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区块链 >   正文

曼昆洞察 | 数字货币支付的潜在风险:为何务必制定“限制区域名录”

加密支付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地理合规性。没有建立“监管地理隔离”机制的项目将会面临支付通道被冻结和运营被迫终止的严重风险。

在加密支付领域,核心竞争力并不完全取决于技术实力,而更在于地理合规性。没有建立完整“监管地理隔离”机制的项目,面临被冻结支付通道、终止运营的重大风险,这可能带来不可逆的损失。

曼昆研究 | 加密支付的隐性雷区:为什么你必须列出“受限地区名单” 市场分析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曼昆区块链法律服务,作者:邵嘉碘,陈昊洋,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过去两年,加密支付(Crypto Payment)逐渐从小众概念转变为全球性潮流。

它的表现形式多样:

  • 稳定币支付(USDT/USDC作为结算手段)

  • 加密借记卡(俗称U卡)

  • 跨境加密薪酬支付

  • On/Off-ramp网关(加密资产与法币互转)

  • 类似Stripe或PayPal的加密支付平台

这些项目的共同特点是:利用加密资产解决跨境支付中存在的慢、贵问题

不同于纯粹的去中心化金融(DeFi)平台,加密支付实际上涉及到资金流、银行卡、银行账户以及法币清算系统,是半金融半科技的结合体。

因此,所有“地理风险”在这里都被放大,成为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

许多团队在专注于牌照布局、用户体验或交易量增长时,忽视了一个看似技术但实际上非常核心的问题——“谁可以使用?”

这并非市场选择,而是合规的底线所在。

为何必须排除部分国家和地区?

1. 每个国家都在维护自身的“支付主权”

法律上,加密支付常被归类为“电子货币发行”、“资金转移服务”或“支付清算活动”。

只要你的系统允许当地用户存入、转出或消费加密资产,就可能触发该国相关的监管许可要求。例如:

  • 美国:需要注册为货币转移商(MSB)+获得“资金转移者许可证(MTL)”

  • 欧盟:根据MiCA条例,需获得CASP授权,且需在成员国设立实体。

  • 新加坡:《支付服务法》(Payment Services Act)下涉及MPI+DPT许可证

  • 香港:需注册MSO或持有即将推出的虚拟资产交易(VA)及稳定币发行相关许可证

如果没有取得这些许可,却让本地用户使用你的加密支付服务,监管机构会认定你是在“无牌运营”,涉嫌违法。

2. 国际制裁体系是“连坐制”

一旦你的平台允许来自伊朗、朝鲜、叙利亚等受制裁国家/地区的用户注册或交易,就可能被认为在规避国际制裁。只要涉及国际清算体系(银行、VISA、Mastercard、SWIFT),都存在被认定规避制裁的风险。

被列入黑名单的后果非常严重,而非罚款那么简单,而是“金融生命线的中断”:

  • 银行账户被冻结

  • 发卡渠道立即中止

  • 资金清算无法完成

  • 合作银行终止合作关系

实务建议:系统应实行“三级过滤”机制:

  1. IP地址封锁:通过GeoIP识别访问来源

  2. KYC审核:验证用户身份证件和护照信息中的国籍

  3. 居住地验证:通过水电账单、银行寄信等交叉确认居住信息

这些措施不是形式上的,而是确保存续的基础条件。

行业实践:机构是如何应对的?

主要策略是:“先按地区划分,后逐步扩展。”

不是靠单一牌照做到全球覆盖,而是采用多牌照、多实体进行风险隔离管理。

加密支付的核心原则是:实现“监管地理隔离”,以降低跨区域风险的暴露度。

反面案例:缺乏地理隔离的后果

Paxful(点对点支付平台)

  • 原因:未能有效屏蔽伊朗和俄罗斯用户

  • 后果:被美国监管机构调查,创始人宣布暂停运营

Bitzlato

  • 原因:允许俄国及制裁区用户进行交易

  • 后果:被美国司法部起诉为洗钱平台,资产被冻结

某些加密卡项目

  • 模式:香港MSO基础 + 海外API发卡,但未设IP封锁

  • 后果:银行发现高风险地区交易后,冻结清算账户,项目当场停摆

总结一句:
没有合规的地理隔离措施,加密支付不是创新,而是违规的金融服务。

律师角度:如何搭建合规“防火墙”

  1. 制定正式政策文件:

    • 《受限地区政策》(Restricted Jurisdictions Policy)
    • 《客户接受政策》(Customer Acceptance Policy)
    • 《Geo-IP封锁与验证流程》(Geo-IP Blocking & Verification Procedures)
  2. 实施四重筛查机制:

    • 国籍验证(KYC)
    • 居住地址验证(Proof of Address)
    • 设备IP & GPS监测
    • 支付路径追踪
  3. 加强合作方审查:

    要求发卡机构、合作银行及托管方确保未与制裁国家合作,并在协议中加入合规承诺和持续筛查义务。

  4. 建立动态更新机制:

    定期同步OFAC、FATF、EU、UN等官方制裁名单,设定季度更新频率,确保政策时效性。

:加密支付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可持续的合规能力”

在激烈的加密支付市场中,技术壁垒相对较低,但合规壁垒才是真正的护城河。你可以多快完成支付,监管机关就能多快冻结你的业务;你服务的国家越多,风险也就越高。

真正实现全球化的关键,不是“谁都能用”,而是“在合规的前提下使用”。

地理排除并非放弃市场,而是保护核心命脉。在加密支付的世界里,能持续生存的项目,往往不是跑得最快的,而是最懂风险管控和法规边界的。

相关阅读:中国指控美国策划价值130亿美元的比特币盗窃案

最新快讯
快讯加载中...
查看更多
热门币种
BTC比特币
60,963.61 USDT
¥435,103.38
-2.72%
ETH以太坊
3,368.69 USDT
¥24,042.67
-0.3%
BNB币安币
570.68 USDT
¥4,073.00
-0.28%
USDT泰达币
1.02 USDT
¥7.25
-0.19%
SOL
135.96 USDT
¥970.36
+7.66%
USDC
1.00 USDT
¥7.15
-0.01%
TON
7.59 USDT
¥54.14
+4.55%
XRP瑞波币
0.47720 USDT
¥3.41
+0.48%
DOGE狗狗币
0.12210 USDT
¥0.87140
+2.43%
ADA艾达币
0.39050 USDT
¥2.79
+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