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巨头Visa、Mastercard与科技公司谷歌、Coinbase等正在共同推进基于HTTP 402协议的AI自主支付标准的制定,目标是构建一个为AI代理经济服务的底层价值交换网络。
支付巨头Visa、Mastercard与科技公司Google、Coinbase等正共同推动基于HTTP 402协议的AI自主支付标准,旨在为AI代理经济构建底层价值交换网络。
分析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动察Beating,作者:律动编辑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25年10月,Visa和Mastercard几乎在同一时间宣布推出专为AI设计的支付协议。Visa称之为TAP,Mastercard称之为Agent Pay。此外,Coinbase主导的x402协议也获得了Visa的官方支持。
这两大掌控全球支付核心的巨头同步行动,朝着同一方向迈进——从传统信用卡到智能体账户,一场关于“AI如何实现自主支付”的技术竞赛正逐步展开。
这些动作背后,有一个共同的核心:x402协议。
x402是一套实现AI自主支付的协议。它的工作机制非常直观:假设一个AI想要调用天气API,它会发送请求,Server返回状态码402,意味着“需要付费”。同时,响应中附带支付信息,例如付款金额、收款地址,以及支付币种。
AI的数字钱包会自动执行转账,几秒内完成交易。接着,AI再次请求API,这次附带支付证明。API服务器验证链上交易,确认收款后,返回天气数据。这整个流程无需注册、无需登录,也不需人工干预。这种设计极为简洁,使任何人都能搭建API服务,通过x402按次数收费,无须复杂的账户体系或支付网关,信息流与资金流实现真正的融合。
但实现AI真正的“自主付款”能力,还需解决授权和信任的问题。上个月,Google联合Coinbase、Stripe等六十多家机构发布了AP2协议,专门应对这一挑战。
AP2全称是Agent Payments Protocol,即代理支付协议。其核心机制是一份带有加密签名的数字合约,用于记录用户授权AI的权限范围。例如,你授权AI帮你购买演唱会门票,预算不超过200美元,只购前十排座位。你提前签署授权,明确金额、时间和条件限制。当AI满足条件后,自动完成支付,全过程可追溯。这种设计让信任建立于可验证的程序规则之上,而非纯粹的“善意”。
AP2和x402是互补的:AP2提供权限授权框架,x402处理实际支付。二者结合,形成完善的AI支付闭环体系。
x402这个名字本身寓意深远。“402”代表着一个沉睡了三十年的互联网状态码。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追溯到三十年前的互联网起源。
1990年代,WWW之父蒂姆·伯纳斯-李在设计HTTP协议时,特意留下了状态码402——“Payment Required”。

在当时的网络架构中,200代表成功,404表示未找到,500是服务器错误,日均亿万次网页请求都在使用这些码。而402表示的意思是“需要付费”。
其背后设想极为简单:用户请求一篇文章、听一首歌或获取某个数据,若内容需付费,服务器返回402状态码,浏览器会自动完成微支付,整个过程实,自动且公平。这是互联网乌托邦的理想图景——信息与价值的自由流动,内容创作者直接从内容中获益,用户为真正有价值的内容付费,每一步都实现公平交换。
然而,伯纳斯-李深知,单靠这个状态码在当时难以落地。因为它需要配套的低成本、原生、自动化的支付体系。那个时代人们普遍设想互联网是一个巨大内容市场:每次点击、每次下载都可以实现微支付,积少成多,创作者可以靠内容赚取收入。HTTP402就像埋在互联网底层的一颗种子,等待能支持微支付的土壤——数字货币的出现,才有可能带来真正的变革。
与伯纳斯-李同期,密码学家大卫·乔姆也在追逐类似梦想。他在阿姆斯特丹创立了DigiCash,旨在打造真正的电子现金系统。1982年,他发明了“盲签”技术,使电子支付不可追踪。几年后,DigiCash推出了eCash,这是世界首个真实意义上的数字现金,用户可以像用现金一样支付,银行无法追踪资金流向。
1994年,eCash开始测试,乔姆在日内瓦的CERN发表演讲,满怀激情地描述电子支付的无限可能。“你可以为数据库付费、购买软件、点披萨、甚至偿还朋友的五美元债务,未来无所不能。”

这套系统几乎完美契合402状态码的愿景。如果eCash成功,HTTP 402的价值将得到实现,互联网未来或许将走上一条全新轨迹。
起初,一切都很顺利。1995年末,美国马克·吐温银行成为首家采用eCash的机构。同年,德国银行、瑞士信贷等欧洲金融巨头加入,媒体称DigiCash为“互联网的未来”。
然而,1997年,一场冲突爆发。微软的团队希望将eCash嵌入Windows 95,愿出价一亿美元合作,原本有望改变支付格局。但乔姆坚持收费每份Windows 2美元,不愿放弃技术和隐私价值,拒绝合作,终至破裂。
此后,Visa、网景等多方尝试合作都以失败告终。乔姆极度理想主义和固执,信奉技术与隐私的价值,却缺乏妥协的智慧。1998年,DigiCash宣布破产,标志着“付费互联网”的梦想破碎,402状态码也逐渐淡出公众视野。
DigiCash倒闭后,互联网走上了以注意力和数据为中心的路径。Google成立于1998年,靠广告驱动搜索引擎;Facebook在2004年将关系转变为广告平台;接着是YouTube、Twitter、Instagram,它们都靠“免费用,广告赢”的商业模式获得成功。
这个模式极为成功,让人逐渐忘记了互联网本可以有另一种样子——内容付费、价值交换的乌托邦理想。
我们享受免费搜索、邮件、社交和视频,但也开始习惯自己成为广告和数据的商品。每一次点击、停留、点赞都在训练算法,让它更善于抓取注意力,激发情绪——愤怒、恐惧、焦虑——比理性和深度更易传播。创作者也被动员,为算法而写作,标题标题夺人眼球,内容引发共鸣,只为获得更多曝光和收益。
这实际上形成了一个以“免费”为基础的价值网络。而402状态码的理想——简单、直接且公平的价值交换体系,慢慢被淡忘成为乌托邦的梦幻。
到了2022年,局势发生新的变化。11月30日,ChatGPT发布,用户数突破亿级,AI开始不仅能对话,还能自主执行任务。订票、购物、预约、账单处理,这些过去由人类完成的事务正逐步交给AI代理。这一变革带来新问题:如何在互联网中让AI“付费”?
现有支付系统只能为人类设计,注册、验证、授权,都是为“人”构建的。而AI请求是瞬时、短暂、按需的,单次只需0.001美元,甚至可能只用一次。传统支付体系应对不了这种节奏。于是,一些开发者重新关注古老的402状态码,发现它的背后当年未能落地的两个障碍如今已解决:
这意味着一种为机器定制的支付协议,已然形成。AI代理的崛起催生新的经济形态:服务链中的AI相互调用,价值沿调用链流动。这需要一套底层协议,让AI自主、安全、快速地完成支付。
于是,402状态码作为沉睡三十年的钥匙,终于迎来重新激活的机会。本就铺垫好的技术基础、支付通道和理念,在今天的AI和区块链技术中,终于迎来了落地的可能。
我们可以预见:大型科技巨头们纷纷押注这条路径。Visa和Mastercard正将人类的支付网络向机器世界延伸;Google试图将搜索从信息扩展到价值;Coinbase推动稳定币国家化,打造链上智能体的通用货币;Cloudflare建设“内容分发即价值分发”的体系,让每一次API调用都能实现自动结算。
它们共同构筑的,是下一代互联网的底层架构。402状态码已不再是文件角落的代码,而是价值互联网的再起点。
402状态码的复苏,意味着互联网的一次深刻转变。过去三十年,互联网是信息的网络,信息可以自由流动,但价值——钱——却被银行、支付巨头扼守,形成重重“收费站”。
而现在,HTTP 402让支付成为协议的核心能力。价值能像信息一样,在网络中低摩擦、低成本、自动流动。互联网不再只是信息的载体,更成为了价值传输与交换的基础设施。
在广告驱动模式下,内容创作者追逐流量,为算法优化,但在价值网络中,创作者可以直接从用户获得收入,内容与价值真正挂钩。用户不再是被算法“测量”和“贩卖”的商品,而真正成为客户,享有价值权益。
尽管这个变革还处于早期,但方向已十分明确。机器在学会付费,网络在学会结算,人类也开始重新定义算法架构与规则。
2025年9月,年届七十的蒂姆·伯纳斯-李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提到他三十年前提出的微支付梦想。尽管至今尚未广泛落地,但他相信,总会出现新的形式推动微支付的普及。
大卫·乔姆依旧活跃在密码学研究前沿,关注后量子时代的隐私技术。三十年前,他创立了DigiCash;三十年后,他看见新一代开发者在区块链上重建他当年的理想。
402状态码、DigiCash、微支付,这些被时间埋没的概念,正通过AI与区块链技术的结合重新被唤醒。伯纳斯-李和乔姆都坚信,互联网应拥有一个原生的价值层,一个无需中介的公平交换系统。
三十年后,这一梦想正逐步接近现实。而推动它实现的,不再只是人类,而是机器的力量。与其说,是技术在进步,不如说,是理想在逐步变成现实。
相关推荐:Mt. Gox的安全漏洞造成数百万损失——AI能识别这些风险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