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通证券因旗下境外子公司风控合规缺陷受处罚,显示出券商在开展跨境业务及布局数字资产时,必须均衡国际化进程与强化风险控制的挑战。
财通证券因其境外子公司在风险控制和合规方面存在漏洞而被监管处罚,凸显了券商在推动跨境业务和数字资产布局时面临的挑战:如何在实现国际化发展的同时,严格把控风险,确保合规。
2025年9月26日,浙江证券监管局对财通证券开出两份行政处罚决定书,指出其在境外子公司管理方面存在多项合规问题。此次处罚包括对财通证券以及公司总经理助理、当时任董事长的钱斌的警示函措施。事件不仅使这家上半年境外收入同比激增近九倍的券商蒙上阴影,也引发行业对券商在“走得远”与“管得牢”之间如何实现平衡的深入思考。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财通证券(香港)在今年6月刚刚获得虚拟资产ETF代客交易资格,而此次处罚是否会影响其在数字资产领域的布局,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一、财通证券境外子公司“踩雷”:三大合规漏洞曝光
根据浙江证券监管局披露的处罚通知,财通证券在境外子公司管理方面存在以下三大突出问题:
决策执行的跟踪与评估不到位:母公司未能建立有效覆盖境外子公司的决策事项落实跟踪机制及决策效果评估体系,这导致对于境外子公司重大决策的事后监督和效果评价缺失,可能使决策执行偏离预期甚至失控。
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作为此次处罚的核心问题,监管明确指出财通证券未能建立起针对境外子公司的风险隔离与监控体系,导致跨境经营风险无法得到有效控制,风险敞口扩大。
董事任职资格审核疏漏:部分境外子公司提名的董事资格不符合法定条件。这反映公司治理的基本环节存在漏洞,可能导致境外董事团队专业能力不足,从而放大运营风险。
浙江监管局强调,作为财通证券当时的总经理助理及香港子公司董事长的钱斌,主要负责管理责任,并被要求以此为戒,认真整改,提升合规管理水平。
二、业绩激增与监管处罚:“冰火两重天”
在监管部门对风险控制的零容忍态度与公司国际化战略初显成效之间,财通证券(香港)正经历“天壤之别”。
业绩迅猛增长:根据2025年半年报,财通香港上半年实现收入4418.8万元,同比2024年同期增长近九倍,行业领先。
业务资质及核心业务创新突破:在业绩背后,财通香港不断突破业务资质。今年2月,获批越南证券交易牌照,成为少数拥有越南全品种直接交易资格的中资券商;6月,又获虚拟资产ETF代客交易资格,成为首批能提供比特币、以太坊相关ETF交易服务的中资机构。
战略布局明确:财通香港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其清晰的战略定位和资源优势。依托浙江省“外向型”经济特点,公司专注于浙商和浙企的跨境融资与全球资产配置,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越南交易资格和虚拟资产业务的布局,是其“国际化与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体现。
然而,此次罚单的发布无疑为财通香港的高速增长投下阴影,其在虚拟资产领域的布局是否会受到冲击,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三、券商跨境业务的“通病”:风控难题与人才短缺
财通证券的案例并非个别。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全国范围内针对证券公司境外子公司的罚单已达12张,而2023年未曾出现类似处罚,处罚力度显著提升。
违规行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管理控制范围延长导致效果减弱:境外子公司所在的地域、法律制度、市场环境与母公司存在差异,地理距离和文化差异影响管理和风控措施的落实效率与效果。
风险复杂性远超国内:境外业务涉及复杂金融工具、更开放的市场环境以及地缘政治、汇率波动和国际制裁等新兴风险,要求公司具备更高水平的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能力,但部分券商的风险体系尚未适应国际化步伐。
专业人才短缺:管理境外子公司需要既熟悉国际金融规则、又理解母公司风控体系的复合型人才。此类人才的缺乏,导致一些券商在人员派遣、委派董事或组建管理团队时捉襟见肘,甚至出现如此次财通证券“提名董事不符任职条件”的情况。
四、监管持续收紧:强调穿透管理与问责到人
浙江监管局对财通证券及其高管的处罚,彰显监管层对境外业务风险“零容忍”的立场,以及强化责任追究的导向:
监管重点转变:从事前审批转向事中事后持续监控和风险防控。
穿透式监管:要求母公司实质性掌握多层法人结构内境外子公司业务及风险情况,避免“空壳”操作。
问责到人:不仅处罚机构,还将责任落实到具体负责人,倒逼高管增强合规意识,将风险管理融入日常决策中,以落实底线责任。
结语:
财通证券因境外子公司风控不足被处罚,再次反映了券商在国际化道路上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在数字资产方面,随着财通香港获得虚拟资产ETF代客交易资格,如何在创新业务与合规风控之间平衡,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此次事件将促使行业重新审视管理体系,强化风险管控,确保“走得远”同时“管得牢”。
相关推荐阅读: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上海“起锚”,人民币国际化按下加速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