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区块链 >   正文

"区块链巨头交锋,稳定币市场迎来决战时刻!"

稳定币的年度结算规模已经超过了Visa,传统金融巨头正在通过合作、并购以及自主建设等方式全力布局,以争夺下一代全球支付网络的主导权。

稳定币的年度结算规模已超过Visa,传统金融巨头正通过合作、并购和自建等多种方式,全速布局未来的全球支付网络,谋求行业的主导地位。

巨头亮剑,决战稳定币! 分析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Bitpush,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将2020–2022年视作“试水期”,2023–2024年是“探索期”,那么到了2025年,稳定币的生态已全面进入“高速推进”阶段。

其增长速度超出预期:从2018年仅有的33亿美元转账规模,已跃升至2024年的18.4万亿美元。这不仅标志着稳定币已由小众实验转变为全球支付主干,更突破了传统支付巨头Visa(15.7万亿美元)和Mastercard(9.8万亿美元)的年度处理规模。

图源: Visual Capitalist

过去一个月,几件重要事件将这一趋势推向了前台:

  • 花旗(Citi)正式与Coinbase展开合作,扩展机构客户的数字资产支付能力;

  • 欧洲九大银行组成欧元稳定币联盟,预计2026年发行;

    西联(Western Union)宣布将在2026年在Solana上上线美元稳定币USDPT,并由Anchorage Digital Bank负责发行与托管;

  • Visa披露已在四条新链上支持多种稳定币的结算,为跨链支付提供基础;

在资本方面,据《财富》杂志报道,Mastercard拟以15至20亿美元收购稳定币和加密基础设施公司Zero Hash;早前,甚至曾与Coinbase就收购BVNK展开竞争。

这些动态拼合起来,彰显一个明确的趋势:在争夺未来金融控制权的战场上,传统巨头不甘落后,正推动其核心业务——从支付网络到跨境结算——向链上可编程体系全面迁移。

银行:稳定币与代币化存款的博弈

当传统银行开始布局数字资产,他们面临两条路径:稳定币和代币化存款。

起初,花旗银行(Citi)CEO詹恩·弗雷泽(Jane Fraser)曾表示,更看重“代币化存款”——这是对现有存款数字化的“内部轨道”,相比“外部轨道”的稳定币。这并非否定稳定币,而是因为代币化存款对银行更“安全”、更“习惯”:

  • 代币化存款(银行内部体系): 将客户存款数字化,形成银行的“数字存款通证”,类似于给银行账户发一张数字通行证。这种做法完全在现行监管体系内,安全合规,能无缝接入传统的清算系统,使银行间可以实现24小时、全天候的资金结算。对银行而言,这是摩擦最小、监管最放心的方式。

然而,单靠内部轨道无法满足未来需要,因为:

  • 稳定币(银行的“外部体系”): 银行意识到若要连接整个加密生态和主要公链(如以太坊),必须使用稳定币——它们是加密世界的通用货币。

因此,花旗等银行选择“两条腿走路”:一边继续发展代币化存款,一边布局稳定币。其最终目标是:无论未来支付网络基于公链还是银行体系,银行都掌握这两种“数字货币”,以巩固其作为“信任与清算中心”的行业核心地位。

在欧洲,九家银行(包括ZuCredit、ING、Banca Sella、KBC、Danske、DekaBank、SEB、CaixaBank、Raiffeisen)联合推动欧元稳定币项目,计划在荷兰设立公司,按MiCA法案申请电子货币机构牌照,争取2026年下半年推出。该项目强调“合规、1:1储备、可在公链使用”,旨在打造欧洲本土的数字支付基础设施,以应对美元稳定币在欧洲的溢出效应。这是一场由银行主导、与公链生态对标的基础建设竞争。

西联汇款:用稳定币连接“现金终点站”

不同于银行聚焦内部清算体系的发展,跨境支付老牌巨头西联(Western Union)将稳定币视作其核心创新路径,用于升级“最后一公里”的跨境零售汇款服务。

西联拥有全球最大、最密集的实体网络,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负责资金从数字形式转换为实体现金,这是许多无银行帐号用户获取资金的关键渠道。

其战略明确:利用稳定币作为快速通道,与实体现金网络结合,打造流畅的闭环体系:

  1. 合作发行: 选择Anchorage Digital Bank合作发行稳定币USDPT,选用高吞吐、低成本的Solana公链以支持频繁小额交易;

  2. 构建网络: 推出Digital Asset Network,确保整个链上流程高效无阻,从外部钱包、稳定币转账到本地取现、入账的闭环操作;

  3. 用户需求: 特别考虑发展中国家依赖现金的用户,关注“能否立即到账”、“附近网点能否取现”以及“手续费是否低廉”。

西联的优势在于隐藏底层复杂的管理流程,利用稳定币和公链效率服务于现金密集型场景,巩固其在全球零售汇款市场的领导地位。

卡片巨头:连接者与收购者的竞逐

与银行系统的传统清算和西联的现金网络不同,Visa 和 Mastercard正从全球支付网络布局的角度,加速整合稳定币,但路径不同:

1. Visa:转型为“多链结算中转站”

Visa的战略逐步展现为一个“多链清算平台”。在本财年,Visa已支持四个新公链和四种稳定币的结算,这些资金可在超过25种法币间转换。财报中特别强调:与稳定币挂钩的卡交易显著增长,显示其正通过庞大的卡网络,将传统银行账户与链上数字资产高效连接,成为跨链结算的“路由器”。

2. Mastercard:快速通过收购夺取时间优势

不同于Visa温和的“连接”策略,Mastercard采取更激烈的动作:计划斥资15-20亿美元收购Stablecoin技术公司Zero Hash,快速补齐其在稳定币及加密支付基础设施的布局;同时,传闻其与Coinbase合作收购BVNK,预估价格达20-25亿美元,旨在通过并购,快速掌握链上支付的核心能力,从而快速部署到全球的发卡行、收单机构和商户网络中。

两者都见证了稳定币在未来支付场景中的战略地位:Visa专注“连接”,而Mastercard追求“掌控基建”。

潜在风险:挑战仍在

尽管巨头们奋力追赶,稳定币之路仍充满挑战,核心难题多为非技术性障碍:

  1. 美元稳定币的“入侵”与货币主权: 大规模使用美元稳定币可能削弱国家央行的货币控制,尤其是在还未接受数字美元化的国家,会引发监管担忧。欧洲则倾向于推行本土欧元稳定币,与本国银行合作,避免货币流失。

  2. 链上信任与安全: 发生挤兑或技术危机时,稳定币需应对储备安全、流动性风险,以及网络攻击的挑战。确保链上稳健性,是未来必须面对的问题。

  3. 法律合规难题: 对于像西联这样依赖现金交接的模式,跨越各国法律、反洗钱、外汇限制等合规壁垒,是推行链上高效交易的最大阻碍。大规模的合规和运营管理成本,远超技术集成难度,也是巨头们选择合作或并购的原因所在。

综观整个变化,稳定币的崛起并非单纯的加密阵营胜利,而是一场金融基础设施的深层次变革。当“账户+稳定币”成为并行体系,用户几乎无法感知背后的链上链下区别,只享受更快到账、更低费用、更稳定的体验。这场革命的胜负,终将在网络规模、费率优化、商户拓展、风控和合规能力上展开。也正因为如此,2025年第四季度,传统金融机构已经不再置身旁观,而是积极参与其中。

附:随着金融科技公司对加密货币兴趣的升温,Revolut等也推出了1:1美元与稳定币之间的兑换服务,标志着传统金融正逐步融入这场变革。

最新快讯
快讯加载中...
查看更多
热门币种
BTC比特币
60,963.61 USDT
¥435,103.38
-2.72%
ETH以太坊
3,368.69 USDT
¥24,042.67
-0.3%
BNB币安币
570.68 USDT
¥4,073.00
-0.28%
USDT泰达币
1.02 USDT
¥7.25
-0.19%
SOL
135.96 USDT
¥970.36
+7.66%
USDC
1.00 USDT
¥7.15
-0.01%
TON
7.59 USDT
¥54.14
+4.55%
XRP瑞波币
0.47720 USDT
¥3.41
+0.48%
DOGE狗狗币
0.12210 USDT
¥0.87140
+2.43%
ADA艾达币
0.39050 USDT
¥2.79
+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