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科技巨头积极寻求稳定币牌照与推动RWA代币化,业内呼吁保持冷静
中资科技巨头正在积极与香港数字银行合作申请稳定币牌照,并推动现实世界资产(RWA)的代币化进程。然而业内人士提醒,在这一热潮中需要保持冷静,避免出现过热现象。
香港作为全球数字金融的核心枢纽,其清晰的监管框架不断吸引全球资本的关注。最近,港媒报道了中资科技巨头正在积极与香港数字银行合作申请稳定币牌照的消息,引发市场的广泛关注。这一趋势不仅意味着香港的稳定币市场将迎来新的发展格局,也可能加速RWA的代币化进程,从而引爆万亿级市场。
一、中资巨头争相申请香港稳定币牌照:数字银行成热门选择
合作模式: 据港媒报道,中资科技巨头正在寻求与香港数字银行的合作,申请稳定币相关牌照。这些公司作为香港本地数字银行的股东,关注代币化资产的交易及跨境支付。
富途证券的探索: 富途集团的董事总经理曾煜超表示,正在探索用户使用稳定币作为平台余额或持仓资产进行股票购买,并协助进行法币的清算与结算,以方便投资。
RWA的吸引力: 现实世界资产(RWA)是指将可产生稳定收入的现实资产,比如酒店租赁、光伏发电、股票、债券及大宗商品等,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代币化,使这些资产能够在链上进行交易和管理。
“命题作业”: 多位在港的中资金融机构从业者向腾讯新闻《潜望》表示,他们将尝试实现RWA项目,许多人将其称为“命题作业”或“指定功课”,显示出总部对RWA的重视。
律所生意兴隆:在香港,涉及币圈的法律事务逐渐增多,金杜律师事务所和君合律师事务所等律所的业务更加繁忙,反映出中资机构对法律支持的需求有所增加。
RWA行业会议备受关注: 8月7日,蚂蚁数科及其他机构在港交所举办了一场RWA行业会议,会议吸引了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特区前行政长官梁振英以及香港特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等重要人士出席,现场座无虚席,不少与会者站在后方参与。
二、在港中资金融机构积极探索RWA:自上而下的战略部署
“Top Down”驱动:一位外派驻港的国企资管负责人表示,这一轮尝试是自上而下的战略,国内总部鼓励驻港机构进行RWA探索,为未来的稳定币生态系统的建设做好准备。
先行者: 华夏基金香港公司、太平资管香港公司、嘉实基金及博时基金等中资机构在港发行了一些币圈产品。华夏基金(香港)公司于2024年已经发行了比特币现货ETF和以太坊现货ETF,并计划在2025年2月发布港元货币基金代币化基金。此后,它还在今年7月推出了人民币及美元货币基金的代币化版本。
业绩显著: 截至8月21日收盘,华夏基金比特币现货ETF的规模约为20.72亿港元,而嘉实基金及博时基金的比特币ETF规模则分别为2.6亿港元及14.75亿港元。太保资管香港在今年3月推出了首个美元货币市场基金代币化产品(CPIC Estable MMF),发行规模达到了1亿美元。
未来展望: 一位在港的中资机构负责人认为,未来所有机构都需要学习如何开发上链产品,预计会有更多金融产品迈入区块链领域。
三、RWA的“虚火”与理性思考:并非所有机构都适合参与
“虚火”论:太保资管(香港)CEO周成岗指出,当前RWA在香港的热度已经过高,被视为虚火,必须保持冷静。他强调,虽然未来所有金融资产都有可能上链,但具体时间表尚不明确,这取决于整个RWA生态系统的发展进程。
金融逻辑与问题解决:并非所有资产都适合上链,资产上链的前提是符合金融逻辑,其目的在于解决具体问题。对于质量不高的底层资产,尽管上链,但其流动性可能依然存在问题。
法律权利与底层资产:RWA的结构基础依赖于一整套法律体系。涉及投资者在持有RWA资产代币时的权利,以及这些权利与底层资产的所有权之间的关联,都需要明确的法律规范。
结语:
中资科技巨头与香港数字银行协作申请稳定币牌照,是香港数字金融领域的重要动向。这一合作不仅意味着香港的稳定币市场即将迎来新的局面,也有可能推动RWA代币化进程,加速万亿级市场的形成。然而,在这一热潮之下,各方必须保持理智,并非所有机构都适合参与RWA项目。此外,RWA的落地还需与金融逻辑相结合,着重解决实际问题。香港正在严监管与创新之间努力寻找平衡,以巩固其作为国际数字金融中心的地位。
相关推荐阅读:香港确定2026年实施巴塞尔加密资产资本金新规,严格禁止稳定币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