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金融(DeFi)聚合协议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然而,真正能够存活的,是那些在技术、安全与合规方面都能做得出色的项目。
DeFi聚合协议的竞争日益激烈,但真正能存活下来的项目,必然是那些在技术、安全与合规方面都做得正确的企业。
市场分析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曼昆区块链法律,作者:邵嘉碘,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过去的两年中,DeFi跨链聚合兑换协议的数量呈爆炸式增长。各项目都在强调“跨链流动性”、“最优路由”、“无缝兑换”,但实际上,能够在行业中存续的,并不都是技术最前沿的,而是那些擅长运营和风险管理的团队。
这类协议的核心,本质是“撮合加结算”——只不过换了一种去中心化的表达方式。任何涉及用户资产流动、撮合、兑换甚至桥接的操作,实质上都在运转金融逻辑。技术可以提升效率,但要长期生存,合规才是关键。
近期,我接触了许多DeFi项目的咨询:
这些问题虽然表面不同,但背后的核心是:“我们想做大,但又要降低风险。”
DeFi项目的盈利本质,是围绕“流动性”与“信任”展开的。目前主要有以下七种盈利路径:
1. 手续费模式:基础而稳定的收入来源
直接收取交易手续费——每次跨链兑换后,平台刻提0.1%至0.3%的费用。这种模式简单明了、现金流稳定,是目前最被接受的盈利方式。值得注意的是:一旦涉及法币兑换、稳定币结算或者集中清算环节,在某些司法辖区(如香港、欧盟、新加坡),可能被归类为支付服务或货币兑换,需取得相关牌照(如PSA、CASP、VASP等)。
2. 流动性激励与分润:DeFi的“半金融”玩法
通过发行代币吸引流动性提供方(LP),再从交易费中提取分红。这种机制能快速扩大规模,但也存在风险——如果激励过度依赖代币价格,可能会被监管认定为“收益承诺”,从而归类为证券发行(Security Offering)。因此,设计激励模型时,务必明确“使用激励(utility reward)”的说法,避免承诺“投资回报(investment yield)”。
3. 跨链桥与路由服务费:高技术门槛,风险也更大
跨链桥是DeFi的“心脏”。提供多链流动性,为其他平台提供路由或桥接服务,可以从每次“路径撮合”中抽取服务费。这是技术难度最高但潜在利润也最高的盈利方式。然而风险也极大,过去一年中多个跨链桥遭遇黑客攻击,损失上亿美元。此外,合规方面也复杂——若涉及托管或结算资产,几乎都须拥有相关加密牌照(如VASP牌照)以符合法规要求。
4. 代币发行与治理经济模型:融资与激励的双刃剑
许多协议在早期就考虑发行代币,但一旦代币具备融资属性,就不能随意操作:
这是监管关注的重点领域,尤其适合考虑上市或融资的项目。
5. 技术授权与B端服务:低风险、轻资产的盈利路径
当协议运营稳定、流动性充足后,可以转向向企业客户(B端)提供SDK、API或白标接入服务。这种模式相对轻资产、风险低,主要是软件许可与技术服务,不触碰用户资金,也不托管资产。而如果在提供服务过程中涉及资产结算或托管,则仍可能被认定为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VASP)。
6. 聚合收益与衍生品:高阶玩法,需谨慎
部分高级协议会集成借贷、质押、套利等功能,形成复合收益或杠杆策略。这类设计虽能提高收益,但在多数法域可能被归类为投资产品或金融衍生品。如果考虑这一路径,必须提前建立合规资质,包括资产管理或衍生品相关的许可架构。
7. 品牌与生态延伸:长期价值的“慢变量”
成熟项目会打造品牌价值,比如推出NFT系列、开发跨链支付插件、建立DAO治理生态,甚至结合真实资产(RWA)。这些方式短期可能不直接盈利,但能作为品牌护城河和长期资本的储备。关键在于:提前布局商标注册和品牌保护,以免被抄袭或仿冒。
以下几个方面,是我在帮助DeFi项目方时常被忽视,但极为重要的合规措施:
(1)代码安全审计
智能合约的安全性是DeFi的生命线。无论技术多创新,只要合约有漏洞,就可能造成巨额资产损失。过去一年,包括Euler、Nomad、Multichain在内的多个项目都因漏洞损失了千万级资产。虽然很多司法区暂未强制要求,但进行第三方安全审计已成为提升项目可信度的重要标准。
实务建议:
(2)商标及知识产权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