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市场环境如何变化,交易所和做市商始终处于金融生态的最顶层。
无论市场周期如何变化,交易所和做市商始终位于整个链条的最顶端。
市场分析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深潮 TechFlow,作者:Liam,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到2025年,加密货币市场的生产力革命不是AI,而是“发币工业化”。
Dune数据显示,2021年3月,全网代币大约有35万种;一年后增加到400万;到2025年春,就已突破4000万个代币。
这四年增长了百倍,几乎每天都有上万个新币被创建、上线甚至归零。
虽然“发币能挣钱”的神话逐渐破灭,但投资者和项目方仍然充满热情。与此同时,这个“发币流水线”也养活了大量服务供应商,包括代理机构(Agency)、交易所、做市商、KOL、媒体等。虽然项目赚不到钱了,但每个环节都找到了自己的盈利模式。
那么,这个“发币工厂”到底是如何运作的?真正获利的又是谁?
“相比上一轮周期,这一轮最大的变化是,发币周期被极度压缩,从项目立项到TGE(Token Generation Event),可能只需要半年”,长期关注项目发行的加密行业KOL“Encrypted Fearless”在接受采访时如此表示。
在上一个周期,项目通常采取:花一年时间打磨产品,再用半年时间建设社区、推广,直到积累一定的用户和收入数据,然后才开始TGE。而2025年,这个流程逆转,即使是明星项目或基础设施级团队,从概念立项到上线时间也能压缩到半年甚至更短。
为什么会这样?
答案藏在行业的“秘密”之中:产品和技术的作用大大下降,可以造假数据,虚构叙事。
“没有真实的用户没关系,只要在测试网刷几百万的活跃地址,或者在某个小众市场炒作APP Store的下载量和用户数,再用Agency包装,技术和产品就不再是核心。”
对于Memecoin,更是将“速度”推向极致:上午刚发行一个币,下午其市值就可能突破千万美元。人们只关心其能否在一秒内引爆情绪,用途已不再重要。
项目的成本结构也发生了根本变化。
在上一个周期,从立项到上线的成本主要集中在研发和运营。而如今,成本主要在:上币费和做市商相关费用,包括中间环节的利益分配;其次是KOL、Agency、媒体等市场推广费用。实际上,真正花在产品和技术上的资金可能只占总成本的20%不到。
由早期需要长期积累的创业行为,变成了可以快速复制的工业流水线流程。
从强调“Mass Adoption”到追逐“注意力的竞争”,快节奏的变化让加密行业学到了什么?
用“祛魅”一词总结上一轮牛市是恰当的。
在过去的牛市中,行业曾寄希望于L2、ZK、隐私计算等技术能重塑未来,期待“GameFi”和“SocialFi”等应用能带来主流认知。
但两年过去,这些曾被寄予厚望的技术和产品叙事,逐一失败:L2无人问津,链游烧钱难持续,社交仍在疯狂拉新。而共同的特点是,没有“真人”用户的支持。
而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充满讽刺的角色——Memecoin。它没有产品、技术支持,或任何实在的底层创新,却成为最有效的叙事工具,吸引大量关注与炒作。
散户逐渐“祛魅”,项目方也逐渐懂得游戏规则。上一轮中,受损最严重的反而是那些“认真做事”的项目。例如某个链游项目,融资千万美元,团队将所有资金投入到开发中,招聘顶级设计师,购买3A级资源,建立服务器集群。两年后,游戏终上线,但市场早已冷淡,代币价格崩盘,团队资金断裂,只能宣布解散。相比之下,一个用少量团队成员外包开发Demo,并将剩余资金购买比特币的项目,虽然Demo依旧,但资产余额反而增长了三倍,不仅没死,反而还能继续“讲故事”。
长时间的开发导致技术派失败,资金链断裂让产品派受挫,而投机者则看穿了真相:制造筹码,捕获注意力,然后退出流动性,成为新的获利路径。
随着真实项目的逐步收割,散户的耐心耗尽,不再关注项目的基本面。项目方和交易所都意识到,收益正在向“流量”和“流动性”转移。基本面不再重要,价格成为新的“基本面”,这使得与K线紧密相关的做市商变得尤为重要。
不论市场周期如何变化,交易所和做市商始终占据最核心的位置。
交易所不在意币价涨跌,更关心交易量。加密货币的利润来源,不在于价格,而在于价差中的波动率捕获。
如果要评选近期最具影响力的创新,Binance Alpha无疑是关键突破,它被视为币安的“第二次商业模式革命”。
行业从业者Mike评价:“这是一个‘天才的设计’,彻底改变了现货上架方式。” 他指出,币安通过Alpha实现了:第一,将链上资产发行引入生态系统,超越了传统交易所的限界;第二,激活了整个BSC生态,甚至威胁到像Solana这样的重要公链;第三,对二线、三线交易所形成了降维打击,让它们难以竞争上架业务。
有意思的是,所有Alpha项目本质上都是支撑BNB的“养料”:每一个热度都转化成对BNB的需求。到2025年,BNB价格不断创新高,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Mike也指出副作用:Binance Alpha让上币变得极度流水线化和工业化,大批参与者不再关心项目具体内容,只关注积分刷取、空投领币、快速抛售等短期行为。
他理解币安的策略,曾经试图上线拥有百万人用户的游戏和社交产品,但结果不佳,还引发批评——“用Alpha+Perp打造一套标准化的上币流程,让BNB持币者、BSC和交易所用户都能获益。”
唯一的代价是,市场逐渐放弃对“价值”的追求,而转向“流量”和“流动性”』的竞争。
基本面已不再重要,价格成了新“基本面”,而以K线为核心的做市商变得不可或缺。
过去,所谓的“被动做市商”在交易所订单簿上报价,主要靠买卖差赚取利润。而到了2025年,主动做市商逐渐成为幕后核心,他们不等待行情,而是创造行情。现货市场只是工具,合约市场才是他们的主要战场。
他们在低位吸筹,同时在合约市场大规模开仓,然后拉升现货价格,引导散户追涨,获利平仓后迅速砸盘,使散户被套,合约爆仓,最后再用空单收割利润,循环往复。这种借波动获利的模式,也催生了大量“神币”,如MYX、COAI、AIA等,每一次“神话”都精准实现多空双杀。
但拉盘需要资金,因此,场外配资成为新的“金矿”。
这种配资并非传统的杠杆交易,而是专为做市商和项目方设计的“拉盘融资”。资金由场外资金方提供,做市商操盘,项目方则用代币筹码,按收益分成。这个体系让拉盘变得更加高效,利润也更高。
拉盘策略常用作营销手段,但需要有人“接盘”。
随着发币周期缩短,项目方必须在短时间内制造热度、凝聚共识。在此背景下,KOL和管理KOL的Agency变得更加关键,成为“流量阀门”。
项目通常通过Agency合作,安排KOL进行宣传。行业称,这些Agency数不胜数,帮助项目制造热度、吸引流量、获取用户、进行宣传和共识建立。
“在当前市场,赚中介费比自己做项目更容易。项目不一定盈利,但为了发币的营销宣传,花钱是必须的。市场上从事务所、VC到KOL和媒体,渠道丰富。”
项目选择花中介费,主要是为了效率和规避风险;此外,代理机构内部还将KOL分级,形成不同的价格层次:
为了加深合作,项目方还会在早期设立“KOL轮”,以较低成本给予KOL一定的筹码,引导“喊单”。
这条发币“工业链”已成为加密行业的“新基建”。从交易所上币准入,到做市操盘,从资金场外配资,到Agency与KOL、媒体的流量捕获,每个环节都高度标准化、流程化。
令人讽刺的是,这套体系的盈利效率远超传统的“产品-用户-价值”路径。
那么,加密市场会一直保持这样的模式吗?也许不会。每一轮周期都由不同的主线故事推动,下一轮可能完全不同,但规律不会改变:争夺的,依然是流动性和注意力。
每个人心里都在思考:你是要制造流动性,还是提供流动性?
相关报道:Scaramucci家族向特朗普关联的比特币矿企“American Bitcoin”投资超过1亿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