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区块链 >   正文

标题:灰度公司曾握有全球3%的比特币,现即将在纽交所上市

灰度公司曾通过其比特币信托产品GBTC垄断了比特币的合规投资入口,现在该公司已转型为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在传统ETF巨头和高风险加密投资者的双重压力下,灰度正从“行业入口”的角色退场,转变为需要依靠业绩和成本表现来维持竞争力的普通金融公司。

灰度曾凭借其比特币信托基金GBTC在合规入口方面占据垄断地位,但如今已转型为在纽交所上市的公司。在面对传统ETF巨头和高风险加密投资者的双重压力下,它正逐渐退出“行业入口”的舞台,转而成为一家依赖业绩和成本竞争的普通金融企业。

曾经掌握全球3%比特币的灰度,现在即将赴纽交所敲钟 市场分析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动察Beating,作者:律动编辑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24年11月13日,灰度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了招股说明书(S-1)。

文件显示,这家自称“全球最大的加密资产管理公司”的企业计划在纽交所公开发行,股票代码为GRAY。截至2025年9月30日,其管理的总资产约为350亿美元。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的营收为3.187亿美元,同比下降20%;净利润为2.03亿美元,同比下降9.1%。

灰度曾经被视为比特币价格的风向标。

在2020年一年里,灰度旗下的GBTC基金购入了约34.6万枚比特币,占当年新发行比特币的76%左右。曾有单日购入比特币超过1.2万枚的纪录,其管理规模一度飙升至150亿美元以上。

在那个阶段,灰度几乎凭借买入大量比特币就能左右整个市场的情绪。而现在,持有350亿美元资产的灰度,站在纽交所门口,不得不在繁杂的招股书中反复向华尔街证明:自己的估值依然合理。

一个时代的终结,往往不是因为谁在动荡中破产,而是曾经的市场领头羊开始像普通公司那样,向市场阐释自己还能靠什么盈利。

在当前的新周期下,坦 white讲,灰度也许仍是有盈利的生意,但要称之为一家“优秀公司”,已变得困难。

上有巨头,下有赌徒

如今的加密金融市场已演变成一个新的食物链体系。灰度不再掌握入口的钥匙,却不得不承受来自上游ETF巨头与下游高风险“赌徒”的双重压力。这种尴尬,是在上一轮牛市中辉煌时难以预料的局面。

上方,是贝莱德、富达等传统ETF巨头。它们带来的,是一种非常“降维”的打击:费率低至几乎成本价,渠道铺设到每一家主流券商、每一个退休账户,还拥有几十年的品牌信誉。

对普通美国投资者来说,当他们在券商App中搜索“比特币”时,弹出的选择可能包括IBIT、其他比特币ETF甚至一只微星股票(如MicroStrategy)。点击查看费率、规模及近一年走势时,投资者的心中并不会把灰度放在首位,而是会更倾向于选择最稳妥、最熟悉的指数基金。

当比特币逐渐成为一种“不需要额外解释”的资产类别,灰度的烦恼就来了,它不得不不断向市场解释自己存在的理由。它试图凸显“专业托管”和“资产线多元”的优势。截止到2025年9月,灰度管理着二十余只涉及比特币、以太坊、Solana、XRP等多种加密资产的信托和ETF,但在这些由巨头掌控的产品面前,其“牌面”正逐渐减弱。

而在下面,是一批更激进的“赌徒”——以MicroStrategy、Metaplanet等为代表的公司。这些公司只做一件事:持续买入比特币,不断融资、加仓,使公司股价与比特币价格紧密绑定。例如,MicroStrategy多年来几乎用所有新增融资购买比特币,截至2025年中,其持有比特币已超过64万枚,账面价值达数百亿美元。其股价的涨跌,基本与比特币同步,甚至涨幅更大,跌幅更惨,满足一批明知自己在赌、又乐于赌的投资者的需求。

因此,灰度被夹在中间位置。对于想廉价便捷获取比特币敞口的投资者,灰度费率偏高;而对于愿意巨大赌注的投资者,它的产品又不够“疯狂”。ETF巨头以低费率争夺市场,“刺激型”公司则通过疯狂加码激发投资热情,灰度只好拼命兜售一种“体面”的、介于两者之间的故事——即“专业托管”和“资产多元”的概念,但这一故事越来越难以打动市场。

在这条新兴的加密金融食物链中,灰度的地位更像一个“中产阶级”。资产虽不少,但护城河正在快速缩窄。它在向上拼成本与渠道时力不从心,向下与赌徒比疯狂又难以放低身段。

要理解灰度的尴尬境地,必须追溯到它当初凭借什么创建了“唯一入口”的神话。

灰度的崛起之路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凡在美国合规购买比特币的机构,几乎唯一途径是通过灰度的比特币信托GBTC。

GBTC的结构设计具有优势。投资者可以通过现金或比特币申购份额,但不能赎回成现金或比特币;新申购份额需要锁定6个月,之后方可在场外市场交易;而灰度每年收取2%的管理费。

大量资金涌入这个封闭的结构池,推动水位上涨,导致二级市场上GBTC的交易价格一直高于其背后实际持有的比特币价值,形成“溢价”。

到了2021年,GBTC的溢价几乎成为常态,长期维持在20%以上。最为疯狂时,溢价一度接近翻倍,GBTC也成为全球最大的加密资产ETF之一,成为华尔街欢呼的“数字黄金”。

当时,套利资金看中的是“无风险”套利路径:借入比特币,申购GBTC,锁定期满后在高溢价时卖出,赚取中间溢价差价。这一交易模式在华尔街盛行,被包装成“结构性Alpha”,广为传颂。

那时,灰度无需解释Web3的宏大未来,只需不断告知投资者,“还能有额度。”

然而,好景不长。

2021年2月,GBTC的溢价突然消失,并开始折价,首次出现负溢价。起初市场认为这只是短期波动,随着市场情绪调整,溢价会回归,但折价逐渐加深,直到2022年,GBTC折价率最高接近50%。意味着,市场上的GBTC价格只相当于其背后比特币价值的一半。一夜之间,从“数字黄金”变成“烫手山芋”。

最先受困的,是那些套利基金。他们的“模型”崩塌。原本要在6个月后高价卖出GBTC的套利路径变得不可行——折价太大,卖出就意味着巨额亏损;不卖,就要面对比特币价格波动和折价继续扩大的双重风险。

华尔街的对冲基金Fir Tree Capital率先对灰度提起诉讼,指控其利用垄断地位收取过高管理费,并要求允许赎回,以缓解折价。紧接着,破产中的加密借贷巨头Alameda Research也加入战局,指控灰度如果降低费用、允许赎回,手中份额的价值会大大提高。这些诉讼揭露了隐藏在GBTC背后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

人们逐渐发现,曾经作为“优质抵押品”的GBTC,实际上已深度嵌入上一轮牛市中疯狂的杠杆交易链条中。例如,三箭资本大量持有GBTC及相关信托产品,作为借款抵押。当三箭倒闭时,涉及到的借贷机构,包括加密借贷巨头Genesis等,资产负债表上都布满GBTC敞口。这也使得GBTC与整个链条的联系愈发紧密。

更有甚者,普通用户的储蓄通过与Genesis的合作产品“Gemini Earn”间接与GBTC挂钩。对这些用户而言,第一次“接触”GBTC,不是在交易所买入,而是收到破产通知时,看到“你的资产将通过出售GBTC逐步偿付”的冷冰冰的说明语句,令人震惊不已。

赢了官司,却丧失了生意

面对诉讼和信任危机,灰度并未继续强调自身“合规”和“安全”,而是进行了一次出人意料的选择——将自身告上SEC,寻求法律救赎。

多年来,SEC一直是比特币现货ETF被拒绝的“守门人”。以市场操纵、投资者保护不足为由,拒绝了所有申请。对灰度来说,唯一能实现“结构性转换”的途径,是争取将GBTC转成ETF。一旦获批,允许自由赎回,套利空间就会被打破,折价自然会逐步消除。

然而,这一步也无疑是“自救”行为。这扼住了另一扇紧闭的门——而这扇门,远不止灰度一单在排队等待。

2022年6月,在SEC再次拒绝其申请后,灰度正式提起诉讼。这场官司看似板上钉钉的“豪赌”,实则关乎整个行业的未来命运。

2023年8月29日,法庭作出了判决。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巡回上诉法院裁定,SEC在允许比特币期货ETF上市的情况下,却拒绝比特币现货ETF,且没有合理解释,属于“武断和反复无常”。

这一判决引发了行业巨震,标志着灰度赢得了突破口,为比特币正式进入华尔街开辟了道路,被视为行业的里程碑之一。

然而,高潮之后就是转折点。

2024年1月10日,面对法院的压力和市场预期,SEC突然批准了包括11只比特币现货ETF在内的多个上市申请。次日,这些ETF集体开始交易,灰度的GBTC也顺利完成了从信托到ETF的转换,折价几乎在一夜之间被抹平。

对被困在旧结构中的资金来说,这是一条迟到已久的出路,但对灰度来说,这一快速的变革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此后两个月内,GBTC的净流出额已超过100亿美元,整个5月份的资产流失超过70亿美元,单日最大资金外流接近6亿美元。到年底,GBTC的资产规模从牛市高点的超过400亿美元,缩减至大约200亿美元左右。

最令人担忧的是,尽管行业为比特币开启了“门”,但灰度在新局面中已失去优势。一方面,贝莱德、富达等巨头以极低的费率(0.2%-0.3%)切入市场,并广泛铺开销售渠道。而灰度仍坚持1.5%的管理费,导致其在价格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投资者对比几下,选择其他ETF几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选择灰度,已成为熟悉且理性的选择。

结果是,短短96个交易日内,从2024年5月起,贝莱德的ETF“IBIT”资产规模快速超过灰度的GBTC,成为全球最大的比特币ETF,规模近200亿美元。

灰度虽然为行业打开了这扇门,但自己却失去了原有的市场位置。这场官司不仅让比特币在华尔街的架构中站稳脚跟,也同时终结了它依靠溢价的垄断战略。

老入口的宿命

当正式IPO的那一天到来,GRAY代码将出现在纽交所庞大的电子屏幕上,钟声按时敲响,管理层与早期投资者举杯、合影,媒体记者按下快门,一切都与普通企业上市无异。

令人惋惜的是,这其实是“没有区别”的一种表现。

几年前,这家公司还掌握着加密行业最关键的“钥匙”。通过信托基金,它承载了这个行业的野心、贪婪与想象力。

而今天,它不得不接受完全不同的游戏规则。它所面对的投资者,不再关心Web3、点对点电子现金等概念,而更关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管理费率、行业竞争格局等传统财务指标。

灰度下一步的任务,是向这些新投资者证明,在被ETF巨头和“赌徒”公司逐步蚕食的市场空间中,它仍然值得被单独购买和持有。

历史将会记住灰度:作为比特币走向合规第一道门槛的开拓者,推动与SEC的官司逼出行业监管的松动。但它在新周期能走多远,已不由自己决定。

这既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它必须面对的现实:从“唯一入口”退场,变成一个依靠业绩、成本和故事说服市场的普通股票。

大多数“老入口”的命运,似乎都如此。

相关推荐:资产管理公司灰度(Grayscale)已提交美国IPO申请

最新快讯
快讯加载中...
查看更多
热门币种
BTC比特币
60,963.61 USDT
¥435,103.38
-2.72%
ETH以太坊
3,368.69 USDT
¥24,042.67
-0.3%
BNB币安币
570.68 USDT
¥4,073.00
-0.28%
USDT泰达币
1.02 USDT
¥7.25
-0.19%
SOL
135.96 USDT
¥970.36
+7.66%
USDC
1.00 USDT
¥7.15
-0.01%
TON
7.59 USDT
¥54.14
+4.55%
XRP瑞波币
0.47720 USDT
¥3.41
+0.48%
DOGE狗狗币
0.12210 USDT
¥0.87140
+2.43%
ADA艾达币
0.39050 USDT
¥2.79
+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