交易量通常会超过活跃用户数(AU)。虽然活跃用户可能不多,但交易总额会很大。海外劳工仅是一个场景,未来还会出现更多的使用场景。

动察:除了像Axie Infinity这样的原生游戏币兑换外,菲律宾本地很多数字支付方案已较为成熟,使用稳定币反而可能带来成本提升。PHPC在支付生活账单用户中的占比目前如何?

周玮:目前几乎没有,因为产品还在沙盒测试阶段,还未上线正式链上。早期我们采用的区块链也不是主流链,只是做测试。预计今年九月开始正式推广。

动察:你的预期是什么?

周玮:主要的应用场景会是在链上支付和外汇结算阶段。之后才会逐步推向境内支付,比如用稳定币做生活缴费、外卖、消费等场景。

不过我认为,最终要做到的,是让稳定币成为日常支付的一部分,替代现有的成熟支付体系。现在的支付习惯和基础设施已相当完善,用户体验也十分便捷。因此,未来更多的场景,还是会集中在链上应用和跨境结算上。

动察:生活账单支付场景中,稳定币怎么介入会更合适?

周玮:其实没必要用稳定币干预,传统支付方式已经能很好满足需求,没有必要“硬塞”稳定币进去。

动察:这些场景主要面向菲律宾市场,还是全球通用?

周玮:只要有跨境需求,稳定币就有应用空间。境内点对点交易场景,价值有限。

很多人认为稳定币更适合本币体系内的支付,尤其是B2B和C2C的场景。

周玮:我觉得,稳定币在境内支付的作用有限,尤其在支付体系已经高度成熟的地区:亚洲绝大部分国家,用户支付习惯已成型,数字钱包普及,结算速度和成本都已优化到接近极限。在这种环境下,加入稳定币可能反而让流程变复杂,而非提高效率。

除非是在一些支付体系尚未足够发达的地区,比如部分非洲国家,稳定币才有潜力切入。相反,像印度这样拥有成熟支付基础设施的国家,稳定币的附加价值几乎为零。

有趣的是,美国情况正好相反。虽然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但美国的支付系统在某些环节还未完全数字化,支票、银行间结算、信用卡网络在某些场景中依然存在。这里,稳定币反而更有潜力提升支付效率。

因此,稳定币最大的应用场景仍在跨境支付:那些涉及高度成本、壁垒和复杂合规的环节,有更大提升空间。

动察:在亚洲,数字支付体系已相当成熟,稳定币在境内支付方面几乎没有竞争优势?

周玮:是的,几乎没有。甚至可能会使流程更复杂。相反,跨境支付的空间更大。因为跨境涉及更多障碍,成本高,合规要求严格,优化空间巨大。

动察:可以举个例子吗?比如将100万比索换成美元,传统渠道和稳定币渠道背后的成本结构各是怎样的?

周玮:银行在周末非工作时间就无法处理外汇转账。而稳定币系统是24×7全天候的。菲律宾的外汇管制较宽松,但在泰国、巴西、印尼等受外汇管制严格的国家,传统换汇需审批,耗时较长。金额较小的情况下,直接用USDT立即出境是可行的。

动察:目前稳定币在服务的主要是To C还是To B市场?

周玮:在菲律宾,二者都覆盖。以To B为例,很多中国跨境电商,尤其是TikTok电商卖家,在菲律宾、泰国、巴西等地销售,往往没有本地实体和银行账户。我们可以提供“代收+稳定币结算”的方案:商家在当地销售的比索收入,由我们代收,然后在结算周期内直接换成USDT或USDC,再汇入香港的企业账户。这样,商家就不用在海外注册公司或开银行,从而顺畅完成跨境支付。

这特别适合中国出海的中小企业,既省时间、少合规成本,又能利用稳定币的24/7即时结算优势,规避高昂的跨境转账费用和延迟。

动察:那大公司可以平常用传统渠道,周末用稳定币吗?

周玮:可以的。实际上,一些跨国大公司已经在使用“周末交易账户”,在平时用美元到比索,周末使用USDC兑换成比索。

动察:菲律宾央行、巴西央行都在推自己的稳定币。在这种情况下,央行发行与市场化发行会有竞争吗?

周玮:我觉得不是竞争关系,而是互补。央行负责制定规则、管理金融系统和货币发行,市场化机构则在规则范围内打造应用场景。

其实,国内外支付、电子货币都本质上是信任账户的数字化:央行的CBDC流通在封闭银行体系中,而稳定币是在开放的区块链网络上发行流通。

对于熟悉支付或电子货币的人,稳定币其实很简单:它是把金融体系内部的价值迁移到全球公有链上,释放出更广泛的跨境结算和金融应用潜能。

动察:一些小主权国家发行稳定币,意义何在?这个市场还有机会吗?

周玮:我认为,极小经济体(如岛国)缺乏市场基础,发行稳定币意义有限,反而不如直接采用美元稳定币。但是,像阿根廷等中等规模,曾经高通胀的国家,仍有机会。

货币的发行与管理,是国家主权的重要体现。放弃本币控制,就是放弃部分经济主权。

比如阿根廷,曾长期通货膨胀,民众大量使用美元稳定币避险。换届后,新政府加强货币管理,成功抑制通胀,比索逐步恢复稳定。

这些国家,尽管美元稳定币影响巨大,但仍会坚守主权货币体系。绝大多数政府都希望主导本币发行和使用,不会轻易让渡。

热潮退去后,稳定币的未来在哪儿?

动察:香港的稳定币市场机会大吗?

周玮:我认为,香港的稳定币潜力非常大。原因是,USDT的主要用户群体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全球华人社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枢纽,是这股资金流的关键节点。

如果香港能吸引这部分资金,稳定币的市场规模和活跃度将大大提升。特别是发行美元稳定币,在国际和地区市场极具需求。因为港币的跨境使用有限,除非用作金融产品流通,比如港股、债券、基金等,以港币稳定币的形式在链上交易,需求才会释放。

此外,美元稳定币在跨境结算、投资储值上的适用性更强,几乎成为香港的必然方向。

动察:那些USDT用户为什么会转向港币稳定币?

周玮:观察显示,参与香港市场的机构,不一定是典型的USDT高频用户。它们的资金结构和交易习惯,与传统加密用户不同。

例如,根据HashKey的交易数据,USDT对美元的日交易量大致在5000万到1亿美元之间,显示出稳定的兑换需求。随着香港发牌,部分用户可能会逐步向港币稳定币迁移,推动本地市场的多元化。

动察:除了Coins.ph,您还看好哪些稳定币应用?

周玮:我认为,美国在未来的政策导向,会推动美元稳定币直接替代传统的国际结算体系如SWIFT。美国政府主动拥抱技术,政策逐渐倾向于用数字货币优化国际支付体系。

比如,白宫出台行政命令,要限制银行拒绝为数字资产企业提供服务,逐步解决开户难题。这实际上为稳定币在多领域的应用铺平了道路。

未来,稳定币不仅在跨境支付有用,还能在投资、理财、贷款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特别是在新兴市场,本地用户面对传统渠道高成本、低效率,稳定币提供了更便捷的替代方案。

我目前正布局在新兴国家,建立美元稳定币的兑换和流通通道,帮助该地区用户快速接入美元资产和金融服务。

动察:Visa和Stripe也在推动稳定币进入新兴市场,您怎么看?

周玮:关键是要确保兑换渠道合规、清洁。只有基础交易清晰,国际支付巨头如Visa、Stripe才愿意接入合作。这样,交易量会逐步扩大,成本会相应下降,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如今,我们在菲律宾的操作已开始形成规模,市场自我驱动,逐渐摆脱外部推动。

动察:用美元稳定币取代SWIFT,是否意味着Visa会被取代?

周玮:不会。Visa的庞大商户网络,不是那么容易被短期内取代的。它的布局很深,影响力巨大。即使用USDC替代一部分银行间结算,Visa仍会存在。但如果用稳定币流程,将极大提升结算效率,也会让它更优先考虑合作。我们在菲律宾,就是通过最大流动池,为稳定币进出提供便利。

动察:怎样实现?

周玮:核心是在API层面实现资金接口,将稳定币资金快速调度到各种账户。借助支付牌照,可以支持法币支付到任何收款账户,也能实现资金的即时买卖、转移和兑换。只要在某个市场建立起“第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法币通道,结合各种稳定币、多链支持,就能完整覆盖跨境资金流。交易所扮演“最后一公里”的角色,直接连接用户和全球网络。

实际上,如果能和Visa等国际支付机构做API整合,整个支付、清算流程就可以实现无缝对接,技术壁垒将大大降低。这不仅局限于Visa,任何全球支付网络,只要支持API,都可以实现跨境、实时的资金流转。

最新快讯
快讯加载中...
查看更多
热门币种
BTC比特币
60,963.61 USDT
¥435,103.38
-2.72%
ETH以太坊
3,368.69 USDT
¥24,042.67
-0.3%
BNB币安币
570.68 USDT
¥4,073.00
-0.28%
USDT泰达币
1.02 USDT
¥7.25
-0.19%
SOL
135.96 USDT
¥970.36
+7.66%
USDC
1.00 USDT
¥7.15
-0.01%
TON
7.59 USDT
¥54.14
+4.55%
XRP瑞波币
0.47720 USDT
¥3.41
+0.48%
DOGE狗狗币
0.12210 USDT
¥0.87140
+2.43%
ADA艾达币
0.39050 USDT
¥2.79
+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