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企业参与者搭建定制化区块链,底层竞争战场持续演变,造成了无需许可的公共区块链与受监管的企业级区块链之间的不公平竞争局面。
企业巨头正积极打造自己的区块链底层(L1),旨在将区块链技术从基础的中性基础设施转变为具有监管优势的战略壁垒,从而获得更强的竞争优势。
作者:Ray Song,aPriori创始人
随着在市场中的经验积累,我们开始识别出一些潜在的规律。我们使用的工具与构建的基础设施从未停止演变。在当前的加密货币领域,基础层(L1)正迎来一场重大的变革。
多年来,关于第一层(L1)的讨论主要围绕以太坊——因其出色的可组合性和庞大的开发者基础;Solana——以其高速优势;以及Cosmos——以其网络主权性。选择L1就像挑选交易平台一样,需考虑费用、流动性和执行效率。
然而,现如今这个决策已从战术性转变为战略性。除了开发者在不同生态系统中做出选择,许多大型企业也开始从零构建自己的区块链。当参与这项工作的公司是Stripe、Coinbase或其他拥有深厚监管及分销优势的巨头时,L1不再只是中性竞争平台,而变成了战略性护城河。
以Stripe的动作为例,“Tempo”——一个专注支付的第一层——正与Paradigm合作进行开发。长时间关注市场的人知道,Stripe的布局绝非偶然。这是一个结算层的战略布局,旨在掌控底层基础设施、交易费用与结算时间的控制权。
在传统金融市场中,清算与结算对终端用户而言或许“看不见”,但它们是真正的杠杆点。Tempo将为Stripe提供一条专门设计的区块链,用于实现可预测的费用、确定的结算时间,以及无与伦比的商户分销能力。这是支付处理经验在加密基础设施中的应用体现,代表了Stripe多年的肌肉记忆。
区块链发展中逐步显现出一条清晰的光谱路径。一端是完全去中心化、抗审查的协议——这些链可能缺乏机构青睐的合规性与细致性,但是真正的创新之源。例如,早期的以太坊、比特币,甚至一些新的隐私链,它们都符合这一特征。
另一端则是由监管合规控制的链——由受监管的托管方和交易所掌控。例如,Coinbase的Base链已上线,币安的BNB链实际上已发展为企业生态系统,Stripe也在积极布局这一层级。
中间则是混合型区块链,既能吸引加密货币原生的创新者,又能满足机构的结构性需求。这一“灰色地带”将成为未来激烈竞争的主要战场,也是双方可能交汇的唯一空间。
在分销渠道和监管方面,纯粹的加密货币原生团队难以与Stripe或Coinbase相抗衡。大企业可以迅速获得相关许可证,通过API直接接入数百万商户,实现规模化部署。
这意味着,虽然无需许可的构建者仍有生存空间,但“同场竞技”的策略已发生根本变化。在可许可性和机构分销方面保持竞争,可能注定失败。相反,机会在于那些大公司无法或不愿意做的事情,比如推动创新的隐私特性或前沿DeFi协议的快速落地(每一项新功能都需要法律审查)。它们须在去中心化和股东价值之间寻求平衡,难以全力追赶创新前沿。
DeFi的重大突破在于任何人都可以在无需请求许可的基础上,插入任意合约,进行创新。而在企业监管链上,这一能力受到限制。若能提供真正的“可组合性”,就能吸引那些对创新要求更高的开发者和团队。
同时,原生加密项目的创始人可以在代币经济、治理机制,甚至跨链整合上进行实验,而企业端则需谨慎评估风险。
更重要的是,文化认同感仍扮演关键角色。例如,以太坊的身份认同感、比特币的使命感,为特定用户群体(如隐私保护者、DeFi投机者或区域性市场)打造的愿景,都有助于在细分市场中超越纯粹由企业构建的L1。
企业L1的出现,也在改变市场的流动性格局。若Stripe的Tempo在商户中获得广泛使用,将带来大量可预测的流动性,有利于低风险的收益策略。然而,波动性和不对称的投资机会仍旧存在——特别是在协议变更、治理调整或市场叙事突然转变时估值可能剧烈波动。
在无需许可的链上,风险主要来自技术和市场驱动因素;而在企业链上,则更多受到监管政策和商业模式的影响。Tempo可能不会因技术问题亏损惨重,但政策变化可能带来收益的突然终结。
企业链与无许可链之间并非零和博弈,它们很可能成为互补的力量。企业L1将带来庞大的监管合规、资本保守性,为大规模合规流动提供支持;而无需许可的链则继续探索边界,推动创新,最终被企业采用成为现实。
对于交易者和开发者而言,真正的价值在于理解这些不同环境中的价值迁移路径。Stripe的Tempo表明,基础设施已成为战略要地。在市场竞争中,谁控制了基础性资产,最终就能掌握利润的来源。
作者:Ray Song,aPriori创始人
相关推荐:比特币(BTC)的道德价值:终结战争机器的数字货币
本文仅供一般信息参考,不构成法律或投资建议。文中的观点和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一定反映Cointelegraph的立场或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