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专家提醒Web3领域的知名人士,在推广项目时必须进行严格的尽职调查,并避免采用收益分成等高风险合作方式,否则他们的推广行为可能会被认定为刑事犯罪的共犯。
法律专家提醒Web3领域的关键意见领袖(KOL),在进行项目推广时必须严格履行尽职调查,避免采用高风险的收益分成等模式。否则,其宣传行为可能被认定为共同犯罪,面临刑事追责。
分析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金色财经,作者:曼昆区块链法律团队,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公众认知中,KOL(关键意见领袖)常被视为行业中的意见引领者和专业技术人才,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粉丝基础。然而,为什么在Web3及数字藏品领域,部分KOL频频被追究刑事责任?律师又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帮助KOL规避相关风险呢?作为曾为数字藏品诈骗案中的KOL辩护人,笔者将结合实际辩护经验,从法律角度探讨Web3相关行业中KOL“涉嫌刑事犯罪”的边界与风险防控。
需要强调的是,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具体的法律建议或判断。是否构成犯罪,需结合个案全部证据由司法机关依法裁量,某些行为是否涉嫌刑事犯罪具有高度的案例判断性。
在法律语境下,KOL(Key Opinion Leader,关键意见领袖)并非严格的法律概念,而是指在特定领域内拥有一定影响力、号召力和粉丝基础的个人或机构。在数字藏品行业中,常见的KOL包括:
资深收藏玩家:凭借独到的眼光和丰富的收藏经验赢得粉丝的信任。
行业分析师:通过文章、视频等内容,解读项目、分析市场趋势,提供专业意见。
社群领袖:管理庞大社区,快速聚集关注和人气,影响粉丝投资行为。
其核心特征是拥有“影响力”,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粉丝的投资和购买决策,而如果延伸到项目或平台,则意味着这些KOL需要为其站台和宣传负责。
数字藏品行业的特性与KOL的作用天然契合:
1. 信息不对称:项目方掌握全部信息,普通投资者因区块链技术复杂、艺术价值模糊、权益不透明等难以自主判断。KOL在此扮演信息过滤器和价值发掘者的角色。
2. 信任稀缺:在去中心化、匿名化的环境中,建立信任到达成本高。KOL凭借长时间的信誉积累,为项目提供“信用背书”,一句“我看好”胜过官方宣传。
3. 社群需求:数字藏品的热度高度依赖社区共识与FOMO(错失恐惧)情绪。KOL在制造和放大这种情绪中起到关键作用,为项目引流,推动“冷启动”。
4. 营销效率:相较传统广告,KOL利用精准推送和白名单权限,转化率更高,是项目快速获取用户的重要渠道。
虽然KOL的活动形式多样,但核心均围绕“营销”“宣传”展开:
内容创作与发布:制作视频、撰写文章、在社交媒体推送信息,评测项目、推荐藏品。
直播带货与喊单:在直播过程中展示藏品、公开买入记录,诱导粉丝“买入”“持有”。
社群运营:维护微信群、Discord等社区,发布项目信息、回应疑问、营造热烈氛围。
合作推广:接受项目方委托,发布广告或宣传内容,合作推广。
组织“白名单”活动:通过组织促销活动,为粉丝争取项目优先购买资格,增强粘性。
为何在司法实践中,一些仅进行宣传的KOL会被认定为诈骗案的共犯?其核心依据是“共同犯罪”理论:
根据《刑法》,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当KOL超出单纯的信息传播范围,与项目方形成“共同犯罪故意”,或协助犯罪行为,即可能被认定为共犯。
认定理由主要包括:
1. 主观认知——“明知”或“应知”
2. 客观行为——推广助力
比如:KOL的宣传直接促进诈骗项目获利,或引导大量投资者投入资金,造成他人财产损失。具体表现为:
3. 利益关系捆绑
如果KOL的报酬与项目销售、拉新规模挂钩,比如佣金、分成或月薪,则与项目形成利益共同体。这种合作模式常被认定为利益绑架,增加共同犯罪的风险。
在分析KOL高危行为基础上,提出防范建议,以降低法律风险:
一、加强尽职调查:
二、合规表达,明确风险提示:
三、利益回避,规范合作方式:
四、证据保存:
作为新时代的KOL,在享受影响力带来红利时,更应牢记:法律是行为的底线,影响力越大,责任越重。一次不谨慎的推广可能不仅毁掉多年的信誉,更使自己陷入刑事责任。唯有坚持合规、敬畏法律,才能在行业潮起潮落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关帖子:如何在加密市场中识别牛熊市陷阱,远离投资陷阱