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区块链 >   正文

从英伟达到币安,掌握核心资源才是至胜的商业策略

只要人们还在挖矿,卖矿机的人就永远不会亏损。

只要人们还在挖矿,卖工具的人就永远不会亏本。

从英伟达到币安,卖铲才是最强商业模式市场分析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深潮 TechFlow,作者:Liam,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849年,加州淘金热爆发,无数怀揣暴富梦想的人涌入美国西部寻找黄金。

德国移民李维·斯特劳斯本想加入淘金大军,但他敏锐地意识到另一个商机:矿工们的裤子经常破损,急需更耐用的工作服。

于是,他用帆布制作了一批牛仔裤,专门卖给淘金工人,从而建立了“李维斯”的服装帝国。而大多数当年参与淘金的人,最终血本无归。

2025年11月20日,英伟达再次公布了“逆天”的财报。

第三季度营收达到570亿美元,创造纪录,同比增长62%;净利润为319亿美元,暴涨65%。最新一代GPU仍然是“有钱未必买得到”的奢侈品,整个AI行业都在为其打工。

与此同时,在数字货币的世界里,同样的情景也在上演。

从2017年的ICO牛市,到2020年的DeFi热潮,再到2024年的比特币ETF与Meme潮,每一轮故事、每一次暴富,散户、项目方、VC更替不断,只有像币安这样的交易所始终站在行业的顶端。

历史的轨迹似乎总是重复押韵。

从1849年的加州淘金热,到如今的加密货币狂热和AI浪潮,最大的赢家往往不是直接参与“挖金”的淘金者,而是那些提供“工具”和“卖铲”的人,“卖铲”才是真正穿越周期、稳健获利的最强商业模式。

AI淘金,英伟达赚得盆满钵满

在公众认知中,这轮AI浪潮的主角无疑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它们能写文章、会画画、写代码,成为“智能体”。

但从商业和利润的角度来看,这次AI浪潮的核心其实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算力革命。

就像19世纪的加州淘金热一样,Meta、Google、阿里巴巴等科技巨头都是“淘金者”,在展开一场AI的“抢金”大战,

Meta最近宣布,今年在基础设施上的投入高达720亿美元,并表示明年的投入还会继续增加。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表示,他宁愿冒着“错失数千亿美元”的风险,也不愿在超级智能研发方面落后。

亚马逊、谷歌、微软和OpenAI等公司也在AI领域创纪录地加大资本支出。

科技巨头纷纷投入,黄仁勋面带笑容,他就像AI时代的“李维·斯特劳斯”。

每个想做大模型的公司都需大规模购买GPU、租用GPU云服务,每次模型训练或推理,都需要巨量的算力资源。

模型虽难以比拼,商业化路径难找,但已付出的GPU、签订的算力合同都是真金白银,不可能“退还”。

也就是说,在“AI是否能改变世界”、“AI应用能否实现持续盈利”的问题上,行业各方都还在探索,但只要你想参与,就得先向算力供应商交“入场费”。

英伟达善于站在这条算力金字塔的顶端。

它几乎垄断了高性能训练芯片市场,H100、H200、B100等芯片成了“黄金工具”,通过GPU、软件生态(CUDA)、工具链和框架支持,建立了技术和生态两个护城河。

它不需要押注哪家大模型会胜出,只需行业保持“押注未来”:相信AI能创造某种未来,支持更高的估值和预算

在传统互联网时代,亚马逊的AWS曾起到类似作用——创业公司是否存活并不重要,先付费使用云资源才是刚需。

当然,英伟达并非孤立存在,它背后是一整条“卖铲供应链”。它也是AI浪潮中的最大赢家之一。

GPU需要高速互联硬件和光模块,A股的新易盛、中际旭创、天孚通信等公司都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今年股价已翻倍甚至翻几倍。

数据中心改造带来大量的基础设施需求:机柜、电力系统、散热方案,从液冷到配电,从机房建设到零部件生产,相关产业链持续受益。

存储设备、PCB、连接器、封装测试等为“AI服务器”配套的公司,也在这轮浪潮中不断获益。

这就是“卖铲”模式令人害怕的地方:
淘金者可能亏损,挖金失败,但只要有人在挖,卖铲的永远稳赚不赔。

大模型还在试图“找钱”方式,算力和硬件链条早已变成“稳定的盈利机器”。

币圈的“卖铲者”是谁?

如果说在AI中卖工具的是英伟达,那么在加密货币圈,卖“铲子”的又是谁?

答案大家都清楚:交易所

行业一直在变化,但唯一不变的是交易所不断“印钞”。

2017年,是加密史上首次出现全球性牛市。

项目发币门槛极低,白皮书和PPT就能融资,投资者疯狂追逐“十倍、百倍”币,大量Token上线后归零,几乎全部项目在1-2年内退市或被冻结,创始团队大多销声匿迹。

但项目要上币交费,交易要手续费,期货合约按仓位收费。

尽管币价波动剧烈,交易所仍然靠交易量吃饭;交易越频繁,赚得越多。

到了2020年DeFi热潮,Uniswap以AMM模型挑战传统订单簿,池子、借贷、流动性挖矿让人觉得“链上去中心化交易似乎要取代交易所”。

但事实上,资金依然在链外与链上切换:高峰期资金从中心化交易所流入链上挖矿,暴跌时又回到中心化交易所避险、套现、对冲。

在行业叙事中,DeFi更像未来方向,但中心化交易所依然是资金的“主要入口”。

到2024-2025年,比特币ETF、Solana生态和Meme 2.0再次推升加密市场热度。

无论故事变成“机构入场”还是“链上乐园”,有一点不变:大量追求加杠杆的资金涌向中心化交易所;杠杆、期货、期权、永续合约等结构化产品,成为交易所“利润护城河”。

此外,CEX也在不断融合去中心化交易(DEX)——链上资产在中心化交易所交易已成常态。

币价涨跌、项目更替、政策收紧、板块轮动,但只要有人还在交易、行情还在波动,交易所就会是最稳定的“卖铲者”。

除了交易所,区块链中的“卖铲者”还包括:

  • 比特币矿机制造商通过卖矿机获利,而非直接挖矿;
  • Infura、Alchemy等API服务提供商,随着链上应用增加获益;
  • Tether、Circle等稳定币发行方,通过利差和资产配置获得“数字美元的铸币税”;
  • Pump.Fun等资产平台,通过批量发行Meme资产不断抽取手续费;

在这些位置,他们不必每次都押对哪条链能脱颖而出,也不一定每个Meme都能爆火,但只要投机之心和流动性在,他们就能持续获得收益。

为什么“卖铲”是最强的商业模式?

现实远比很多人想象的残酷:创新充满风险,成功往往九死一生,要想成功,不仅靠个人努力,还依赖行业的历史进程。

任何周期性行业的结果大致相同:

  • 做上层应用(即“挖金”)追求Alpha(超额收益),需要赌对方向、时机、击败对手,胜率极低,赔率极高,一点判断失误就可能血本无归;
  • 做基础设施(即“卖铲”)赚Beta,只要行业在增长、用户不断增加,就能通过规模和网络效应获利,“卖铲”是概率的游戏,而非运气的游戏。

英伟达无需预测哪个大模型会跑出,币安也不用判断哪轮叙事能持续。它们只需一个条件:“大家都继续玩这个游戏”。

而一旦你习惯了英伟达的CUDA生态,迁移成本几乎无法估量;一旦你的资产集中在某个大型交易所,且习惯了它的深度和流动性,想转投其他平台就非常难。

卖铲模式的最终极往往是垄断。在垄断形成后,定价权完全掌握在卖铲者手中,比如英伟达的73%的毛利率就是明证。

用一句简单的话总结:

“卖铲”赚的是“行业存在税”,淘金者赚的是“时间窗口红利”;内容创造者赚的是“注意力波动的钱”。

更直白一些:

卖铲,是在押“这个时代会沿这条路走”;

做应用,是在押“所有人只选择我”

前者是宏观判断,后者则是激烈的淘汰赛。从概率角度看,卖铲的胜率要高出一个数量级。

对散户或创业者来说,这也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如果你看不清谁是最后的赢家,或者不确定哪个资产能持续上涨数倍,就投资那些提供“基础设施”、为所有矿工“送水”、卖“工具”、甚至卖“牛仔裤”的公司,也是一个理性的选择。

最后再分享一个数据:携程第三季度净利润为199.19亿,已超越茅台(192亿)和小米(113亿)。

不要只盯着故事中最闪耀的那一份,想想谁在所有故事中都能持续收费、长期盈利。

在市场狂热的时代,服务狂热很重要,但保持冷静,才是商业的最高智慧。

相关阅读:比特币(BTC)大幅下挫:科技巨头波动与AI泡沫忧虑扩散到加密市场

最新快讯
快讯加载中...
查看更多
热门币种
BTC比特币
60,963.61 USDT
¥435,103.38
-2.72%
ETH以太坊
3,368.69 USDT
¥24,042.67
-0.3%
BNB币安币
570.68 USDT
¥4,073.00
-0.28%
USDT泰达币
1.02 USDT
¥7.25
-0.19%
SOL
135.96 USDT
¥970.36
+7.66%
USDC
1.00 USDT
¥7.15
-0.01%
TON
7.59 USDT
¥54.14
+4.55%
XRP瑞波币
0.47720 USDT
¥3.41
+0.48%
DOGE狗狗币
0.12210 USDT
¥0.87140
+2.43%
ADA艾达币
0.39050 USDT
¥2.79
+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